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家级保护项目 > 第一批国家级保护项目 > 秦腔艺术

秦腔艺术的保护计划

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

    从1998年起至2010年,每年向北京、上海等戏曲院校输送30名优秀编导、舞美、音乐、演员学习一年,每人投入10000元,每年三十万元,十二年共三百六十万元;

    从2002年起,每年重点支持三十部秦腔传统剧目、新编古装秦腔剧目、创作秦腔现代戏剧目,每部投入10万元,十年共投入三千万元;

    从2005五年起,每年编辑、整理出版新编秦腔剧目、传统秦腔剧目汇编5册,每部投入四万元,五年共投入一百万元;
 
    从2006年起,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秦腔编剧、导演、表演人员大专班,每两年一届,每届选送一百人,四年共四百人,每人学费一万二千元,四届共四百八十万元;

    从2006年起,设立专项资金,建立陕西秦腔艺术优秀表演人才音像档案资料库,十年内共需资金五十万元;

    从2006年起,建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研究中心,每年投入资金十万元,十年共投入资金一百万元;

    从2007年起,筹建面积六千平米的秦腔艺术博物馆,计划投资约一亿二千万元,三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每年投资约四千万元。

    一、主要保护内容
    为保护秦腔艺术,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制定了以下保护计划,此计划由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组织实施,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负责管理、督导,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负责具体事务。其保护重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进一步全民细致地进行秦腔文化文物的普查工作,彻底搞清秦腔艺术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年代,沿革、规模、著名剧作家、著名演员的年谱、以及秦腔剧场舞台的实际情况,收集、整理、保护秦腔手抄本、脸谱、刻制木板,建制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保护和出版工作。
    2、将现存和已经收集到的资料、实物进行归类、整理、建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陕西省秦腔艺术博物馆,将所有资料、实物、音像带集中统一管理。
    3、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及文献研究工作,重点研究秦腔艺术的形成年代、声腔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秦腔艺术的流变过程,对其他声腔剧种的影响,著名秦腔艺人的生平、艺术成就等在那个乡的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4、编撰秦腔艺术发展史、秦腔艺术审美特征论、秦腔艺音乐史、秦腔艺术表演论等著作。
    5、不断丰富秦腔艺术的馆藏文物,现阶段主要以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戏曲资料陈列室为主,开展不同形式、不同档次的学术研讨会、专题展览、专题讲座等。
    (二)动态保护
    1、加强对青少年的秦腔艺术教育,让秦腔艺术走进中小学课堂,进入大学校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熏陶,进行中小学作文竞赛、秦腔知识大赛等,培养青少年对秦腔艺术的兴趣。
    2、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知识的培养,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综合院校联合,举办秦腔编导演人员大专进修班,提高秦腔艺术的编、导、演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
    3、继续加强与省精神文明办公室、省教委、省职教处的联系,在适当时候,让秦腔艺术和秦腔知识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以送戏下乡、送戏进学校、进厂矿等多种方式,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秦腔观众,既注意抓精品剧目和尖子演员的培养,也要注意结合市场的需要,演出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性较强的剧目;既注意对精品剧目的投入,也要保护原汁原味的秦腔经典剧目的上演;既注意对表现当代生活、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现代戏曲的创作,也要注意创作新编的古装剧目。
    5、从200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向中国剧协申请举办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以来,在西北地区享有盛誉的“中国秦腔艺术节”现已举办了三届,今后将继续举办下去,以扩大秦腔艺术的影响。
    促进秦腔艺术产业化的发展,加大商业性剧目创作和演出的力度,培育秦腔的商业演出市场。对优秀剧目,通过互联网、秦腔网站和制作电视专题片、VCD、DVD、录音带等商业形式,扩大秦腔艺术的传播范围。

    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已在1983年成立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由陕西省主要领导担任主任,下设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未常务机构,负责协调、组织相关工作;
    2、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为名老艺人进行艺术成就录音录像,目前已为近百名秦腔名家录制录音带、录像带资料三百余盒。
    3、建立陕西省秦腔音像资料中心和图书资料中心,前者设在振兴秦腔办公室,后者设在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已出版秦腔传统剧目四十三册,出版剧目近三百余部,建立秦腔文物资料档案馆,收集整理1500余本秦腔剧目手抄本,马勺脸谱、秦腔剧本木刻板及木刻工具等。
    4、已进行了5届群众秦腔演唱大赛,专业武戏绝活大赛,鼓师、琴师大赛,丑角戏大赛,为振兴秦腔办公室购置了当代最先进的摄像设备。
    5、从1983年起,确定在全省十个地级市秦腔剧团和三个县级剧团为振兴秦腔试验团,并给与经济上的支持,技术上指导、政策上的倾斜。

    三、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6年~2007年
    全面开展新一轮的秦腔文物普查工作,撰写《秦腔艺术发展史》、《秦腔艺术概论》等秦腔艺术普及型的研究工作,做好2006年为北京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选送30名青年编剧、导演、演员的工作,抓紧落实与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教育局洽谈秦腔进校园的工作,力争在2006年,使秦腔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对成立于1938年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著名剧作家、戏剧活动家、革新家马健翎和成立于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的研究。
    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联合成立秦腔艺术大专班,争取在全省范围内每年选送100名青年编剧、导演、演员进入两校学习。
    1、完善以普查文物、整理资料、普及型科研课题等静态保护性的基础工作,使普及有章可循,有案可有依。
    2、在西安市及全省普及秦腔艺术基础知识教育,以培养青少年热爱地方戏艺术、热爱秦腔、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兴趣。
    3、通过选送青年秦腔人才到北京、上海等著名戏曲、戏剧院校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艺术水平,为秦腔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年轻的后备军。
    4、通过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使之成为马健翎、易俗社研究的权威性机构。
    通过选送青年人才进入大专院校学习,大幅提高秦腔编导、演职人员的文化素质。
    2008年~2009年
    建立秦腔艺术博物馆,使该馆成为西北地区秦腔艺术的保护中心、资料中心、音像资料中心、人才档案、文化收藏中心和演艺中心、艺术发展培训教育中心。并建立起相应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2010年
    完善落实秦腔艺术博物馆的个性软硬件建设,充实博物馆的馆藏内容,落实博物馆的管理机制,组建有较高演出水平的商业演出团体,和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完善条例。
    使秦腔艺术成为在陕西乃至在全国都有着较大影响的剧种,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使秦腔成为三秦文化的主要品牌和陕西的文化名片。

    四、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起由文化文物、文学、戏曲、音乐、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由陕西省文化厅厅长任组长,定期检查并落实个规划的执行情况(已于2000年成立,并投入工作)。
    2、设立以振兴秦腔办公室主任人为组长、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为副组长的秦腔艺术文物普查队,负责文物的收集、整理、管理、出版、保存。
    3、秦腔艺术博物馆将是全国第一家地方戏艺术博物馆,全国重点博物馆,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承担着保护、保存秦腔文物资料的任务。
    4、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将秦腔艺术的保护和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5、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将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将保护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了有效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

    五、建立机制 
    1、在实施五年保护规划的过程中,重点抓好(一)落实五年保护规划。(二)有保证措施。(三)有主管、分管领导。(四)有直接责任人。(五)有资金保障。(六)有常设机构。
    2、采取专家、专业人士、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不断发掘、不断研究、不断发展,以适应市场化专业化的需要。
    3、打造秦腔名牌剧目和品牌演员,利用一切传媒和手段,扩大秦腔艺术的影响,开拓、培养秦腔市场。

    六、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1、每年拨付二百万元的抢救保护专用业务经费,用于后继人才培养、搜集整理、出版传统剧目汇编,抓创作剧目、传统剧目的改编出新,对重点剧社的文物保护;
    2、每年筹集三百到五百万,用于将戏曲大专班逐渐过渡到专业戏曲学院,培养具有大专、本科学历以上的秦腔专业艺术人才;
    3、每年筹集一千余万元,组建秦腔艺术博物馆,十年内完成秦腔艺术博物馆的基本建设,将散存于各处的秦腔文物集中存放,统一管理,并对外开放;
    4、每年筹集八百万元,组织拍摄秦腔传统剧目、锣鼓经、音乐曲牌、秦腔表演绝技绝活等,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保存秦腔经典,使秦腔艺术的优良传统和技艺得以发扬光大。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