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家级保护项目 > 第一批国家级保护项目 > 秦腔艺术

秦腔艺术的历史渊源

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

    秦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由陕西丰厚的历史文化多元积淀而成。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断定,秦腔是在明代初年的洪武、永乐年间酝酿声腔,至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基本形成剧种特色并完成了作为戏曲剧种的全部因素,在万历年间及以后的历史中逐渐向全国辐射,并不断发展,在和当地的民间俗乐及地域方言结合之后,逐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梆子腔系统。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史料足以证明秦腔是在明代初年形成基本声腔系统,明代中后期基本形成剧种的全部因素,但是戏曲史学界的近百年考证和研究,均一致认为“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是中国梆子腔系统的活化石”,至今还找不出任一个地方剧种有比秦腔更为古老的历史和有案可查的事实根据。仅从唱腔板式、表演程式、乐器形制、剧目内涵和剧目数量等方面的丰富性之一斑,就可窥见秦腔艺术历史及发展之全豹。

    一、在秦腔艺术之前,中国戏曲主要为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和昆曲。这些中国古老的戏曲形式多是以古老的词、曲牌音乐为唱腔音乐,即便是昆曲,也仍然遵循着依曲填词的模式。因此,唱腔被严格地控制限定在曲牌的音乐节奏之中。而刊行于明代万历47(1619)年,近年在浙江绍兴发现的传奇剧目《钵中莲》第十四出所标明的[西秦腔二犯]唱腔,则是典型的现代秦腔板式[二六]板。它已初步具备了板腔体声腔初始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上下对偶,并作为一个音乐单位的基本格局。“西调”、“西曲”在明清之际是陕西以外的人对源于陕西的民间小调的普遍称谓,“西曲”、“西调”则是形成秦腔之前的民间小曲。故“西秦腔”一词就成为浙东一带对来自西北地区的特别称谓。这说明秦腔在明代万历以前就已经形成,并在万历年间随着山陕商人的商业活动就已经传到了浙江的基本事实,那么,它在其本土的形成时间,就应该更早。

    二、秦腔的音乐形制,秦腔唱腔是以[二六]板式为基本音乐节奏的上下句式结构。这在秦腔出现以前是没有过的现象。秦腔的七字句、十字句以及最基本的唱腔板式[二六版]均根据流传于陕西一带的民间小曲“劝善调”演化而来。而“劝善调”则为明清以前陕西广大农村庙会、迎神赛社活动中最广泛的宗教宣传样式,是一种参与性广泛的群众性广场娱乐文化形式。这与此前的元杂剧、宋元南戏、昆曲多为文人学士按曲牌填词的戏曲样式绝然不同。因为属于广场艺术,所以在演出形式和伴奏乐器等方面,强化了板鼓的暴烈和以梆子按拍击节的现场效果。即使在广场演出,也可以声震四野。故秦腔又称为“梆子”、“桄桄”、“桄桄乱弹”。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学者李调元在《剧话》中所载“俗传钱氏《缀白裘》外集,由‘秦腔’,始于陕西,以梆子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缀白裘》为明清传奇折子戏专辑,外集为俗曲特辑。其中第六辑所选《搬场拐妻》特别注明为“西秦腔”,虽然是以长短句式的曲牌体与对偶句式的板腔体兼而有之,但因用梆子击节,足以证明它仍然是以梆子为主奏乐器的梆子腔。这与明代万历年间《钵中莲》一剧中所用的三段[西秦腔二犯]也是以七字上下对偶句式为主的板腔体式结构是一致的,这同样足以证明秦腔至少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以梆子击节的完整的板腔体音乐形制。秦腔音乐在基本板式[二六板]的基础上,根据剧目内容和情感类别,又可划分为苦音、欢音量大类别个六大板式。它们是:苦、欢音垫板,苦、欢音慢板,苦、欢音带板,苦、欢音二六,苦、欢音二倒板和苦、欢音滚板。

    三、秦腔的基本演奏乐器:秦腔音乐传统悠久,早就行成了独具特色的乐队编制。传统的秦腔乐队编制一般为:武乐队干鼓、暴鼓、牙板、梆子、铙钹、小锣、勾锣;文乐队板胡、笛子、二胡、三弦、琵琶、低胡。

    四、秦腔表演的人物行当。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现存保留行当类别最多、最为丰富的剧种之一。在传统秦腔中,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生行可分为官衣生、道袍生、贫生,老生、小生(文武小生);旦行可分为正旦、青衣、闺门旦、小旦、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净行可分为大净(铜锤花脸)、毛净(架子花脸),丑行可分为大丑、小丑、文丑、武丑、老丑等。总的来说,可概括为四生、六旦、二净、四丑。且各行都形成的了各具特色唱腔板式和程式化表演体系。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