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家级保护项目 > 第一批国家级保护项目 > 紫阳民歌

紫阳民歌的传承谱系

紫阳县文体旅游局

    班首王安银,男,196212月生,紫阳县界岭乡双泉村农民,初中文化,中共党员。王安银多才多艺,德艺兼备。他会打锣鼓、吹唢呐、知客主事说酒礼,会唱多种民间曲调。犹以通山歌、孝歌和花鼓子著称。主事习俗以传承民间习惯和礼节为主。所唱词曲以喜庆,哀怨中充满了规劝、教化的民族美德。王安银在上小学时就迷上了民歌。常以上山劳动为由,听山民唱歌。好赶喜、丧场合。通宵达旦跟随歌师学唱。因上进好学,悟性高,记忆强、音色好,从14岁起,便能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时代,不同人家随机应变,即兴编唱,深得乡亲称赞。自1990年起倡导组织起由5人组成的益民俗乐班。专供农家喜丧习俗之需。该班在陕川毗邻地区深受欢迎,营造了农村精神文明的良好氛围。

王安银自小深受父亲王自富的影响,十几岁后受社会影响,他主要师从苟永吉、苟永云、李智盛等民间歌手。早在20年前便远远超过了师傅们。他善于相互传教,跟陈一潮学会了吹唢呐。先后带出了陈一潮、陈正潮、李长庚、王正值、彭贵久、李永秀、李永莉等一批年轻徒弟。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王明青

不详

文盲

家传

不详

界岭双泉村

第二代

王自富

1928.2

文盲

家传

不详

同上

第三代

苟永吉

不详

文盲

师传

零星

同上

苟永云

1952.2

小学

师传

零星

同上

李智盛

1947.9

小学

师传

零星

同上

第四代

王安银

1962.12

初中

师传

11

同上

第五代

陈一潮

1966.12

小学

师传

8

界岭双泉村

陈正潮

1979.5

初中

师传

6

界岭金狮村

李长庚

1980.6

初中

师传

6

界岭双明村

彭贵久

1981.3

小学

师传

3

界岭松树村

黄开平

1980.2

小学

师传

2

界岭双泉村

李永秀

1979.4

小学

师传

5

界岭双明村

李永莉

 

 

师传

5

界岭箭竹村

 

    唐登华,男,19602月生,小学文化,紫阳县红椿镇七里村农民。唐登华自幼喜欢紫阳民歌,在劳动中,村民不论唱什么歌,他都跟着学唱,少年时期的他就会很多紫阳民歌唱段。1977年,在参加修建桑红公路,工余时间,他系统的学习了《二十四孝》等山歌。1978年夏,红椿镇街道一居民死亡,他在师傅张先坤的带领下,第一次登场唱“孝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唱“四旧”内容的歌曲,他临场发挥,即景抒情,词随心生,歌似泉涌,老调新词,句句合辙,吐词清楚,韵带哭声。唱的孝子落泪,亲友动情,唐登华自此一炮走“红”。不仅成了红椿地区丧事唱中不可或缺的歌手,而且附近东木、燎原、高滩、向阳、城关乃至毗邻的镇巴县也有人请他去唱孝歌。

    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唱“孝歌”的形式和内容也不一致,唐登华在外地歌唱时经常会遭到当地歌手的诘难,但他都能随问便答,巧妙应对。用歌声征服对手,征服听众。

唐登华虚心好学,他走到那里,唱到那里,学到哪里。他现在掌握了紫阳民歌的《顺采茶》、《倒采茶》、《打牙牌》、《对花》、《幺姑十八春》、《十条手帕》、《十打戒指》、《十杯酒》、《探郎歌》、《望郎歌》、《牵郎歌》、《山伯访友》等5000余种曲调及各地不同的唱法。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何明发

1900

不详

师传

1917

红椿镇七里村

第二代

张先坤

1921

小学

师传

1938

红椿镇盘龙村

第三代

唐登华

1960

小学

师传

1977

红椿镇七里村

全世勤

1965

小学

师传

1990

红椿镇盘龙村

 

    夏清华,男,1952年生,中师文化程度,紫阳县蒿坪镇人,夏清华自小对紫阳民歌就有特殊的爱好,几岁时听父母哼唱民歌,后又跟一个叫李青松的瞎子唱紫阳民歌,并向他学习。紫阳民歌优美的旋律,浓郁的地方音乐风格,使他很小就对紫阳民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论是红白喜事,还是劳动场面,凡是有人唱歌,都跟着大人学习,很早地方民歌就在他脑子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上世纪70年代末,紫阳文化工作者普查搜集紫阳民歌,他借此机会向全县的老民歌手学习。虚心向覃成元、戴成发等老艺人请教,全面了解了紫阳民歌的技巧个特点。在向老民歌手学习的同时,他十分注重用自己对紫阳民歌的理解,细心揣摩民歌的韵味,在不失传统风格的同时,对传统民歌做些适当的修改,使其更加优美动听。

多年的细心研究,加上天生嗓音条件,他的歌唱风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县上的民歌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1年参加安康市声乐大赛演唱紫阳民歌获得一等奖;2002年参加中国西部地区民歌大赛获银奖。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李青松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蒿坪镇

胡代强

1928

不详

师传

1938

蒿坪镇

第二代

覃成元

1917

文盲

师传

不详

毛坝镇

唐继凤

1928

文盲

家传

不详

蒿坪镇

第三代

夏清华

1952

中师

师传

15

紫阳城关镇

张高正

1954

初中

师传

5

紫阳洞河镇

刘福翠

1954

高中

师传

7

紫阳汉王镇

第四代

 

1982

大专

师传

10

城关镇

 

班首何耀信:

    何耀信,男,出生于194747日,紫阳县城关镇新桃村四组(小地名:曹家坝),小学文化程度。

    何耀信从小喜爱民间艺术,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受家族大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从小就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劳动玩耍,一边听长辈唱,一边用心学,时间一长,自己便能在一些大的活动中即兴自编自唱。家族中,他们演唱的种类较多,劳动时唱山歌,鼓舞士气时喊号子,农闲时,家人团聚哼小调,白喜事上唱丧歌,一唱有时长达几天几夜。女儿出嫁哭嫁妆,传统节日闹社火,唱花鼓子,见啥唱啥。

何耀信一生酷爱文化活动,祖辈相传,爱唱爱热闹。弟兄五人常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家庭艺术氛围十分浓厚,形成了紫阳县城关有名的家族式民歌演唱团体。以何耀信为代表的何氏家族,能演唱紫阳民歌千余首,曲调优美动听,歌词幽默风趣、朴实感人。凡是到紫阳客人都少不了到何氏家族听他们演唱紫阳民歌。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何宗林

1901

小学

家传

20

新桃村一组

第二代

何光珠

1921

小学

家传

15

新桃村一组

何光春

1960

小学

家传

12

新桃村一组

何光富

1965

小学

家传

18

新桃村一组

第三代

何耀仁

1921

初中

家传

15

新桃村四组

何耀仪

1924

小学

家传

20

新桃村一组

何耀礼

1932

小学

家传

15

新桃村一组

何耀志

1942

小学

家传

12

新桃村一组

何耀信

1947

小学

家传

8

新桃村一组

第四代

何显兵

1967

小学

家传

8

新桃村四组

何显忠

1965

小学

家传

2

新桃村四组

第五代

何云博

1995

小学

家传

5

新桃村四组

何云娟

1987

中专

家传

3

新桃村四组

何云俊

1990

高中

家传

3

新桃村四组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