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家级保护项目 > 第一批国家级保护项目 > 紫阳民歌

巴山深处有好歌——紫阳民歌艺术简介(图)

紫阳县文体旅游局

 

 

 

    山歌不唱不开怀,磨儿不推不转来,
    酒不劝人人不醉,花不逢春不乱开。

    姐不约郎郎不来!

    位于汉水上游,秦巴山南麓的紫阳县,是“茶乡”、“桔乡”,更是闻名遐迩的“歌乡”。史传七千年前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诗经》中有文字记载。而后,明、清时期的大量移民构筑了紫阳民歌南北兼容的特征。“三山两谷一川”的地状,尤以汉族为主兼或回、满、藏、土四个少数民族,其民歌分布十分广泛,山歌、号子、小调无处不藏,儒商、樵夫、村姑即兴而歌。“山歌多来山歌多,山歌子就有牛毛多,唱了三天零两夜,还没唱完个牛耳朵”。

    紫阳民歌成于清末,盛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葵花开放的一盆金,青竹成林一条根,石榴结籽颗连颗,人民跟党心贴心”,便是为1975年陕西省群众音乐经验交流会而创作的新歌。紫阳民歌因家传多于师承,一度濒于消亡,为抢救、保存八十年代初我广大工艺工作者分三次采集,共收录民歌5028首,分编《紫阳民歌集成》四卷,后吸纳川剧的演唱和表演形式,创作出了《王二嫁嫂》,一举奠定了紫阳民歌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紫阳民歌晓畅通达、风趣幽默、借喻巧成,被喻为“幽默民歌”、“自在民歌”、“清凉民歌”,尤如闲人“嗑瓜子”,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情感、自娱自乐的表述工具。韵白独特、旋律流畅,时而如小桥流水,时而雄浑高亢,音乐上多采用“宫”、“商”、“羽”、“徵”四种调式,演唱上真、假噪相结合。

    “紫阳是陕南文化标志性的窗口,紫阳民歌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颗奇葩”,这是著名文化评论家肖云儒先生对紫阳文化的概论。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分别对紫阳民歌做过专题报道,陕西省音乐学院把紫阳作为民歌音乐示范教学基地,并把紫阳民歌编入院部教材。2003年紫阳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歌艺术之乡”称号。近年来我们正在为实施这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努力,我们坚信“越是民族民间的,越是世界的”。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