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家级保护项目 > 第一批国家级保护项目 >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的传承谱系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有关部门对西安鼓乐的工作重点始终是以抢救、挖掘为中心,而对流派、传承谱系的整理,一则因有一定的难度(老艺人年事甚高,人数不断减少),同时也存在着主观上人力难以顾及的实际问题。在此,只能根据有限资料予以简介。
   1、西安鼓乐的主要乐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迄今)
   城隍庙乐社:
   西安鼓乐中历史悠久、艺人最多、声望最高的一个乐社。
   城隍庙乐社原位于九曜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宣德九年(1433)回禄之后迁于现址。盛时曾有道士三百余人。乐社始建年已不可考。据安来绪等艺人传说,在九曜街时已有演奏鼓乐的活动;
   安宋绪本人曾亲见该社有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乐谱抄本;1942年,日寇轰炸西安后,安来绪尚保存有该乐社清雍正九年(1731)的乐谱抄本(该抄本后被中国音乐研究所所藏)。
   清末民初,乐社由姚春发主持,艺徒陆续有安来绪、王尉生、孟清真等。抗战期间,安来绪主持该社,并成立了“音乐研究会”,传习鼓乐。该会不分门派,广收艺徒,影响甚大。其后如西安鼓吹界铜器社著名鼓师周坛也是受益者之一。二十世纪中期,由于城隍庙乐社的坚持不懈,西安鼓乐才得以薪尽火传而绵延不断。
   1961年,该社曾受中国音协之邀,由安来绪率领赴京演出。
   城隍庙乐社不仅为西安鼓乐界中最有影响的乐社,而且是鼓乐中道派至尊。它的演奏,章套结构周密严谨,乐曲与鼓曲的迭接环套独特而又浑然天成。演奏风格肃穆恬静,清雅闲适,颇有道家意境。
   城隍庙乐社著名艺人有姚春发、谢高雷、孟清真、张教振、王尉生、安来绪等。曾于该乐社受教后又成为鼓乐界名艺人的有张宏祥、张存柱、樊明智、何维新、魏保昌、张隆兴、贾教仁等。大吉昌乐社  由西安市关中书院对面的大吉昌巷周围的市民组成。原为铜器社,1918年在鼓乐兴盛的氛围中改为鼓乐社。
   主要创始人有傅振中、裴玉杰、周鼎山等。
   该社为僧派乐社一路。早期曾邀请西仓鼓乐社的谢青莲、程金林执教,并常与三义庙、风火洞等乐众合作演出。历来以曲目丰富、风格古雅、清新明丽、结构严谨著称。其代表曲目有杨家桢的《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游月宫》等。其保留曲目《玉门散》、清吹等多首,曾被专业院团改编演出,在国内外取得了很高的声誉。
   1987年,该乐社曾参加为亚洲传统音乐讨论会演出的“第五届华夏之声?西安鼓乐音乐会”,在京演出,影响甚大。
   东仓乐社
   僧派乐社。东西仓原为封建政权时的官府粮仓。两仓各有由仓工组成的乐社。清末粮仓关闭,乐(仓)工流入民间,乐社亦同。
   东仓乐社原由仓工王天贵主持,成员有张奎、徐诚、陈三、吕金铭等。拜白道峪毛和尚为师。后技艺精进,与城西显密寺、太阳庙同为僧派主力乐社,并与城隍庙、西仓诸社形成了城内的鼎足之势。
   东仓乐社除器乐演奏外,还可“念词”(即鼓乐中的男声合唱),并能作云、鱼、龙舞。其龙舞在城内亦有大声誉。
   著名艺人先后有梁振源、屈行森、张廷玺、张生才、田金海、田德荣、任国梁、樊永利、冯俊昌、赵庚辰、荀诚信等。其中梁振源因聪明好学,善于揣摩古谱,会曲甚多,而被市民誉为“东仓圣人”。1959年,该社以《满庭芳》参加了国庆十年献礼演出。1963年,联合僧派诸乐社,排出了《六调望吾乡全套》、《上调普天乐全套》等,并进行了录音。1982年恢复活动,并聘自幼热爱鼓乐并参与鼓乐,长期关注鼓乐的著名作曲家刘炽为名誉社长。翌年参加了鼓乐汇报演出,并参加了“西北音乐周?长安音乐会”的演出。
   周至县南集贤香会(香会为当地称谓,实即鼓乐社)
   周至县唐时归长安府。南集贤在县东隅,村民逾万,分东西两村,皆有香会。从乐社传存的乐谱来看,其鼓乐活动至迟不晚于清道光元年(1821)。
   据称,南集贤鼓乐为仙游寺和尚所传,本属僧派,但是艺人多为农民,故其风格渐呈俗化之乡派,其乐章套曲结构等亦异于僧道两派,成了俗派的代表。其代表曲目为《尺调坐乐全套》。曾于1987年赴北京参加为亚洲传统音乐讨论会演出的“第五届华夏之声?西安鼓乐音乐会”  著名艺人有文明、王德有、田玉春、顾景春、陈友、盖玉堂、张有明、王顺堂、顾景昭等。
   何家营乐社  何家营村为唐时御赐西域何国何昌期将军的园林。至今,该村村民仍多为黄瞳隆准者,相貌不俗。
   何家营乐社历久而难考。尤其在1682年西北民族矛盾的战乱中,该村成了战乱牺牲品,乐社亦遭洗劫涂炭,损失几尽,仅保存了两本清前期的抄谱(现藏于中国音乐研究所)和部分乐器,由此而使乐社元气大伤。
   现在所能演奏的乐曲,乃是其后从其它乐社学习所得,但在配器和演奏风格上,仍有自己的传统特点。
   1985年,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何家营乐社成立了“鼓乐陈列馆”,此为国内第一家民间自办的音乐专业馆。该馆向国内外开放,已多次接待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并向他们表演了鼓乐艺术。
   1987年赴北京参加了为亚洲传统音乐讨论会演出的“第五届华夏之声?西安鼓乐音乐会”。
   著名艺人有何生哲等。
   长安古乐学社(西安音乐学院)
   1985年7月成立。设长安古乐研究组和长安古乐乐队。由西安音乐学院的中青年教师组成。
   学社的方向是挖掘整理鼓乐曲目;排演鼓乐节目;保存资料;以鼓乐为素材,编创新曲目;扩大长安鼓乐影响。
   学社成立以来,除排演部分传统曲目外,还进行了译谱填配古歌词的工作,其中新排的《八拍大乐朝天子(部分)》、《尺调双云锣坐乐全套》,均是湮灭四十余年后的再响;而《婆罗门引》、《遐方怨》、《雨霖铃》等则为译谱填配古歌词的有益尝试。这些作品在学社多次国内外巡演中都获得了好评。此外,学社举行的研讨会也是对西安鼓乐艺术的研究和推动的有益举措。
   为了更有效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动西安鼓乐艺术的恢复、普及和发展,学社先后与著名前辈艺人余铸、崔世荣、何生哲、赵庚辰、王顺堂等建立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2、著名艺人(小传与名录)
   A、著名艺人小传(部分)
   安来绪(1895——1977),男,西安市人。原为汉族王姓,5岁时因家贫过继于满族安姓。16岁入城隍庙,师从道士姚春发学习鼓乐,道号来绪。初习笛、双云锣,后又习鼓。双云锣技艺被推为西安第一。
   演奏时可击六种鼓,并兼梆子。鼓艺尤精。
   姚春发逝世后,安来绪成为城隍庙乐社主持,开始广收艺徒。先后有本庙张教振、贾教仁、樊明智,以及其它乐社的何维新、张宏祥、柴天宝、魏保昌等。并协助迎祥观乐社恢复了鼓乐活动。1946年。安来绪又在城隍庙设立“音乐研究会”,专门研习传统鼓乐。艺众遍及城、乡、僧、道、俗各派各社及社会各界。安来绪毫无门户之见,都能悉心传授。他不但与南集贤俗派、西仓僧派乐社交往甚深,经常切磋交流,就连铜器(打呱)社著名鼓师周坛,亦来就教,且能将所学鼓曲移植于锣鼓乐中。
   1949年前后,局势动荡,百业萧条,各鼓乐社也都停止了演练,此时唯有城隍庙乐社尚能坚持不怠,并吸引和维系着不少的鼓乐艺人。安师于此,有大功焉。
   1951年春,乐社在安来绪带领下,参加了全国民间文艺汇演选拔,大受社会欢迎;1959年安来绪被吸收为中国音协会员;1960年、出席了第三届全国文代会;1961年,受中国音协之邀,率乐社赴京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59年和1962年,新华社两次专门发布了对安来绪的专访报道。
   “文革”期间,乐器乐谱均被破坏,鼓乐被迫无法活动。安来绪抑郁成疾,于1977年逝世。
   安来绪给鼓乐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仅是其为防不测,自五十年代起就亲手抄录的四册《安来绪鼓乐曲集》以及由他亲自主奏的《六调法鼓段坐乐》、《上调法鼓段坐乐》和《尺调八拍双云锣坐乐全套》的音响资料,更重要的是他的敬业、乐观、有教无类的远见卓识和高尚品德。
   安来绪堪称西安鼓乐大师。
   赵庚辰(1917——  ),世居东仓门。从小即受鼓乐熏陶,15岁师承本社梁振源和香米园的秦志祥等艺师学习鼓乐;后又被铜器社名鼓师朱同收为徒弟,学习打鼓,成为鼓笛兼能的能手。是目前硕果仅存的名老艺人。现仍任东仓乐社社长,为鼓乐的发展繁荣贡献余力。
   王顺堂(1918——  ),周至县南集贤村人。1937年参加集贤东村香会,从老鼓师田宗余学习鼓艺。1941年起主持演奏四套打札子坐乐。1953年曾会同文明、陈直等老艺人前往何家营乐社传艺。解放后曾多次参加县、地、市、省会演。为人谦和,虚心热情,深受鼓乐界尊敬。
   何生哲(1913——  ),长安区何家营村人。自幼喜爱鼓乐,从事鼓乐演奏六十余年,是该乐社德高望重、技艺高深、提携后起的主要人物。他笛艺高超,人所难及,晚年气衰,乃改吹笙。其风格高扬壮丽,韵味十足。1986年被吸收为中国音协会员:1987年赴北京参加了为亚洲传统音乐讨论会演出的“第五届华夏之声?西安鼓乐音乐会”,深受瞩目。
   赵继泉(1921——  ),原住大吉昌巷,与该社前辈周鼎山同院。1933年从周为徒,先习笙,后又学笛;1937年又拜西仓程金林攻习坐乐;后又向泾阳大寺圣泉和尚学习击鼓。是一位难得的全才。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