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形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生形态 > 抗大精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北公学

《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编委会编纂


  一,『陕公』的诞生与发展
  是在平津沦陷、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在边区党政当局及一些教育家共同协助之下创办了『陕北公学』。这个学校的诞生决不是消极地为了救济战时失学青年,许多青年来此学习也决不是为了『逃难』;而是为了实施国防教育,造就大批的英勇的实干的青年,完成伟大的民族解放任务。经过了发起人的简单的讨论,由边区政府拨给一千八百元的开办费,一九三七年九月间正式招生。首先是从华北方面涌来大批流亡青年,跟着就由全国各地像黄河的浪涛继续不断地涌进来,普遍了中国二十几行省,也有从辽远的松花江上甚至海外爪哇、暹罗、缅甸、马来亚各地前来的。他们经过千山万水,并且背着行李爬过八百里绵延的山岭,走进这个时代的熔炉——『陕北公学』。
  创办之初,原拟设立五个学系:社会学系,师范学系,农民运动系,日本研究系,国防工程系,医学系;学期定为六个月到两年。后来因为种种困难,只社会、师范两系招生,於九月下旬正式上课,人数不过五百,分为三队(社会系二队,师范系一队),不久又成立了一个女生队。
  当着太原失守,上海陷落,整个战局有了新的变化,教育计划也跟着改变。这时前线上迫切地需要各种工作干部,学校当局感到有缩短学期的必要,学生也热烈地要求提前上前线。结果决定第一、二队提前毕业,其他的队继续学习。从此学习时期改为三个月。在十一月底便有二百多个毕业生走上前线。
  起初尚征收膳费,仅贫者免缴,后来膳宿衣服均由学校供给,每月发零用费一元(按后来由於学校扩大,经费困难,不再发衣服)。
  到一九三八年一月底第二次毕业生四百余人,三月初第三次毕业六百余人,总计半年来由第一队编到第十队,前后有一千二百余人奔赴各个战场。
  另外还办了两期短训班,四周毕业,每期百人,第二期便结束了。
  第二期(自一九三八年三月起),人数激增至一千四百人,校舍亦大加扩充,清凉山起伏的山坳间凭空添了无数崭新的窑洞,在延水之滨,蜿蜒二里许,每至晚间,万洞灯火,在半山的草丛中闪耀。
  因为海内外要求来学习者日多,而延安交通不便,食粮缺乏,居处困难,於是另在三水设立分校,仅一小部留驻延安。至一九三八年底,分校已有学生三千人。又和『抗大』同时在晋东南、冀察晋各地设了分校。
  此外为了造就比较高级的干部,另在延安本校设高级部,学额三百到五百人,学习期间为四个月至六个月(后来总校与栒邑分校合并,只办高级部,有六队六七百人)。
  跟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陕公』不得不逐渐扩大,以适应全国青年的要求。但经济上是异常困难的。在冬季零下十几度的烈寒或赤日炎炎的暴热天气,教职员学生只能露天上课、吃饭,大家都在艰苦中工作着,学习着。修路,垒墙,开关体育场,建造防空设备,都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劳作。全体师生并用自己的手建设起来他们的雄伟的大礼堂。这个学校是在难以想像的困苦中生长壮大起来的。它像一枝辉煌的旗子飘扬在中国的西北角上,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的眼帘里。
  二,行政组织与经费
  因为学校不断地扩大,从第一期到第三期行政组织系统也不断地变化,一九三八年底的行政组织系统如次图:
  行政组织系统
  包括教职学员三千人的学校,这个简单的行政组织似乎不相称,但由於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主要的是自觉地遵守纪律,在日常生活上依靠『学生会』及其他学生团体的活动,他们充分地表现了自治精神,行政上从不会感到管理的困难。同时行政上的各种会议——如校务会议,训育会议,总务会议,都有学生代表参加,密切无间的师生合作,保证了各种行政工作的顺利完成。
  学校经常费由边区政府按月拨发,依优待学校的通例每人每日发给菜钱七分(党政各机关普通只有四分),加上饭钱、津贴、医药、办公、杂支各费,平均每人每月约须六七元之谱。由於学生人数激增,经费愈感拮据,故自第二期起有『募款委员会』之设。目前已不断得到海内外人士的帮助,但迄今在建筑和图书卫生各种设备上,依然是非常不够的。
  毕业学生工作之分配与介绍由政治部负责,由於前方后方各地各军需要无数的抗战工作干部,所以每期毕业的学生均感供不应求。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在这个学校是绝对没有的。
  三,教育概况
  『陕公』是实施国防教育的学校,以革命理论武装青年头脑,使他们能在前方后方担负起宣传组织与武装民众的工作。教育的实施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基本原则,在方法上注重自学辅导及集体讨论。各队根据总的教育计划,规定本队的实施计划及方法。组织了『学习指导委员会』,解决各种学习上的困难问题,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适时地提出革命竞赛及突击运动,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自动性及创造性。
  教育内容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以社会科学概论、政治经济学、三民主义、世界革命史、中国问题、哲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众运动、军事常识、游击战术为中心课程,以名人讲演、时事报告及各种自由参加的学术团体(如国防教育研究会,文艺救亡协会及各种研究组)为辅助。
  生活教育以军事化为原则,组织依军事编制,行动采取军事指挥。建立了生活检讨制度,发扬自我批评精神,培养遵守纪律的自觉。此外学生会的各种活动及集体的劳动服务也是生活教育的一个方面。用这些教育方法培养出『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校训)的新青年。
  四,教职员生活速写
  参观的人总不会轻易相信吧:在这住土窑洞、吃小米饭、穿旧制服的一群里,也颇不乏全国知名之士,且有的是近年来中国新启蒙运动的健将。
  经常在校内负责的教职员的三百余人,他们全部和学生一样地过看艰苦的生活,用紧张的工作来配合学生的战斗学习。他们完全没有普通『教书匠』的阴郁苦闷,每个人都是那么活泼地与奋地生活着。游戏时间,他们和学生混在一起唱歌打球,纵谈朗笑;劳动服务时他们也和学生一样地修桥铺路。他们不只是负管理教育的责任,同时是学生生活上的模范。
  为了生活的集团化,行动的军事化,并推动全校学生的军事训练,教职员自动地和杂务人员一起编成自卫军连,和正规军一样地有连、排、班长及政治指导员。分校自移驻关中以来,生活军事化的口号高唱入云,便是身体不十分粗壮的某同志,也背起背包干粮袋和学生一起出操行军了。
  此外教职员还选举了自己的编辑委员会,戏剧干事,歌咏干事,体育干事,出墙报,集合唱歌,排戏打球;他们是生活得那么热闹高兴。
  教职员在工作以外,并不忽视自己的学习,他们经常出席聆听名人讲演,组织了座谈会研究各种问题。
  在这个学校里,学校当局,教职员和学生像家人兄弟一样地团结看,教职员自动地响应学校的各种号召,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同时他们还有组织地负责教育杂务人员。
  五,学生生活速写
  (一)大家呼吸着民主自由的空气
  这一群各种不同地区、党派、阶层、职业出身的青年,快乐地在一起生活着,学习着,它本身便是统一战线的典型。在这里青年人的生命之花可以自由奔放,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与摧残。
  学生生活,是把生活与学习打成了一片。学校所规定的教育计划和教材,完全经过学生的共同讨论,经大家同意自动地定出学习的步骤和时间。在生活问题和政治问题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只要是站在抗日的立场。这里没有填鸭式的教育,也不用任何钦定的『模子』来箝制青年的思想。
  各队都有学生自己的团体,计划本队学生课外活动及出版墙报。『学生会』设有编刊社,出版全校性的刊物,反映全体同学的意见和生活。
  由於日常生活的充实与政治上的解放,男女间的关系是健康的。绝少不正当的传奇式的笑话。他们都看不起那种恋爱至上主义和世纪末的恋爱观。
  这一群年青的儿女,脸上没有抑郁苦闷,流露着的是愉快的笑颜。
  (二)洋溢着亲切的友爱
  地角天涯,山南海北,这些素不相识的青年,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他们中间没有任何的隔阂。原因是由於民族的危机,才逼得这些年青人来到这个地方,精神上早有一根坚韧的线,把他们贯串在一起。同时这里没有私人利害关系的酒肉友爱,也没有金钱友爱,因此才更能澈底发扬人类的伟大的本性爱。
  强的帮助弱的,前进的帮助落后的,他们反对嫉妒,也反对骄傲。关切的规劝,坦白的批评,这是他们的作风。
  有些人生病,或有些人感到物质的困难,便会有本班本队或全校的同学起来互相帮助。自私是一种恶德,大家都以帮助别人为快;受帮助的人,只有感谢,没有惭愧。在全体同学中间交流着亲切的友爱。
  (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陕北公学』最弱的一环,是物质条件的困难,然而这正显示了也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没有自修室,没有食堂,露天上课,在冷坑上睡觉,住在半山上,每天上下很多次,秋季多雨,山路泥泞,举足为艰。冬天冷到零下二十度,寒气砭肌。然而,在山脚下,在广场上,依然是歌声抑扬,并不减杀青年人的活气,也没有任何怨言。
  种菜,筑路,造墙,烧饭,有时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过去的公子小姐,居然也安之如素。这里应当提到的是教职员的刻苦精神起了很大的模范作用。
  (四)生活军事化
  只除了没有『抗大』那样一律的军服和那样多的军事课程,『陕公』学生在生活上也完全是军事化的。负责任,守纪律,学习积极,动作敏捷,整齐一致,这是生活教育中的要求。起床,睡觉,集合,点名,出操,完全是军人样子的生活。几个月的军事生活,秀才样子的书生完全看不见了。这群年青人变得更坚强更结实了。
  (五)活泼的团体生活
  『同学会』,这是在校和离校的同学都可以自由参加的团体,它的任务是:(一)团结全部毕业同学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二)保持毕业同学与学校的联系;(三)与在校教职员同学交换学习及工作经验;(四)帮助毕业同学解决工作上的困难;(五)帮助学校发展,推进国防教育的实施。
  『学生会』,学生会是在校同学自由选举组织的团体,它不与学校对立,且是学校完成教育计划不可缺少的基干组织。它领导全校同学的课外活动,领导同学参加校外的各种救亡活动,它传达解释学校的各种号召与命令,反映同学的意见,派代表参加学校的各种行政及教育会议,从各方面帮助学校,同时也监督学校各种决定的澈底实行。由於它是真正的民选,所以被全体同学所拥戴,所爱护;因为它能真正反映同学的意见,代表同学的要求,所以在学生中建立了威信。学校当局对『学生会』只有帮助,没有干涉;只有领导,没有箝制。健全的『学生会』保障学校一切教育计划的完满成功。
  此外,尚有『民先队』的组织,全校有『民先区队部』,他们利用课外的时间教育自己的队员。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上,『民先』队员是起了积极的模范作用的。
  至於各种课外研究团体,也多在『学生会』指导之下,不复一一具述了。
  

陕甘宁边区实录/《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编委会编纂.—影印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