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三 中国共产党五大革命精神的独特精神内涵

马新发 雷莹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由于产生的具体条件不同,又各具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
  (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概——井冈山精神的支柱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共同理想与信念的召唤下,来到了井冈山,一时间井冈山上群英荟萃,竞显风流。继毛泽东之后,先后有袁文才、王佐、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人率领部队参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随着兄弟部队的加入,井冈山的革命队伍不断壮大,井冈山的斗争也成为“武装割据”的典范而载入史册。在共同理想与信念的鼓舞下,奋斗在井冈山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尽管物质生活极度贫乏,仍然充满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暖暖和和入梦乡!”“天天吃南瓜,打倒资本家”、“不生虱子不革命”、“野菜虽苦,可是政治营养丰富,吃了它,干革命就不怕苦”,都体现了广大红军指战员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共同理想与信念的激励下,许多红军战士和共产党员为革命献出了他们可贵的生命;在反敌人“围剿”中,八面山哨口二百多名红军战士全部战死在阵地上;小井一百多名来不及转移的红军重伤病员,面对敌人的枪口,高呼“红军万岁”被敌人集体屠杀,鲜血染红了稻田的土地;为了胜利,在龙源口战斗中,共产党员马奕富紧急时刻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三营长肖劲带着敢死队火线负重伤,肠子流出肚外,他用绑腿扎带紧继续率部冲锋而壮烈牺牲;红军参谋长王尔琢为了保存红军力量,不顾个人安危,在崇义县思顺街追回了被叛徒胁骗的炮兵连和步兵连,自己却不幸被叛徒杀害;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被捕后坚贞不屈,在刑场上还向广大群众宣传革命的道理,凶残的敌人把他的舌头割掉,剁断他的脚趾,他仍然不放弃理想,用鲜血在地上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成功万岁”十三个大字,表现了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视死如归的高尚品德。①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就没有井冈山精神。它是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1928年12月遂川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文件《共产主义须知》中的一段话,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井冈山根据地青年革命者的“三观”:“到群众中去。到反动荆棘中去。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牺牲。”②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表现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时期,而且还体现在革命遭受挫折的时候。井冈山斗争期间,“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几度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陷入绝境,“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和敌军打仗,不论哪一军都要硬打,没有什么敌军内部的倒戈或暴动”。③在革命遭受挫折的严酷环境中,红军队伍中悲观情绪在蔓延,有不少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也有一些动摇分子脱离革命队伍。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失望,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反而坚信革命高潮很快就会到来,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他们的心目中,共产主义的理念信念就像一盏明灯一样给人们以光明和希望。在井冈山的行洲,至今还保留着一条红军标语:“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这是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见证。正是在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支撑下,广大红军指战员克服困难,战胜顽敌,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顾全大局、团结统一精神——长征精神的显著特征
  长征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维护了党的集中统一。长征初期,党内存在严重的不统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全党高度团结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又与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艰苦斗争。在与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党中央始终高举团结的大旗,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顾全大局,讲团结,在坚持正确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大量说服教育工作,团结了大多数,使全党全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整体。党的最高层的集中统一指挥和正确领导是长征胜利的前提,而红军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兄弟部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团结战斗,生死与共;广大干部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头冲锋,英勇杀敌,则成为战胜强敌,征服恶劣环境的重要保证。长征途中,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特别是在荒无人烟的草地行军时,饥饿威胁着每个指战员,他们不得不以各种野菜、野果、草根、树皮来充饥。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关头,他们宁愿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有人把粮食先吃完了,或者行进中把粮食撒了,别的同志就发扬友爱精神,把自己省下的让给别人吃。”当时尽管张国焘搞分裂主义,反对党中央北上的正确战略方针,擅自命令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并另立“中央”,在部队中散布不利于团结的流言飞语,但由于党中央、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采取党内正确的斗争方向,由于搞分裂不得人心和讲团结是广大指战员的人心所向,所以在各方面军之间充满团结互助友爱精神,特别是红军每次会师时体现得更为明显。不论是红一、红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或者是红二、红四方面军的甘孜会师,或是会宁、将台堡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大会师,都是热情迎接、互相慰问、互赠礼物、互访互学、欢腾热烈的情景。长征的历史表明,党和人民军队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钢铁般的团结和统一,是中国革命精神最可贵的内涵之一。
  (三)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红岩精神的重要体现
  红岩精神所提倡的团结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既团结又斗争以维护国共合作局面上,而且还反映在对民主进步人士的帮助扶持上。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统区成为当时民主进步人士聚居的地方。这些民主进步人士包括民族资本家、文化界名流、民主党派人士、国民党左派、具有进步倾向的地方实力派等。他们虽然情况复杂而且具有软弱动摇的特性,但是都具有抗日救国的热忱,并且对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和排斥异己政策表示不满。根据这一情况,周恩来和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同志将中共中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同国民党统治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扶植进步团体、照顾小党派利益、进行民主运动,要求各党派有合法地位和要求政治改革等一系列统战政策,在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和实现民主政治的基础上,他们同宋庆龄、冯玉祥、黄炎培、张澜、沈钧儒、郭沫若、马寅初等广大民主进步人士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与民主进步人士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十分注意工作方法,坚持“领导群众的基本方法是说服,决不是命令”,“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④这些做法赢得了中间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和支持,使国民党在政治上日益陷于孤立。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和国统区同志的统战工作影响深远,不仅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扩大了党的影响,而且还为以后建立新中国奠定了社会基础。
  (四)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延安精神的伟大贡献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方法。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革命队伍的日益壮大,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开始在党内流行。针对这种现象,党中央发出了整风运动的号召,要求全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认识。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邓小平的《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陈云的《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总结党内斗争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逐步确立了一套马克思主义的、符合中国共产党实际的党内斗争的方针、方法,其核心就是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解决党内矛盾、促进党内民主生活的主要武器。毛泽东认为;革命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又随时准备修正错误。”⑤为了统一认识,毛泽东号召全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说,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⑥为了使广大党员切实意识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必要性,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人也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意义作了深刻论述。他们认为,“我们之所以需要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是为了损害党的威信,败坏党的纪律,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了提高党的威信,巩固党的纪律,加强党的领导”。⑦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整风运动的重要内容。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全党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真正做到了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斗争,达到团结的目的。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内民主气氛空前活跃,党内思想也逐渐统一。很多党员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分清了正确思想路线和错误思想路线的根本界限,区分了真假马克思主义,这使全党尤其是高级干部的路线觉悟大大提高增强了革命队伍的凝聚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西柏坡精神的主题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西柏坡精神的主题。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的时期。在新的历史关头,怎样警惕胜利冲昏头脑,防止党内骄傲情绪和执政后党内腐化产生,从而避免重蹈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覆辙和打破改朝换代的周期率,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1948年12月14日,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就特别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要性。他说,我们打倒蒋介石、打倒旧政权后,要领导全国人民组织国家,如果搞得不好,别人也能推翻我们的。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在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可以称王称霸。胜利后,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如果我们党注意到这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纪律性,就会好一些。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更是要求全党严于律己,加强自身建设。他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为了防止骄傲自满和腐化堕落思想出现,毛泽东要求全党树立长期奋斗观念,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同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⑧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怀疑和冷言冷语,毛泽东要求全党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豪情万丈地宣布:“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⑨两个“务必”作为西柏坡精神的主题,科学地提出和回答了共产党人怎样经受革命胜利和执政党地位考验的历史性课题。
  ① 刘威孚主编:《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 余品华:《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载《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2期。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④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页。
  ⑤ 《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7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⑦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9页。
  ⑧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⑨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马新发,雷莹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