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一 党弘扬与培育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历史概略

马新发 雷莹


  注重高尚精神的培植,注重发挥高尚精神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弘扬与培育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就特别重视革命精神的力量,重视弘扬民族精神,培育革命精神,先后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五大革命精神。这五大精神以井冈山精神为源头,相继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共同注解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此外,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还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将政治的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概括为伟大的“鲁迅精神”,并号召把“鲁迅精神”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仍然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通过对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国革命传统继续得以发扬,它通过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和严明纪律,通过革命干部的廉洁奉公精神和艰苦朴素作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地推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劳动热情,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出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和集体,比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不怕困难、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的王进喜;助人为乐、公而忘私的雷锋;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抗拒腐蚀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等,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好八连”精神。这些精神集中体现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公而忘私、开拓创新、刻苦钻研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再现,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邓小平明确重申毛泽东关于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思想,并联系新时期的实际,概括出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五种精神: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精神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要求全体党员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大力弘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这五种精神。正是在强大的革命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实现了翻天覆地般的社会制度的变革,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一如江泽民所概括的那样,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用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发挥精神对物质反作用的优良传统,特别强调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的能动作用。江泽民多次重申毛泽东关于发挥革命精神作用的思想,多次引述邓小平所概括的五种革命精神,还极其关注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用什么样的精神来进一步凝聚、激励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开拓前进,去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①这样一个崭新的问题,并根据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精神力量进行过多角度概括。1990年2月21日,在为号召全国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的题词中,江泽民强调:“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同年3月23日,在同北京大学学生座谈时,江泽民要求当代大学生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他指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精神。1991年5月9日,在与优秀残疾人和助残先进集体、个人座谈时,江泽民将自强不息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要求全党全国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而奋斗。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强调“在全党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尊重科学、真抓实干的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谦虚谨慎、崇尚先进的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出来”。1993年3月31日,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处于艰巨的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出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命题,并在1996年1月24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予以再次强调,他说:“我们说的高尚精神,就是指我们党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要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如果没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用高尚精神武装起来的先进分子,如果没有这些先进分子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奋斗,是不可能成功的”。1998年9月28日,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明确从综合国力的高度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2001年12月18日,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坚忍不拔地向前奋进”。③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再次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00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进行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论述,他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④这一论述,深刻分析了民族精神在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精辟概括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结构,明确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发展源泉及民族精神的当代发展与民族精神的悠久传统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弘扬和培育伟大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根本任务和现实举措,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对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问题作出了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史上与我们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史上最系统的论述。
  ①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330页。
  ② 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页。
  ③ 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9日。
  ④ 江泽民:《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马新发,雷莹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