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四 弘扬与培育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理论指南

马新发 雷莹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弘扬与培育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都有丰富的论述,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传统,根据中华民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实践,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及其具体展现做出了许多精辟概括,对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做出了不懈努力,为我们在新时期弘扬与培育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同时,“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正是基于对民族精神在民族生存与发展、在综合国力提升中重要意义的深刻把握,我们党反复强调,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基本前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中国人民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灵魂,它孕育着民族精神的生成,并为这些民族精神的彰扬和发展提供着强劲的激励力量和鲜明的目标指向。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所具有的这种鲜明的时代特点,赋予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以具体的时代内涵,从总体上规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性质。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③它主要表现为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会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与此相应,在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民族精神具有历史继承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建设伟大祖国和美好家园、抵御外来侵略和克服艰难险阻的奋斗中,中华民族不断培育和发展着自己的民族精神。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④现实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民族精神便没有根基,便无法弘扬和培育。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割断历史,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高度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⑤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民族精神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任何一个处于前进发展中的民族,它的民族精神都不是封闭的、静止的,而是根据新的实践提出的要求,总结新的实践创造出的新的精神并与时俱进地发展。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是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发展从而体现时代特征、富于生命活力的最终根源。我们党历来善于根据实践的崭新情况而对民族精神作出新的总结和提炼,如将抗洪斗争中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强调“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⑥伟大的抗洪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发展,焕发出强大生命活力的鲜明例证。此外,近些年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崭新推进不断提炼、概括、倡导“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中华体育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等等,也都深刻地表明了我们党对民族精神实践性和发展性的自觉把握。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也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发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要以世界眼光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具有开放性。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人类社会进步中一切文明成果的伟大民族,早就懂得兼取众长、以为己善的道理。同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注重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脱离开时代发展和世界文明大道的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只能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正因如此,近年来,江泽民反复强调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内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有世界的眼光,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强调“我们要发扬民族的东西,但是不反对外来优秀的东西”,⑧“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⑨在谈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的弘扬时,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⑩“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11)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精神的生成都不是自发的,它需要培育和弘扬,才能从一种为个别人、为少数人所有的高尚精神转化为整个民族或整个民族的大多数所拥有的高尚精神。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强调:“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2)这一论述,精辟概括了我们党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本思路和实施战略,为我们在实践中做好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种根本思路和实施战略,它的精神实质在于:我们必须明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整个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予以高度重视;必须从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出发系统规划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保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和国民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保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获得有效的落实措施、实施形式和运作载体。实践这一根本思路与实施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民教育能够有力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要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国民教育要有力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中,教育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特别提醒人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大作用。他强调指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与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13)国民教育要有力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自己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民族精神是反映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尺度。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共同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德智体美的各种教育内容体系都要贯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国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以更加开阔的思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出发来思考、规划、落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求我们切实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和任务,努力为其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提供有力保障。
  ①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3页。
  ③ 同上书,第2084页。
  ④ 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8年9月29日。
  ⑤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⑥ 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8年9月29日。
  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3页。
  ⑧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⑨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⑩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02页。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4页。
  (12) 《全面建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13) 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275页。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马新发,雷莹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