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下一记录]

前 言

郭德宏

    
  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主旨在于,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生动的文笔为形式,以精美的图片为对照,以理论的思索为导向,对曾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延安精神”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索,从中寻求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和精神动力,总结出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及胡锦涛总书记率领下,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上的思考、探索的成果,并力图揭示其内在规律与逻辑联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大力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社会与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使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东方奇迹”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上层楼,进入了一个更加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与世界全方位的接轨,中国社会呈现出极其繁荣的景象。由于1978年以来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GDP年增长率连续数年保持8%左右的高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已进入世界前列,成为世界上极其重要的经济大国,国际地位也有了极大提高。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飞成功,更标志着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与震惊。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毕竟还是一个人口压力过大、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还很长,中国的发展需要全民族共同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能否在下一个50年内顺利完成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能否在2050年使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今后几十年的发展极其关键。而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除了大力发展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外,中国人仍然需要保持革命时期的“那样一股子劲,那样一股子革命精神”,只有同心协力,共同奋斗,实事求是地思考未来,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待事业,以勇往直前的气概克服困难,爱党爱国,精诚团结,中国社会才能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努力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同时,启动全民性的思想与文化教育工程。
  与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中国革命相比,改革开放实际上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所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困难更多,也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所未有的一种探索。在经济与技术全球化的背景下,时代条件的变革,常常会使一些人在注重实事求是地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忽视历史经验、盲目崇洋的思想意识。其实,产生于中国革命特殊环境中的中国政治体制与思想意识,直到今天仍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在以开放胸襟面对世界大潮的同时,如何在既有的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宝库中找寻值得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是在社会稳定前提下发展经济、改革政治、健全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国家现代化的根本条件之一在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技术与知识素养,更需要一种适应于此的文化传统与精神气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完全依赖于全面引入异质文化而获得成功的,它必须植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气质之中。其中,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富而思进的意志品质,团结一心的民族品德,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等,都是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气质。正是意识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需的思想与精神准备,建国以来,中共中央不断地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均多次强调要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曾多次强调,要把中国革命的伟大精神与丰富经验加以总结,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之中。
  1989年9月9—12日,刚刚成为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总书记,把出京考察的第一站确定在陕西省延安市。这一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不仅在于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他,不忘老区人民,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缘起,更在于他深知在漫长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精神的作用对于中国人民而言不可低估。他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此后,延安精神的宣传与研究曾出现了一个高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
  2002年4月初,江泽民同志在陕西省考察时,再次访问革命圣地延安。面对延河水、宝塔山,他高度精练地概括说:“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无论过去、现在与未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①
  江泽民同志两次访问延安并就延安精神发表的讲话,富于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重大现实意义。如果说十几年前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主要在于强调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话,2002年4月的讲话,则更深一层地把延安精神上升到中国共产党人能否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能否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适应新时期的现实并做与时俱进的思想变革的高度来认识,不仅将延安精神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源流,更视为开创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2002年9月,江泽民同志又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再次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原则,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和反对教条主义的特征。
  这些理论动态清楚地表明,中共中央认为,延安精神的本质与特征是树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理论权威,实事求是精神的核心是反对教条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是要求全党万众一心,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贪污腐化思想的侵袭。一句话,“三个代表”思想就是邓小平理论的继续,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新发展。
  2002年12月,在中共十六大上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率领书记处全体成员到西柏坡学习和考察。胡总书记发表了《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讲话,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重温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我们认为,这一讲话,不仅对全体党员提出了思想认识上的要求,对于继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3—6月,一场意外的“非典”风波不期而至,一时间全国各地陷入恐慌与不安的气氛中。然而,在“非典”肆虐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走上北京街头,视察超市、大学,探访百姓生活,树立起了新的领导集体“为民、爱民、亲民”的良好政治形象,稳定了全国人民的情绪,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评价。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理论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时期不仅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抵御腐蚀,深入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而且再一次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并被树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今天,在全国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意识成为全国人民共识的时刻,如果联系近年来中央一再强调“以德治国”,强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全党的宣传动向,特别是胡总书记不断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央将会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深入持久地开展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教育,并将之作为今后中国社会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以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为核心内涵的延安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为成熟、宝贵的思想资源,也是在21世纪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所必须遵循的思想与行动准则,既适于对中国共产党员和全体国民的理论教育,又适于中国社会新的价值体系的确立以及培养民众思想、道德水准的现实需要。因此,新形势下对延安精神的再探讨与再理解,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何谓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意义是什么?这似乎是大多数中国人都明白的问题,它已成为了今天中国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中不可或缺的思想与理论基础。然而细究一下,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这又是一个并非人人都十分明了的问题。
  从红军完成长征进入陕甘宁边区,特别是中共中央1937年1月由保安进驻延安后,国内外不少关注红色力量的政治家、专家、文人就一直为此争论不休,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及前景,判断中国政治走向的大问题。
  随着抗日战争的展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成长壮大为影响中国政局走向的主要力量之一,有关的国内外观察家长期聚焦延安,力求透过延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透过中共高层在延安的活动,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生活特征与行动方法。如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即从延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看到了诞生一个崭新中国的希望。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规章制度与领导艺术,有效地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一份巨大而又宝贵的财富,由此形成的一整套革命的价值观念体系,同样是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遗产。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为书写自己辉煌的历程,开始对现代中国历史进行新的阐述,特别强调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转折点;中国革命的胜利,被视为是在实事求是的政治路线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为使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精神,渡过建国初年的经济调整与生活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多次强调要发扬延安精神,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把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加以继承。
  此后,有关延安精神的论述不断完善,对其内涵的解释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逐渐地,中共党人群体精神的作用,被视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上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奋进和为人民服务等内容,被视为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延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传统精神的渊源。
  我们认为,从文化哲学的层面上看,中国共产党人推崇备至的被称为延安精神的革命传统,其实质性内容,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等人所倡导又为中国共产党人身体力行的人生与价值准则。具体地说,它们是一套革命的社会道德观念与生活态度,这些才是中国共产党人更加珍视的革命遗产,因为这些准则被中国共产党人视为自己的事业能够持续推进的根本因素。导源于中国革命之中并使整个革命岁月充满壮烈的英雄主义色彩的这些价值观念包括: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奋进、勤俭节约的观念;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严格要求自己的观念等。同样,这些精神与观念也转变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并表现为众多共产党人壮丽的英雄主义的行为。在共产党内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里实行真正的生活待遇上的平等;党的干部与政府官员在生活方式上力求与普通人民群众相一致;在关键时刻共产党人随时准备牺牲自己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这一切并不要求得到物质上的回报。这些价值观念的确立,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最大成就,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形成自己光荣的革命传统,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思想基础。
  翻检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各有不同,概念定义也有多种。然而,不管专家学者怎么理解延安精神及其意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这四个方面,却为大家所公认,与江泽民同志对延安精神的总结相一致,也与胡锦涛总书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相一致。本书以此作为延安精神的基本概念,并力求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延安精神的思想内涵、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注释:
  ①《在西安主持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2000年4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400页。
  

永恒的延安精神/郭德宏主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