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踏遍陕北山山水水的民众剧团

黄俊耀


  毛主席支持剧团成立
  1938年春,在延安市工人代表会议期间,工会负责人齐华陪同毛主席看戏,当晚演出的是秦腔传统戏《升官图》、《武家坡》。刚解放不久的延安群众,争先恐后去看戏,把个剧场拥挤的水泄不通。看到高潮处,小伙子们被激动的又是鼓掌又是打唿哨,嘴里连叫“好!”毛主席看到如此情景,便对齐华说:“群众这么喜欢这种形式,就是内容太旧了。”齐华向毛主席介绍了在座的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柯仲平同志。
  主席说:“你看秦腔这种形式,群众这么喜欢,如果换成抗日的内容,就成为革命的戏了。你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搞?”
  柯仲平立即热情地回答:“应该,应该。我们立即就去办理。”
  听了毛主席的指示,他立即招兵买马,首先请来了延安师范语文教员兼学生业余“乡土剧团”的领导马健翎,然后又去找演员。经过四五个月耐心的不知疲倦的工作,终于把民众剧团成立起来了。
  1938年7月4日晚,在延安城内东街的火神庙戏台上,正式演出了马健翎创作的两个秦腔革命现代戏《好男儿》和《一条路》。
  看完这两出戏,台下观众纹丝不动。突然,“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死汉奸卖国贼!”“共产党八路军救国爱人民!”的口号声冲破云霄。老团长激动不已,站在舞台前,把手举到额角,既似鞠躬,又象敬礼,对观众表示谢意。接着,他面对欢腾的观众大声说:
  “同志们,同志们!我们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党中央毛主席亲切关怀支持下,现在正式成立了!(掌声)今晚,是咱们民众剧团演出的第一台戏,今后给大家还要不断演更多更好的戏!”
  老团长脸上有一圈黑旺黑旺的大胡子,从此,大胡子团长在延安城乡群众中很快流传开了。特别是那些上了岁数的老头子、老太太,看见他就笑眯眯地说:“这就是咱们民众剧团的大胡子团长,他领民众剧团到处给咱群众演戏”。
  我们跟他走了很多地方,所到之处,盘查放哨的,不但不向他要路条子,也不盘查他,对他笑脸相迎,问寒问暖。高兴地说:“咱们大胡子团长领咱的民众剧团又回来了。”他的大胡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公文。
  顶着困难,奋发图强
  民众剧团诞生了,一支新型的革命戏曲队伍开始战斗了。但衣、食、住、服装、道具任何东西都没有,不可能一下子全都解决。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每人每天一斤粮(高粱粗小米,只能喝稀饭),二钱盐,三钱油。
  大家挤在一起住,紧张地工作着。一次日本飞机轰炸后,剧团暂时住在宝塔出后沟里一个敝口子大有窑洞里,男女之间用幕布隔开挤在一起。这地方叫“石窑坪”。
  在这里,马健翎创作了《有办法》,张季纯创作了秦腔现代戏《回关东》。接着就在石窑坪赶排。但是吃饭还得返回城里,在文协灶上吃,因当时剧团还未被批准为吃公粮的正式事业单位,吃文协同志们节余的小米。吃顿饭,路上往返十余里。来回需经延安东关淌水过延河。
  此年冬天,马健翎创作了一本大型秦腔现代戏《哪台刘》。这个戏剧情节跌宕起伏,几个英雄人物感人肺腑,一度成为民众剧团的看家戏。
  马健翎说,剧中所写人物、故事确有其人其事。是一位从前方战场上下来的干部讲给他听的,他把故事又讲给柯老听。老团长听后,颇受感动,鼓励他把这个故事写成一本秦腔,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补充了一些细节。从编剧到排戏,老团长自始至终关心帮助到底。这个戏为民众剧团争了光辉!
  1938年冬,民众剧团第一次小长征,由老团长率领,从延安沿路演到延长、延川、清涧、瓦窑堡、子州、子长、定边、华马池,又经过新安边、志丹回到延安。演出的剧目有:《小先生》、《上海小同胞》、《冲上前去》、《中国的拳头》、《好男儿》、《有办法》、《小精怪》、《一条路》、《小放牛》、《哪台刘》、《回关东》等五六个晚会的剧目。
  队伍壮大了
  第一次小长征剧团仅20多人,就演出这么多的戏,每人身兼数职。如马健翎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既是敲鼓的,又是检场的;必要时还要化装起来,补补角色。连炊事员都闲不下,除给后台烧水供水做饭,还要演戏呢。王晓民(抗大派来的军事干部)要指挥训练乐队,又自弹三弦,拉二胡,也要演戏。沿路吸收了李文宇等几个演员。
  我们演戏没有服装、道具、汽灯等。老团长为剧团到处奔走呼吁。
  李富春得知剧团经济拮据,送来100元钱,毛主席送来100元,贺龙同志送来20元。老团长把消息一公布,大家一下子欢腾起来了。拿钱买了一头驮东西的毛驴,买了一盏汽灯,还置办了一些急需物品,如化妆颜料。服装是从当地群众中临时借来的,他们大多把这些艺术品当真人真事看待,剧团同志宣传动员,群众非常喜欢听。所到之处,受到党政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加上当时演戏不要钱,只管吃顿饭,再随便给些慰劳品,如大肉、小米、鸡蛋和各种蔬菜,慰劳品中,煮熟的鸡蛋最多。这台戏在此地刚演完,又到另一地去演。走时,每人两个口袋光鸡蛋就装的鼓鼓囊囊,同志们一路走,一路吃,鸡蛋壳扔的一路尽是。名声传出去后,这个地方还未演完,那个地方就派人赶着毛驴,拿政府邀请信来接了。如果找不到剧团,向群众打问:“民众剧团朝哪条路走去了?”人们就会不加思索地说:“你照着鸡蛋皮去找吧。”
  我们刚回到延安,《新中华报》便刊出《民众剧团小长征胜利归来》的消息。李富春见到老团长,握住他的手,兴奋地说:“白手起家,白手起家,欢迎欢迎,欢迎你们演出胜利归来。”提议民众剧团队伍再发展壮大些。老团长立即四处奔波,选拔人才。
  马健翎创作的方言话剧《国魂》,在东关抗大首次公演时,没想到毛主席也亲自来看。看完戏他说:“很好很好,故事情节很动人嘛,你们把它改为秦腔,就可以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欢迎了。”健翎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立即动手把《国魂》改为秦腔。毛主席又看了秦腔,赞扬说:“内容很好,可以动员沦陷区人民起来参加抗战,艺术上也好。”
  不久,毛主席约见了柯老,对他说:“请你转告马健翎同志,戏名改为《中国魂》较合适。”秦腔《中国魂》又演红了,成为我们的王牌戏。有一次,周恩来看完戏,兴奋地走上舞台,抱起演小孩子的小演员李文宇,同志们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周副主席。
  1939年夏季,从青委调来了侯唯动、张克勤、党培英(女)、肖玲(女)、刘玉琴(女)、黄俊耀、周敦等一批干部;从鲁迅师范、边区中学调来了魏光忠、程思荣、米成义、马估平等十多名青少年;从社会上也陆续来了一批人。由于演出任务繁忙,人员猛增,思想状况日渐复杂,生活纪律一度混乱,后来经过老团长和党支部耐心的工作,民众剧团又形成了团结友爱的良好风气,成为象陕公、抗大、青干校一样的革命艺术队伍。
  此年,马健翎除创作大型秦腔现代戏《三岔口》外,又创作演出了《查路条》,李刚扮演戏中的主人公刘妈妈,他把一个根据地的新型老太太,演得声情并茂,栩栩如生。慢慢人们淡漠了他的真名实姓,谁见了都喊他“刘妈妈”,在陕甘宁边区到处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1941年,老团长为剧团请来作家刘白羽、柳青、草明、董淑,每人每礼拜给我们上两次文化课,每次两小时;马健翎教戏剧课;尚伯康教马列主义艺术理论课;马可教音乐课。偶尔还请些名人讲话,如:塞克、丁玲、胡采、张鼎丞、陈伯达、吴玉章等。听完课,拿上笔记本分组讨论,最后出题考试,打分,公布,主要是为检查督促筑固学习效果。经过半年时间的刻苦学习,大家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老团长给大家也曾多次讲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艺术等新知识。在延安当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教师讲完课,盛情“款待”吃一顿饭,就算了事。
  大众艺术野战兵团
  1940年元月,在延安女子大学小礼堂,召开了边区第二次文代会,我当选为代表。胡乔木主持会议,毛主席作了《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报告。
  会后,老团长让我给剧团全体同志传达了会议精神。这时的民众剧团,可以说兵强马壮,将近百十人。会后,我们扛着“大众艺术野战兵团”的大红旗,向关中分区,浩浩荡荡地进发了。
  关中分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前沿阵地,国民党保安团经常派遣小股反动民团,闯进边区制造摩擦,寻凶挑衅。在这种地区活动,随时都有遭到袭击的危险,因此给我们不少同志各自不同的发了枪,手榴弹,矛子(戳标),确定民众剧团为半军事化的战斗队,宣传队。设军事教官,班队编制。
  出发前,毛主席给剧团送了300元钱(据说是《论持久战》的稿费);周恩来、董必武、博古等中央领导同志各给剧团送了50元钱;陈云同志给剧团送了一台照相机。中央领导送的这么多钱,除买骡子、毛驴、衣箱外,剩了100多元。老团长用白布缝了条小布袋装着缠在腰间,日子久了,这袋子便成了一支虱窝窝,但又是神奇的清醒剂,要遇到困难和艰难险阻,他便把袋子托在双手上,举到大家面前,鼓励大家,又使大家来了精神。
  经过五六天翻山越岭的急行军,到关中分区所在地马家堡。习仲勋担任地委书记,那时他还是个青年小伙子。他盛情款待了我们,地方邀请我们协助他们整顿一下关中剧团。老团长叫我去关中剧团,当了短时期的协理员(党支部书记),排了几个民众剧团的戏。
  有一次,老团长命令全团紧急集合,挑选出精干的青年,组成十多付担架。他亲自带队,率领大家冲上前线,参加战斗。途中,正好碰见习仲勋,他若无其事地问大家干什么去,老团长说明我们的目的,他赶忙伸开双手,笑着阻止我们:“快回去,快回去。前沿不要你们这些演戏的娃娃,你们打仗,那还要我们干什么?”他顿了一会儿,告诉大家,“淳化县的牛营长来请你们去演戏,慰劳慰劳驻扎在白区的八路军。我同意你们去,这里的顽军想在军事上给我们一个突然袭击,被我们已经打退,我们可在白区淳化县,在政治上给顽军以打击。”
  为有清香寒中来
  秋末冬初,定边地区已经寒风凛冽,狂风裹着沙子打在人脸上,针扎一般疼。大家冻得拿手捂面遮寒。太阳好时,就挤在一起晒暖暖。试想,群众和军队早已穿上棉衣或者皮衣,可民众剧团的同志还是单衣单裤、草鞋,冻得瑟瑟缩缩,但我们可爱的同志,没有一个人喊一声冷,叫一声苦。风沙一阵强似一阵,一会儿就扑落一层。吃着面条和馍馍,咬一口“咔喳”“咔喳”地响,怪瘆人的,老团长发现一群平素生龙活虎的小八路,现在呲牙咧嘴,怎不流下辛酸的泪水呢?他沉闷地吧达吧达直抽旱烟,调过头,偷偷地落下泪来。
  马健翎建议去找三边军分区司令员贺晋年,有二三小时功夫,他们匆匆忙忙回来了,老团长面带喜色。兴奋地告诉大家:“军队可支援我们一些生羊毛。为了防寒,我们自己动手学着捻毛线,然后织成毛衣、毛裤、毛袜等。现在,拿我《边区自卫军》的全部稿费,给病弱的同志先缝制些棉衣。”
  第二天,羊毛已扛回来了。军队还专门派来技术人员,教捻毛线技术。
  两三天功夫,不少同志已经开始织毛衣了。同时,排演了尚伯康同志的秦腔现代戏《八千马》,我翻张云、史雷、李刚等主演。马健翎创作了两个眉户现代戏《十二把镰刀》和《两亲家》。史雷和贺原野主演《十二把镰刀》;我和李刚、程思荣、王四儿主演《两亲家》。在定边创作演出的这三个现代戏,均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不久,中央派人送来两驮子黑山羊短皮袄。艺术品和生活品获双丰收,全团上下,谁个不欢,那个不喜!
  第三天清早,大家穿上了新毛衣,新毛裤,新毛袜,还有的穿上新短羊皮袄,暖融融的,背起背包,兴高采烈地出发了。队伍出城后有些同志深情而俏皮地回头对着定边喊:再见吧,定边!
  我国老一辈革命大众诗人,我们敬爱的老团长——柯仲平同志带领他呕心沥血创建起来的民众剧团,足迹遍及陕甘宁边区的沟沟道道,山山峁峁,坡坡洼洼。只要留下他足迹的地方,没有人不认得这个可爱的令人尊敬的大胡子团长。解放后,毛主席在北京见到他时,握住他的手,风趣而幽默地说:“要找着鸡蛋皮,才能找到你这位大胡子团长啊。”
  (节选自《戏曲研究》第21期)
  

延安文艺回忆录/艾克恩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