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论民主革命时期习仲勋的人民利益观

杨尚华


  西北大学 杨尚华
  习仲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从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环节入手,制定措施,取得实效,从而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切实维护。首先,在革命过程中,习仲勋特别强调只有相信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习仲勋人民利益观的首要内容。其次,在党所领导的革命实践锻炼中,习仲勋始终注重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习仲勋人民利益观的重要内容。再次,习仲勋的人民利益观要求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在革命实践中始终保持自身的清正廉洁,这是习仲勋人民利益观的核心内容。最后,习仲勋的人民利益观不但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宝贵财富,而且对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国家民主富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习仲勋作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只有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习仲勋人民利益观的首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习仲勋父母的言传身教、理解与支持以及对习仲勋的道德教育是习仲勋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理念得以产生的重要背景。习仲勋出生在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他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许多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习仲勋的父亲习宗德是一个老实善良的农民。他耳闻目睹了当时一些政府官吏和商人的贪污腐败和唯利是图。因此便教育习仲勋兄弟说:“长大后不要做官,也不要经商。如果有了学问,就做一名教书先生,要不就种庄稼,做一个本分的农民。”①习仲勋母亲生性善良,为人勤朴。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谈举止,效仿先辈为人处世的风范,劳动人民忠厚、友善、勤劳、忍让、负重的优良品德,深深影响了习仲勋。此外,家境的急剧衰落,生活状况的迅速恶化,处境的艰难,进一步加深了习仲勋对旧社会的认识,强化了他从事革命斗争的决心。习仲勋家境的急剧变化,为谋生进行的艰难奔波,引发了他对社会不平的深刻思考。他意识到,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富裕,就必须通过斗争,推翻旧的剥削制度。这坚定了他外出干革命的决心。习仲勋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形成了心忧百姓、情系于民的群众情结。从家境衰落的艰难生活中更进一步认识了旧社会的腐败与不公,坚定了他始终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干革命的决心。
  其次,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而从事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则是习仲勋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理念能够持之以恒的必要条件。习仲勋担任过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但他无论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保持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特别是习仲勋在担任关中分区特委书记时,注重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懂得群众的习惯和需要,并且总是站在群众的观点和群众的立场上来解决问题,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处理,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尊重和赞扬。在习仲勋的档案中,有一份西北局高干会议期间党组织当时对他所做的鉴定意见,充分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突出表现,“平时在办公的地方,每天都挤满了群众,也许有时他正忙着,然而他宁愿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和蔼地和他们交谈,没有一点架子,没有一点官僚主义。群众信任他,把他看作自己人,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他们总是把仲勋同志看成最知心的朋友,而愿听从他的意见,听从他的指挥”。②习仲勋这种在革命实践中锻炼培养起来的忠于人民、服务人民的优良作风,正是其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生动体现。
  总之,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这就要求我们党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扎根于群众之中,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求生存,求发展,求胜利。习仲勋在党领导的艰苦的革命实践中,不仅忠实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而且扎实践行了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毛泽东曾高度赞扬习仲勋:“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③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先
  民主革命时期是习仲勋人民利益观得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重要过程,习仲勋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必须进行武装斗争,为人民群众争取平等的生存权利,取得革命的胜利。其次,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必须开展土地革命,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实现耕者有其田。最后,坚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搞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首先,进行武装斗争是以人民利益为先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一支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武装力量,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基本的保障。习仲勋曾在《历史的回顾》一文中提到过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武装是革命之本,所谓枪杆子万能并不是错误的。陕甘边根据地斗争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武装斗争史。”③因此,要想保护人民的利益,就必须进行武装斗争。而在严峻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面前,进行武装斗争就必须将群众组织起来,将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革命的胜利并真正地做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次,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重要体现。开展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是占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农民们最迫切的要求。习仲勋作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开展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中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如习仲勋早在1933年担任陕甘边区政府主席时,就根据党中央的土地政策,并结合陕甘边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出了陕甘边区的土地政策:“没收富农出租部分的土地,地主参加劳动的可以分地;分川地不分山地,因为山地很多没有人种,川地也是种一年休息一年;中心地区分土地,边境地区不分,当边境地区变成中心地区后仍分土地。田、苗一齐分,因农民最需要的是苗,如分田不分苗,就会降低农民情绪;没收地主富农多余的土地、牛、羊分给雇农、贫农和缺土地、牛、羊的中农;红军家属分好田地,具有分地的优先权;阶级划分以主要生活资料的来源和剥削或被剥削的程度来决定;争取与改造流氓参加生产”④。在当时,这种土地政策的制定克服了“左”倾主义的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明确指出可以分配给地主和富农田地;规定按主要生活资料的来源和剥削程度来划分阶级,仅没收地主富农多余的土地、牛、羊,分给缺少土地和牛羊的贫雇农,这是要消灭地主阶级,而非消灭地主的肉体,要把地主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样不仅给地主富农以生活出路,而且还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保持了农村的稳定,有利于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全党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习仲勋能够制定出这样的土地政策是相当了不起的,显示出了习仲勋杰出的制定政策能力。要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习仲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的土地政策,富有创造性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正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重要体现。
  最后,搞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重要保障。因而在根据地建立后,就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由于陕甘宁根据地的革命重心在农村,所以搞好经济建设的重点就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习仲勋主政关中分区时,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农业为主,兼顾工业,商业为辅”的原则,党政军民齐动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1939年起,分区机关首先在新庄窝开办农场,乡区机关及各县也办起了农场、合作社,以解决分区工作人员吃粮和物资贸易问题。1941年,关中因旱灾夏粮收成不好,秋作物又不能按时下种,对此习仲勋提出:“每人种二亩荞麦,以秋补夏。当年二十万亩荞麦收获四万石。”秋种时,习仲勋又要求每人多种一亩小麦,并提出“不误农时、适时下种、多种多收、随收随打”的口号,次年夏粮丰稔,群众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⑤由此看出,习仲勋极为重视边区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将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这不仅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还为边区群众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经济工作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民心向背和革命成败的大事,因此搞好经济建设是习仲勋切实落实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
  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廉洁自律
  在贯彻自身人民利益观的实践过程中,习仲勋特别注重强调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始终保持自身的廉洁自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不仅关系到民主革命时期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更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人心向背。因此习仲勋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强调保持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不搞特殊化和官僚主义作风这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首先,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廉洁自律要求共产党人不搞特殊化,主要体现在我们党除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并无自身特殊利益。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习仲勋深刻体会到,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要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以身作则,关心群众疾苦,严格约束管理好自己的家人,不搞特殊化。这是考察干部是否具有党性和人民性的重要标准,也是将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的重要体现。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后,习仲勋在前线作战,夫人齐心在后方工作,夫妻俩一直没有团聚。在蟠龙战役后举行的真武洞祝捷大会上,习仲勋见到了随陕甘宁边区慰问团参加祝捷大会的齐心,他惊讶而又严肃地问道:“战争这么残酷,环境这么艰苦,你来干什么?”随后他又说:“战士们都在流血牺牲,他们哪能与家人团聚?如果战争进行十年,我宁可十年不见你!”多年后,齐心仍然记忆犹新地说:“虽然他当众批评了我,但我能理解他是一位把党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便更从内心敬佩他,愉快地接受了批评。”⑥习仲勋以对革命忠贞不渝的信念,投身于革命斗争中,虽然身为领导干部,却总把自身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不搞特殊化,与群众打成一片。
  其次,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廉洁自律要求共产党人不搞官僚主义作风,主要体现在深入群众中去解决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的一次会议上说:“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不要当‘官’和‘老爷’”,“既是为老百姓服务,就应该站在老百姓中间,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要走出‘衙门’,深入乡村。”⑦虽然习仲勋是针对司法人员讲的,但他在这里实际上是要求绥德分区党政军部门的全体工作人员都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不要当“官”做“老爷”,要走出机关,深入群众,到农村中去,和农民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解决他们存在的实际困难。习仲勋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而且还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他时常教育干部要保持优良作风,使他们具有高度的党性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在习仲勋的严格要求下,绥德分区的政府人员始终以为老百姓着想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四、习仲勋人民利益观对当代的启示
  作为我们党老一辈领导人之一,其人民利益观的丰富内涵,以及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体现决定了习仲勋的人民利益观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习仲勋人民利益观的时代价值体现在,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干部,只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利益观后,才会甘当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尽责地做好工作。并且只有从思想上确立了这种人民利益观,才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上升为党的政策,而后又将这些政策拿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经过检验得到充实与发展,从而保证党的政策能够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防止官僚主义,保持政权人民性的重要手段。因而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利益观是避免干部腐败的重要防线。习仲勋那一代共产党人,正是由于从思想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利益观,所以他们才能够与群众同甘共苦,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使共产党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因此,习仲勋的这种人民利益观也是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最后,习仲勋的人民利益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其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二十一世纪,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更高,也就意味着对于我们党的要求更加严格,如何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的人民公仆本色,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就成为我们党需要不断奋斗的目标,也是习仲勋的人民利益观的时代价值的体现。当前形势下,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努力满足人民的这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发扬习仲勋的为人民服务和具有人民公仆精神的这种人民利益观有助于我们党加强自身干部队伍建设和廉政思想教育,从而不断克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难题,真正地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贾巨川.习仲勋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3—14.
  ②贾巨川.习仲勋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21.
  ③《习仲勋革命生涯》编辑组编.习仲勋革命生涯.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30.
  ④《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编委会编.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146.
  ⑤贾巨川.习仲勋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15—316.
  ⑥贾巨川.习仲勋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03—505.
  ⑦习仲勋.贯彻司法工作的正确方针(1944年11月5日).习仲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9—11.
  

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研究/王长寿,樊为之,王天丹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