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萧军在延安二三事

程远


  “我不是先生,是同志!”
  40年代初的一天,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召开边区参政会,主持会议的人邀请萧军讲话,说:“请萧军先生讲话。”本来先生”是对他的尊称,却没料到他感到很委屈,他登上讲坛慷慨陈辞:“我不是先生,是同志。狭隘地讲,我不是布尔什维克,广泛地讲,我是个布尔什维克!”诚然,他不是布尔什维克,但为了追求真理,在边区最艰苦的1942年,他偕夫人、孩子,全家从重庆投奔延安,参加革命,他感到光荣而自豪。从40年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给他平反前的漫长岁月中,虽然道路坎坷,但他拥护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真挚感情,始终如一,坚定不移。80年代初,美国邀请他讲学,挽留他在美国定居,给也优厚待遇,他拒绝了。众所周知,他30年代初写的名著《八月的乡村》就歌颂革命,他一生所走的道路,是光辉的革命历程,他不愧是我们的一位好同志、好作家。
  “我上山去开荒!”
  1944年夏季的一天,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由周扬同志主持召开的防旱备荒的动员大会上,萧军以坚决的口吻说:“我学一过炮兵,敌人胆敢进攻边区,我马上到前线去,痛击敌人!现在一要防旱备荒,明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上山开荒。我们应有鲁迅先生韧性的战斗精神”。
  翌日清晨,鲁艺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掮上镢头,浩浩荡荡到鲁艺所在地桥儿沟后山上去开荒。我们文学系的同学,在何其芳、艾青、萧军、舒群、陈荒煤、严文井、公木等同志率领下,去南山坡劳动。萧军利落地脱去了衣服,只穿一条短裤,以他健壮的体魄,双腿跨开,两脚踏地,双臂挥镢,汗流浃背地向荒山搏斗。大家都一排一排,排成横队向前掘,却唯有他独自一人单开了一块荒地,表明他拿出成绩给大家看,绝不滥竽充数。
  那时正是1942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后,鲁艺学院有自己的农场、牧场,猪满圈,羊成群成群地在山上放牧,蔬菜一大车一大车地往学院灶房拉,生活相当好。凡任讲师、教授者,吃小灶,天天有肉吃;我们学生每隔一天一顿肉。上山开荒时,师生同吃同劳动,午饭大家一起吃炊事员抬上山的装在木桶内的小米饭。萧军带了一小纸包辣椒面,撒在小米饭碗里,同时,取出带去装酒的小葫芦,一边吃,一边喝两口。
  “我只读了五年小学,但比高尔基强。”
  1945年夏季的一天,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课,突然有位同学问道:“萧军同志,您是那个学校毕业的?”
  “我只读了五年小学,但比高尔基强,高尔基只读了7个月书。”逗得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原来我和一些同学,总以为他是北大或其它哪个大学文学系毕业的,他却小学还没有毕业,完全依靠自己刻苦自学成才的。
  周扬同志曾在鲁艺讲话谈到学历问题时说:“学历是相对的。”当时在延安鲁艺任教者大多都是名作家,多数不仅读过大学,并有不少留过学,萧军的自学成才对同学们是个很大的激励和鞭策。
  (原载1988年11月12日《光明日报》)
  

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委会.—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