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附录一 人物小传 黄华

约翰·高林


  美国最早报导中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把黄华作为一名翻译带到了共产党根据地,他用英文撰写了黄华的最完善的传略:
  当我在燕京大学任教时,我认识的黄华是一名学生领袖。当时,他是他班级的主席——是一个才华出众,充满理想和具有天赋领导能力的青年。他是离开可爱的北方校园投身参加红军的首批学生之一。……他在周恩来培养的年轻的外交官和谈判代表中,表现突出。
  1935年12月9日,黄华和其他一些人,为了取得人民群众对战胜日本的支持,带头冲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阻挠,领导学生进行了示威游行,由此发生了有利于共产党人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正如斯诺回忆说:
  ……我曾站在弹痕累累的内城城墙下面,看到上万名学生在那里集会。他们不顾宪兵的棍棒,齐声呼喊气壮山河的口号:“一致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分割华北的要求!”
  北京全部的砖石城墙都阻挡不住中国红军试图穿过山西向长城挺进这一惊人之举引起的反响。这次远征号称要开展对日作战,收复失地。这一带有唐·吉诃德气味的远征虽断然被蒋介石总司令十一个师的精锐新军所拦截,但却阻挡不住爱国学生不怕坐牢和可能身死,大批走上街头,高喊被禁止的口号:“停止内战!国共合作,抗日救国!”
  斯诺撰写有关黄华的正式传记发表在《西行漫记》上:
  黄华于1912年生于江苏一家书香门第。他原名王汝梅,参加革命后改名黄华。他参加了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并成为全国青年运动的组织者。他后来在共产党外交部升任大使和谈判代表的重要职务。
  1935年至1945年,他在延安外事处和重庆工作。1945年至1947年,在国共谈判期间,他任共产党的首席新闻官。1949年,任南京军区处长。1952年,在上海主管外国侨民事务。在周恩来培训的年轻外交官和谈判代表中,他表现突出。1952年,他在朝鲜进行了艰苦的导致结束战争的停战谈判。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他担任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人。1956年至1959年,他在外交部领导过欧非司的工作。1960年至1965年,他成为中国驻加纳的首任大使,同加纳和刚果谈判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为双方的贸易、技术和文化合作提供了条件。1968年,在北京大批召回外交官以后,他当时在开罗,是中国在越南和柬埔寨以西唯一具有大使级身份的官员。1969年,黄华被召回中国,并和他的妻子何理良(她也是一名杰出的共产党官员)一起被分配到一个公社去劳动。从农村回来后,他立即从事重要的外事活动,并和周总理取得联系。他能说英语,风度大方,是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官之一。1971年,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加拿大大使。
  黄华以他的老师周恩来为榜样,总是默默地工作。他对别人具有高度的同情心。这可以从他把邓小平残疾的儿子邓朴方带到美国试治他的腿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红卫兵致残)的事例就可以说明。当时邓小平仍然在受迫害。黄当时是中国驻联合国大使,能安排美国的医生检查邓儿子的腿部。他们诊断的结论是,他的腿部未经治疗的时间太久,已没有希望恢复正常的功能。
  黄华还以善于适当安排生活上的微小享受著称。1974年,允许派邓小平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的经济会议,据哈里森·索里兹伯里报道,黄华是邓的购物顾问:
  他(邓小平)领到了一些零花钱——人民币30元,约合16美元。他决定把这些钱购买奶油小面包。黄华当时是驻联合国的常驻代表,他建议邓等到回国路过巴黎时再买,这样,这些奶油小面包就会更加新鲜。邓接受了这个建议;他一共买了100个,并把它们赠送给周恩来等人。他们过去在巴黎的年代,已养成爱吃奶油小面包的口味。
  

延安精神——战时中美友好篇章/高林著 孙振皋译.——北京:华艺出版社,1992.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