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对女干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郭 娜

    
  延安时期党的女干部教育,尤其是延安中国女大在教育理念、政策、模式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女干部,推动了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才保障,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骨干队伍。总结延安中国女大女干部教育的实践及其经验,对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整体、从党的干部教育体系创新发展女干部教育,充分尊重广大妇女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着深刻启示。
  一、延安时期奠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
  延安时期,党在国家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高度重视对女干部的教育培养,奠定了中国特色妇女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延安中国女大的成功实践,为今天的女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宝贵经验。
  第一,党的教育理念是延安中国女大成立的思想基础。延安时期,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从领导抗战取得全面胜利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妇女教育理念,无不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毛泽东认为,“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妇女都动员起来,全国人民也就必然会动员起来了,这是没有问题的”①。1939年6月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他还强调:“我们历来最缺少的是妇女干部,妇女运动经验亦没有总结,这个缺点必须补救。没有一批能干而专职的妇女工作干部,要开展妇女运动是不可能的。”②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王稼祥等领导人的倡议下,中国女子大学应运而生。1939年7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深刻指出:“创办中国女子大学,是革命的需要,目前抗战的需要,妇女自求解放的需要”③。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的妇女教育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为造就高素质的女干部队伍指明了方向,更为女干部教育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党的教育政策推动了的延安中国女大的实践发展。延安时期,党对干部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通过制定和落实一系列的干部教育政策,使干部教育机制体制不断完善。从1936年9月到1939年3月,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及陕甘宁边区党委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妇女代表会组织大纲》、《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妇女工作大纲》、《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关于目前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关于目前妇女运动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等文件或指示。这些干部教育政策都为延安时期的女干部教育提出了原则要求,有力推动了女干部教育的蓬勃发展。
  1937年9月,中央组织部发布的《妇女运动大纲》中提出:“培养大批党与群众的妇女干部,来迎接抗战新阶段工作开展是目前妇女工作的中心一环。”④1939年2月20日,中央书记处又发布了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提出“注意于妇女党员的吸收及女干部的培养”。同年3月3日,中央妇委发出了《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指示信》,意见之一就是提出为妇女大众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尽可能的在“各种实际工作中培养与提拔妇女干部和领袖”,“首先动员知识界的妇女和女学生,培养和训练他们成为妇运的干部,使她们不仅成为在妇女知识分子中进行工作的主力,而且成为到女工、农妇和家庭妇女中工作的桥梁和先锋。”⑤
  1939年7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创立,是党在女干部教育正规化建设上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创举。女大以养成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为目的,在1939年7月至1941年8月创办的两年多时间里,先后设立14个班,共培养了1000多名妇女干部。通过教育培养,女大学员提高了自身素质,通过实践锻炼了参政能力,为抗战的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初步统计,新中国建立后,女大毕业学员中成长出近10名部级干部,有80%的人是局级干部。⑥
  第三,延安中国女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妇女参政。中共中央提出“女干部本身则应在党的教育下,自觉积极工作,精通业务,加强团结,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生产业务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妇女的弱点,力求进步,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指出这是女干部提高自己成为党的优秀干部的基本条件”⑦。
  延安中国女大从女性学员的实际出发,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生动课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女大开设的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包括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主要开设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中共党史、社会发展史、三民主义、妇女运动、生理卫生等;选修课有军事教育、外国语等。各校都先后成立了生产劳动委员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建校劳动和生产劳动。延安女大学员们也是半天学习半天生产。她们农忙时下地干农活,平时下厨背柴干杂活,冬季办起制衣部、制鞋部支援前线。如1940年至1943年,边区遭到严重物资困难,女大提出要“半农半学”的号召,要求学员自己动手,做到“知识分子劳动化,工农干部知识化”。除上课外,她们在山上开荒种菜、砍柴、挑水,秋收季节,全天停课,帮助老百姓收割庄稼。供给的米、面,每月下山去背几次,每个学员还要为前线的战士织一套羊毛衣裤。
  同时,女学员又非常注重锻炼参政能力。学员还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当时边区成立了妇女宪政运动委员会,女大也成立了同样的组织,选举了组织成员,还经常参加边区的庆祝演讲活动。另外,在健全绥德分区五个县的区妇救会工作中,为解决分区妇救会的工作人员太少的困难,在团长吴敬带领下,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由十位女同志组成了妇女工作团到绥德开展妇女工作。她们有的在绥德,有的到别的县帮助建立妇救会,有的深入群众,有的收集材料写简报,还办起了一份自己编写刻印的妇女工作小报。很快在绥德地区建立了妇女组织,并召开了区妇女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绥德分区妇救会。
  第四,特色鲜明是延安中国女大在教育内容上的主要特点。延安女大设立了普通班、高级研修班和特别班,使女干部培养更具针对性。普通班专门培养妇女运动干部,高级研修班培养较高理论的妇女干部,特别班主要培养有妇女运动经验的工农妇女干部。据此,延安中国女大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设有政治基本理论课程,还开设中国问题研究、妇女运动研究,以及俄文、英文、日文等与世界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使教育内容具有国际元素和前瞻性,使妇女干部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延安中国女大十分重视政治教育。中央领导同志差不多都到女大作过报告。从苏联及外地回来的人,还被邀请来校谈社会见闻。延安中国女大当时开设的政治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抗日游击战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论等。教员们还把抽象的政治名词和通俗的马列主义宣传结合起来,声情并茂地逐一解释,使大家受到启发和教育。通过学习,使女大学员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坚定了党在抗日斗争中的领导地位。
  除此之外,延安中国女大还根据当时的革命需要,开设缝纫、卫生、会计等课程,使广大女学员掌握专业技能,增强工作能力。并以办训练班、上大课、演讲、竞赛、奖励、考核等多种形式,确保学习计划的落实与学习过程的管理。
  二、创新发展女干部教育必须弘扬延安精神
  长期以来,党始终把实现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在延安时期,党对妇女工作的领导达到成熟。延安时期的妇女运动,是在共产党局部执政条件下党领导的妇女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延安时期的妇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走向全面成熟,为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延安时期的妇女形象,使延安精神具体化、人格化,为延安精神的塑造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为指导无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延安时期,党始终把女干部培养放在领导抗战胜利全局来认识,从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整体来部署,从发挥党的干部教育机构作用来运作,全面、灵活、高效培养妇女干部,使女干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既适应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女干部成长的规律。延安时期女干部教育经验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此。在新的历史起点,创新发展女干部教育,必须弘扬延安精神。
  一是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女干部教育。始终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妇女和女干部放在首位,打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深化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认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保证我国妇女运动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前进,我国妇女运动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女干部教育与大规模培训干部相配套,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衔接,与2010—2020妇女发展纲要相适应,在推动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两性的协调发展、女性自身的健康发展上实现共赢。
  二是必须扩大女干部教育培训覆盖面。目前,女干部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适应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的需要,女干部教育在对象上还主要集中于党政机关、主要是处级以上女干部的培养,不仅数量少,而且形式单一。必须不断扩大党校、干校教育范围,细化教育的各个层面,触角延伸到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的女干部、女后备干部、女选调生、女大学生村官等。同时,要扩大教育面,使非党女性、民主党派成员、女企业家、NGO组织等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妇女都有更多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全面提升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各领域各方面的女性人才。
  三是必须拓宽女干部教育培训渠道。不断创新机制是增强女干部教育活力的关键。如全国妇联建立以妇联、党校、高校、社会研究机构“四位一体”的新机制,合作共建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在推进妇女干部教育培训和社会性别主流化倡导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还可采取交流、研讨,优势互补,主题讲座、考察学习、专题调研和拓展训练结合,开设专题网页设置妇女教育网校和论坛、博客等,活跃妇女教育的方式和环境,吸引更多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妇女干部主动学、随时学,男干部热心学、参与学。
  四是必须创新女干部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把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女性特色内容相结合,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把网络作为拓展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新途径,以需定教,以教促学。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社会性别、心理调适、思维训练、风采展示等方面的课程。针对基层妇女教育资源匮乏的实际,党校干校和大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可定期对基层“带课下乡”,各培训机构还可组成专家团队“结对帮扶”。特别是要在党校和普通高校把社会性别课程进课堂,提高各级领导和青年一代的性别平等观念,使各级领导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以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使青年一代在建立男女平等的新型伙伴关系中健康成长。
  五是必须不断提升女干部教育科学化、国际化水平。在全球化发展加速的趋势下,世界妇女运动出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从少数精英的呼号转变到联合国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二是从各国封闭的自我评价转变到全球开放公开的比较发展。要提高女干部驾驭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加强同各国妇女和妇女组织的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妇女事务,不断扩大我国妇女的国际影响,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妇女事业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强大的精神支柱,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精神推动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各项事业中都应不断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对于女干部教育而言,延安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当前女干部教育不断创新的精神财富和智力资源。所以,以延安中国女大为视角,使延安精神的传承更加具体生动,也使当前女干部教育有一个鲜活借鉴和明确方向。
  (作者为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
  ①《毛泽东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3、73、7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④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4、768页。
  ⑤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9—770页。
  ⑥梁怡:《延安女子大学评价》,《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
  ⑦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58页。
  

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90年/梁星亮等主编;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