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科教兴国造就英才

中共延安大学委员会

    
  延安大学是由毛泽东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她从建校之日起,就肩负起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使命,就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伟大品质,最终成为延安精神最生动、鲜活的原生形态之一。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延安大学始终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不断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形成了独特的经验。
  一、延安精神是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孕育、形成的,13年历史的研究、课堂讲授、相关学科建设成为延安大学对大学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最坚实的理论基础
  要让思想最为活跃的大学生接受并自觉用延安精神来武装自己,来指导一言一行,必然要让他们熟知延安精神孕育、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丰富内涵,认识到延安精神在人民解放、民族的崛起中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1.延安大学在学术研究上形成了与延安精神教育密切相关的五大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成为进行延安精神教育扎实的基础知识。延安大学在长期的研究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五大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即党中央在延安13年研究、延安学和延安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研究、陕甘宁边区研究。在这五大特色研究中,党中央在延安13年研究、延安学与延安精神研究、陕甘宁边区研究,就是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奋斗、创业的历史,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研究二者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产生第一个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所以,从本质来说,五大特色研究方向就是对延安精神最直接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透视。
  五大特色研究在延安大学已经形成,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一批从事延安精神研究的专家学者集体,涌现出刘建德、郭必选、杨延虎、高尚斌、任学岭等一批知名专家和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界、学术界引起了全国思想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享有较高声誉。二是形成了显著的成果,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到目前为止共出版延安精神研究方面的专著4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拍摄电视片5部,其中获国家、陕西省及解放军总政治部奖励2次。尤其是从2005年以来,在五大特色研究领域组织申报成功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基金项目、10多项教育部、中央文献研究会、陕西省及省教育厅基金项目。三是在出版《中国共产党延安时代研究》、《延安精神论纲》等基础上,编写和出版《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延安时期知名人物》、《陕甘宁边区史稿》等大学生特色教材。四是成立了占地400多平方米的中共党史资料室,购买了延安时期的《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解放》周刊、《共产党人》、《中国工人》、《中国青年》、《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报刊杂志影印版或复印版,在兄弟院校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五大特色研究的形成,不仅表现在教师队伍研究中,而且也影响到学生关注的方向以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历史文化学院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政法学院的中共党史和政教专业的学生,对延安时期的研究已成为特色和热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我们五大特色方向的最佳出发点和落脚点——继承革命历传统,弘扬延安精神。
  2.延安大学对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实质上是对延安13年历史学习、研究、宣传的历史使命感。党中央在延安13年不仅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奇迹,而且留下了挖掘不尽的中共党史教育资源。因此,延安大学的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任何一所高校无可替代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始终把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当作历史赋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坚持放在“第一”的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这种重视程度和实际做法,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
  中共党史课程、学科、专业的地位独特,影响较大。1992年,中共党史被评为首批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中共党史课程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精品课程。同年开办了中共党史本科专业,成为全国高校仅有的三家党史本科专业之一。2007年,中共党史本科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共党史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08年,中共党史本科专业升为“一本”专业,中共党史学科被省上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延安学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中共党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延安大学在公选课安排、必读书目规定上凸显了延安精神的学习,这是对延安精神进高校、进课堂的有益尝试。“精神”是一种无形而坚韧的力量,特别是像延安精神这种历经战火和时间考验的精神更是历久弥新,它会沉淀于我们心的深处,在无形中激励我们,引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在现代社会中,甚至在高校学生中,浮躁、虚荣、享乐等沉渣泛起,作为具有光荣历史的红色高等院校,我们就更应该以强大的精神内涵充实自己,当好时代的中流砥柱。所以,延安精神进高校、进课堂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
  首先,延安大学通过设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子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并把“大学生文化素质与延安精神教育”作为全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次,在《本科学分制公共选修课实施办法》里规定的有关延安精神的课程有:《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的创新与发展》、《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研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毛泽东诗词》、《红军长征》、《延安大学校史》等课程。最后,在《本科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里规定的有关延安精神的书目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传》、《邓小平选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公共选修课和必读书目的上述规定,让延安大学的延安精神教育脱离了学科、专业的限制,真正走进了高校,走进了课堂,成为了全校大学生学习、阅读的重要的甚至是必需的部分。
  二、延安13年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以及永存的革命精神,这些物质的和精神的红色资源成为延安大学对大学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活化石”
  党中央在延安13年给延安留下许许多多的旧址,如宝塔山、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桥儿沟、七大会址、四八烈士陵园等,更有抗大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这些红色资源成为延安大学对大学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活化石”。
  1.参观革命旧址和革命纪念馆是延安大学新生入学的首要课程,是成为“延大人”的第一烙印。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2007年延安大学制定了《延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方案》,其中规定: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优势,新生进校后,要把延安精神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活动:(1)各学院要按照学生处的安排,组织新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的一些革命旧址;(2)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陈列室;(3)请延安学研究的专家作革命传统报告,解读黄土文化和黄土风情;(4)充分利用革命传统的教育资源,在革命旧址开展形式多样的支部活动和团日活动。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广大新生认识延安精神的内涵、历史意义、现实价值以及对自己成长的重要作用,用延安精神武装自己,做新时期延安精神的传播者和忠实的实践者。”
  革命旧址考察和参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深化了对中共党史特别是延安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就是对延安13年最为精彩的浓缩,通过大量的照片、实物展示了动态的延安时期,让延安的革命历史在大学生中“活”了起来,形成了立体,有了色彩。
  2.到革命旧址进行现场教学,是把对延安精神的感性认同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延安大学现场教学课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打造,在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形成稳定教学模式,并辐射到全校范围。如政法学院在凤凰山旧址有“毛泽东的哲学创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毛泽东会见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在杨家岭旧址有“延安文艺座谈会与党的文化教育工作方针”、“七大盛况及其大会的历史性贡献和意义”,枣园革命旧址有“张思德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毛泽东与黄炎培论说跳出‘历史周期律’”,王家坪革命旧址有“毛泽东送子上劳动大学”、“朱德的‘革命家务’与延安生产大竞赛”等等。这些现场教学课程,由于形式灵活,内容新颖,备受大学生的推崇,效果突出。
  3.鼓励、支持在校大学生“走出去”,使其成为延安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在延安大学的鼓励与支持下,每届大学生中都有人到红色革命旧址或革命纪念馆勤工俭学或作讲解员。这对于参观革命旧址、现场教学来说,是一个更高的层次。它是在熟悉革命旧址,甚至是在深入学习、研究了延安时期的相关历史的基础上,作为延安精神的宣传者、践行者的角色出现。这种角色转变,是延安大学对大学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即通过大学生这个群体,把延安精神的宣传扩宽到一个超出校园的更大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践行延安精神。
  此外,延安大学也为延安甚至为陕西、全国的红歌演唱活动作出积极的贡献。延安大学大力开展“红歌”演唱活动,旨在引导广大同学回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感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这对于引导广大同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把红歌演唱推向社会,就是用红色文化来影响社会。
  2009年6月21日,在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教育系统‘祖国万岁’歌咏活动”中,延安大学参赛曲目根据《保卫延安》主题歌改编的合唱《永远的圣地》在来自全省32所高等院校的合唱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2011年5月4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团中央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五月的鲜花——永远跟党走》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在京演出,中央电视台一套和三套节目进行了现场直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出席晚会并观看了演出。延安大学参演的节目《毕业歌》在第一部分《旗帜·青春的信念》篇章中演出。铿锵有力的歌声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整个演出过程中,观众们自始至终用掌声和着歌声的节拍。除《毕业歌》外,延安大学还参演了《五月的鲜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学生讲述——我们的榜样》、《东方为什么这样红》和《走向复兴》等节目。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延安大学与延安精神的孕育、生成、传承的密切关联,光辉的历史与延续的现实成为延安大学对大学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在校园建设中凸显延安大学与延安精神的密切关联,让身处其中的莘莘学子如同身受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进了延安精神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首先,在校园建设了毛泽东题词石、胡锦涛题词石、郭沫若题字碑、吴玉章雕塑、江隆基纪念碑、院士浮雕墙、八大前身院校纪念墙、窑洞大学建筑群等人文景观;以延大知名校友的名字命名了教学楼、办公楼,其中有周扬楼、隆基楼、玉章楼、如心楼、思奇楼、星海楼等;并依据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地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将新建的校园广场命名为“先锋广场”。
  其次,为了使延大学子更好地了解学校建校历史和用办学成绩,真切感怀先辈的奋斗历程,感受学校深厚文化底蕴,充分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重修了校史和校史馆。新建的校史馆风格庄重、恢宏、典雅,不仅陈列了学校早期的办学照片、实物、蜡像等,另有半沉降式校本部沙盘一个,还有幻影成像、虚拟翻书等高新设备。通过使用声、光、电的现代化工具,全面而形象地展示了延安大学70年的辉煌历史,浓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等教育的历史,反映了延安大学与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坚持、发展的关联。
  再次,利用先进的传播工具——网络来宣传延安精神。中共党史与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创立了延安精神网,中共党史研究院创立了中共历史研究网。2007年4月,延安大学又开通了“圣地红网”,旨在突出延安大学办学特色,弘扬延安精神,丰富校园文化,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个展现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的作用。网站主要由思政动态、延安精神、厚德载物、法治时空等板块组成。2009年5月,“圣地红网”成为“陕西大学生在线”的一个特色频道,与该网站实现链接并作为延安大学共建频道在网站的统一管理下独立运行。成立四年来,“圣地红网”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托延安的地理优势和延安精神研究的理论优势,日益成为延大学子的精神家园。
  最后,传唱延安大学校歌。延安大学校歌词作者是曾任鲁艺副院长和延大副校长的赵毅敏,曲作者是继冼星海之后的鲁艺音乐系主任吕骥,激昂高亢的旋律和催人奋进的歌词体现着延安精神的内涵本质。在重大节庆活动和新生进校延大都会组织合唱比赛,延安大学校歌是必选曲目。延安大学校歌的高潮部分唱道:“为挽救祖国危亡,为争取民族解放,延大的英雄儿女贡献了革命的青春和力量,前进呀前进,革命的熔炉,永放光芒;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人类美好理想,延大的英雄儿女正献出全部的热和光,前进呀前进,革命的传统,永放光芒;努力学习团结奋斗,把延安精神发扬,新世纪美好的远景已显现灿烂的曙光,前进呀前进,延安的精神,永放光芒。”延安大学校歌既洋溢着严肃活泼的集体主义的乐观精神,又充满慷慨激昂、一往无前的战斗豪情,表达了献身革命事业的决心和对革命取得胜利的信心。
  四、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陕北的历史文化中形成的,大力弘扬陕北历史文化成为延安大学对大学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抓手
  陕北文化与延安精神二者之间密切关联。首先,陕北文化是延安精神的社会基础。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来到陕北后,受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欢迎和真诚支援。陕北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深刻的影响着外来的党员干部、红军战士以及到延安寻找光明的进步知识青年,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基础。其次,陕北文化丰富了延安精神。1942年5月,为了解决文艺为谁服务,怎么样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做了讲话,指明了文艺发展的正确道路。之后掀起了文艺下乡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向工农兵学习,向民间艺术学习,改革推广了陕北大秧歌、陕北民歌,创作了《兄妹开荒》、《白毛女》、《血泪仇》、《王贵与李香香》、《刘巧儿团圆》等优秀作品,把陕北文化与革命精神紧密结合了起来,把陕北文化融入进了延安精神中。再次,延安精神提高和升华了陕北文化。陕北民歌历史悠长,可以说红色文化是它的一个分水岭,之前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贫穷苦难的申诉,是对现实的无力抗争的哀怨。如人们熟悉的《走西口》,就是因为生活所迫,哥哥要走西口,妹妹来到大门口相送,歌词里表达出对未来生活的不可预测,对相爱的人分别的悲痛,“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当然,这很含蓄地把送别的撕心裂肺的情感表达出来;后者则表达的是一种对新生的欢悦,对共产党、对领袖、对边区发自内心的一种歌颂。在这里,再也没有凄凄惨惨,再也没有悲悲切切,有的是《东方红》对毛泽东、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歌颂,有的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对“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天上星光呀日夜醒”、“挖断了苦根翻了身”的万丈豪情。可以说红色文化给陕北民歌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让陕北民歌在内容上焕然一新,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乐观主义支撑起了新的陕北民歌。
  通过对陕北文化与延安精神关系的准确把握,延安大学大力宣传陕北文化。2009年12月,延安大学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设置了陕北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研究等方向。2010年1月,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了学术通讯《陕北春秋》,主要刊登有关陕北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文章。2011年3月,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陕北文化网”正式开通。该网站以推动对陕北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为宗旨,整合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力量,旨在传播优秀的陕北文化。网站主要设有“陕北资讯、陕北历史、陕北民俗、陕北艺术、陕北人物、陕北影像、陕北乱弹、陕北旅游、文化产业以及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栏目,是专门面向陕北地区的地域性学术文化网站,为研究陕北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平台。
  此外,近几年延安大学在广大师生中举办了“首届陕北民歌大奖赛”和“民歌大舞台——走进延安大学”等活动,弘扬地域文化。还有,由延安大学团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学生会主办,陕北民间艺术团协助联合举办了“陕北民间艺术大学堂”系列活动,该活动分为陕北秧歌大家学、安塞腰鼓大家学、陕北剪纸赏析会和陕北民歌学唱赏析会四个部分,旨在使学生每人会唱一首陕北民歌,会跳一种陕北舞蹈,会剪一幅陕北剪纸,知道一些陕北民俗,活动的开展达到了传承优秀民间艺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自觉接受延安精神的目的。
  截至目前,延安大学已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300多所院校的10万多名师生进行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同时,延安大学结合区位优势与研究特色,已建立起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和教育部机关党校培训基地,为延安大学进行全省乃至全国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提供了平台。
  

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90年/梁星亮等主编;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