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十一章 二、2.延安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陈登才,郑志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民族素质及其精神风貌作为观念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既决定于由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同时对于经济基础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养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民族精神,为国家建设事业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动力保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大任务,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完成拨乱反正、纠正长期左倾错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发起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短短十几年,使中华民族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可喜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实际,做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全国人民和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大决策,使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更加具体实在、深入人心,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世纪之交,党中央集中全国人民意志和愿望,从中华民族总体利益出发,提出了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宏伟目标蓝图。随之,又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健康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上,为了把党的路线和大政方针落到实处,为了抓住机遇,把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迫切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继续保持和发扬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等为标志的革命创业精神,迫切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万众一心,以高昂的热情和奋发上进精神投身振兴中华的壮丽实践。基于时代的要求,根据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要培养和造就有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以延安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基和支柱,这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中华民族,其所以必须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方向、目标和现状决定的,更是由延安精神的本质和特色所决定的。
  第一,延安精神是共产党人执著追求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为创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制度而矢志不渝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是体现其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题中应有之义。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如果说以反帝反封建为中心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开端,那么以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则是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伸。时代不同,条件和具体任务有别,但追求宗旨并未变。延安精神作为共产党人在无产阶级革命年代培养确立的优良思想品质和作风的代表,其根本和灵魂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共产党人同全国人民一道推翻了三座大山,为中华民族崛起奠定了根基。今天我们虽然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方向并未改变,它依然是中华民族向着共产主义目标的长征的延续伸展。因此,继续弘扬延安精神同中华民族现实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演进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它必将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正确认识,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质和方向,坚定信念,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发努力。
  第二,对中华民族来说,延安精神具有特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马列主义科学理论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有机结合是延安精神的最大特点,它的主体内容和价值导向渗透着千百年来我们民族积累起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优良品德,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具有浓重强烈的民族特色。其中最为动人的是为追求祖国强大繁荣而矢志不渝、奋发努力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道直行、自强不息、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这些传统美德经由共产党人的改造升华,同20世纪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和反对国内黑暗暴政的民族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已铸成为中华民族崭新的革命时代精神,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华魂。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列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华儿女精神生活中的反映,更是绵绵不绝、博大精深的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的拓展和升华,适合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倾心效法的民族优秀品质的代表,拥有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因而,把她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精神,能够唤起整个民族的巨大热情和共鸣,在振兴中华的现实实践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复杂性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如果说社会主义事业是抒写人类历史新篇章的壮举,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开拓性创造实践,无先例可循,无模式可仿,一切需要党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去探索创造,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扬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求实创新精神。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教育水平十分低下的历史背景下起步的,底子薄、人口多,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横向同发达国家相比,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还较低,建设资金一直很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体上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这种国情实际和大环境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节俭、奋发图强的思想和精神,坚决反对盲目依赖外援,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不思进取等错误思想。从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来看,无疑我们已取得了巨大成绩和长足进步,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也要看到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些地区和部门问题还比较严重。而且随着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的全面推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值得深入研究解决的新问题。比较突出的如市场经济的职重效应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市场机制在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促进人们树立竞争向上、自立自强、注重效益等先进思想观念的同时,客观上也诱发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及地方保护主义,无组织、无纪律的无政府主义等不良现象。一些干部和党员在利益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刺激影响下,滋长起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道德蜕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四化”建设的积极性等等。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加强思想教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尤其是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培养壮大的、以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为灵魂,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为支柱性原则的延安精神,树立正气,抵制歪风,砥砺党心民魂。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创造坚实的基础和保证,才能使党和人民以坚强成熟的素质和能力去迎接走向新世纪的任何考验。
  当然,国民素质和民族精神问题包含有极广泛的内容,走向新世纪,我们中华民族要成功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设强大繁荣的国家,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即使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单单是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譬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党和人民培养造就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张家港精神”以及民主平等、自强自立、开拓创新、勇于竞争、尊重科学、真抓实干、讲求效益等思想意识和观念,都应该继续加以倡导发扬。此外,国民整体素质和上进精神的增强与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也有密切关系等等。但是,在进行这些工作时,我们必须把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造就的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优良传统思想作风和革命精神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基和支柱。这一点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否则,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进而伤害民族振兴的大业。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登才,郑志飚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