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上编 第一章 二、延安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

郭必选 拓锐平 高思龙 樊云


  延安精神这一科学概念表明,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是延安精神的真正诞生地,同时也说明延安精神是延安时代的产物。延安时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时期,延安精神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时代的产物。但是延安精神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是历史的产物。它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
  1、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临倾覆厄运,却一次再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转危为安,巍然屹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民族有着自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升华,是一个民族对其自身存在价值和尊严的自我意识。一句话,民族精神是维系和支持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轩辕黄帝是我国人民的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圣地。在这块土地上产生延安精神,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黄帝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初形态。我们难道看不到这五千年之间的历史联系吗?外国记者当年在延安惊奇地发现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革命圣地的地方正是他们祖先诞生地。中华民族在这里崛起难道除了偶然的历史巧合,就没有内在必然的东西了?对,是有的,这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我们民族不断的根,不灭的魂。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在延安地区黄陵县城北面的桥山,有轩辕黄帝陵。传说这是黄帝升天的地方。黄帝陵诞生于何处,目前学术界正在探索。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陕北黄土高原就是黄帝的诞生地。按其说来,延安是轩辕黄帝生息的圣地。据说,黄帝娶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常见的有姬、酉、祁、已、腾、箴、任、荀诸姓,后来的唐尧、虞舜及夏、商、周、秦和百家诸姓,都是他的后代。黄帝不但创造了中华民族,而且也创造了中华文明。在黄帝时期就有许多发明创造,如用坚石制作兵器,造舟车弓矢,染五色衣裳,发明锅和镜子,仓颉造字,伶伦制乐器,大挠作干支,歧伯著医书,常仪占月,羲和占日,叟区占星,隶首作算数。我们的祖先不但创造了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精神文明。
  那种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1937年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亲笔书写祭文并恭遣代表林伯渠去黄帝陵祭祖。“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胃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箴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虚;辽河燕冀,汉奸何多!此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屡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奋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贵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抗战。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以物此志,永矢匆谖。经武整军,昭告烈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这就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对中华民族精神一种时代性表达。在延安这块神圣的黄土地上,在代表民族之魂的黄河之滨聚集着中华民族精英,他们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所以,延安精神已超出了延安区域,成为典型的一种新的中国精神,它的真正根脉扎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土壤里。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神话传说,其中或许我们可以寻到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和胚胎。追溯延安精神产生的深远的历史根源。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已包含着一种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的创造精神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繁荣,“诸子百家”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智慧源泉。儒家的人世、仁爱、追求美德的自律完美;道家对外王功利的相对超越与达观,墨家的勤苦笃行和献身精神;法家的严谨笃实和倡导统治纲纪等,都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也有其社会历史条件。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所进行伟大的生产斗争和革命斗争的实践活动,是中华民族精神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和肥沃的土壤。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以汉族的历史为例,可以证明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而多数朝代的更换,都是由于农民起义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的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相互压迫。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可见,中华民族精神有两大特色:一是“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一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概括地说,刻苦耐劳,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在生产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不畏强暴,反抗压迫是中华民族在阶级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骨气和革命精神。如果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时性结构来看,最主要的可以总结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精神;抗击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同甘共苦,团结互助的精神;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精神;清正廉明,实事求是的精神。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大众自强不息,独立自主,争取解放,追求自由的主体精神。
  中华民族不仅是个共时性结构,而且是流动的历时性结构。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民族精神总以不同的具体形态表现而来,这时民族精神通过时代精神进一步升华、成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民族精神形态。众所周知,二十世纪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世界进入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代表,千百万广大劳苦大众和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的主体和真正精英。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真正继承者和新的创造者。在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和自由所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另一方面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化、时代精神的凝结,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形态。延安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
  2、井冈山精神
  延安精神虽然产生于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结晶,但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中华革命精神的集大成。具体说来,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它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1989年9月在视察了革命圣地延安后,10月接着视察了革命摇篮井冈山。他说:“井冈山是革命摇篮,毛主席在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虽然我们今天不再象井冈山斗争时那样,每天吃红米饭,南瓜汤了,但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
  那么,井冈山革命精神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我们知道,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由于新军阀建立了反革命的军事专政、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革命处于低潮。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井冈山为中心的湘赣边界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极其艰苦的客观环境下创立的。湘赣两省的反动势力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妄图扑灭革命的星星之火。可见,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进行的。
  井冈山革命精神正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井冈山时说,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所以能烧遍全国、走向胜利,就在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具有这种理想和信念。他又说,井冈山斗争时,革命先辈是靠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取得胜利,今天我们也要象战争年代一样自力更生,锐意进取,让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富裕起来。这里基本上概括了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容。用毛泽东的提法来表述,井冈山精神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神,简称“星火燎原”精神。
  具体说来,可以用这样三点概括。第一,坚定不移、始终不渝的理想精神。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正值大革命失败。秋收起义在初期虽有所进展,但后来受严重挫折,“军威因事不振,竞致溃不成军”。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途中,在遂川大汾因敌突袭,毛泽东到黄坳集合队伍时仅30余人。但是,革命先辈没有被吓倒,而是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尤其在严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有人悲观失望,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在那个时候,不但红军和地方党有一种悲观的思想,就是中央那时也不免为那种表面上的情况所迷惑,而发生了悲观的论调。①”毛泽东指出: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然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烧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②”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的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为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③”正是靠着这种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希望、信念和理想精神才开辟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第二,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井冈山斗争时期,不仅客观的革命形势艰难,物质条件也非常艰苦。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年以来,边区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农民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红军一面要打仗,一面又要筹饷,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感到缺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④“湖南省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5分大洋的油盐菜钱,还是难以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茶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现在全军5000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5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4角即一律4角,因此士兵也不怨什么人。⑤”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红军官兵同生死,共患难,不叫苦,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为了克服困难,自己动手,白手起家,上山采药办起了医院;没有食盐,用老墙土熬硝盐;没有布匹,自己种棉花,纺纱织布;没有兵工厂,自己用土办法修理枪支,制造梭镖、大刀和单响枪。正是靠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基本上摆脱了困难,渡过了难关,使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三,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我党在“八七”会议之前都是想通过城市的武装起义来达到夺取政权的目的。在无产阶级革命史上,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都是经过这一道路取得成功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才能成功。我们知道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在我党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但由于照搬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工人武装起义为中心的经验,结果起义都遭挫折。1927年9月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周围的城镇时失利。19日,在浏阳文家市召开了前委紧急会议,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当时有人机械地表示,要服从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意见,坚持“直收浏阳会攻长沙”的计划。毛泽东审时度势,坚决反对再打长沙的计划,主张把部队转向山区和农村,引兵井冈山,去当革命“山大王”。从而开辟了中国革命“以乡村为中心”的井冈山道路,摆脱了长期以来“城市中心论”的框框。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创造精神。
  由此可见,井冈山精神的产生已经标志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成熟,其中还包含了后来延安精神的种子。这一精神胚胎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风雨的洗礼最终在革命圣地开花结果了。
  3、长征精神
  众所周知,1934年10月,由于王明路线的危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第一方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长征。长征初期,王明由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变成了右倾逃跑主义,从江西出发的8万人不到3个月就减少到3万人,面临着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处境十分险恶。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中央红军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两占遵义,赢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接着,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越过六盘山,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和陕北红军、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
  那么,长征的意义是什么,长征精神又是什么?首先我们看一看《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的评论。他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喜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⑥”斯诺认为“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星森·索尔兹伯里完成了这位先行者的未竟事业和意愿,写成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他在书中指出:现在,美国、欧洲和世界各地,人们对于这么多年以前由一支规模不大,不引人注目的中国男女组成的队伍所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再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中国读者对此表示不理解,我只能重复埃德加·斯诺就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说过的话——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我想,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美国革命的传奇是福吉谷。福吉谷的战斗业绩已铭记在所有美国爱国者的心中。在度过了那次严峻的考验之后,乔治·华盛顿和他的战士们踏上了胜利的征途。
  法国革命摧毁了巴士底狱。对俄国革命来说则是攻占彼得格勒的冬宫。当时巴士底狱中仅关押着七名囚徒,而布尔什维克进入冬宫则易如反掌……它们都成了革命的象征。
  1934年中国革命的长征却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淳朴的战士及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很可能人们还会不时地发现更多的关于长征的片断,但这本书所记载的已足以表明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也许,在长征途中发生的一切有点象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拨翻越阿尔卑斯山,或拿破仑进军莫斯科,而且我惊奇地发现,还有些象美国人征服西部……但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11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自长征结束至今已有五十年了,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上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长征已给中国的面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意识,使这个国家出现了许多世纪来所缺乏的精神与团结。……也许中国人会说,再过一二百年,我们也许能真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次长征。眼下我们可以像中国那样来看待长征——这是一次充满了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希望的举世无双的行动。⑦”
  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讲话中精辟阐述了长征精神。他说: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庄严的向全世界宣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深深根植于中国各族人民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长征的胜利,宣传了党的主张,撒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长征的英雄事迹,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也震惊了世界。
  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的前沿阵地,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红军担负起抗日战争中的中坚力量的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经过长征考验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将士,是我们党和军队最可宝贵的财富,许多同志后来成为治党治军治国的骨干。
  长征的胜利,最具有深远意义,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为不断打开新局面的最重要的保证。
  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既是为了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也是为了记取长征的历史经验,发扬长征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当年长征,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军的坚强团结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靠的是红军战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长征途中,我们党举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我们党首先是中央领导集体开始自觉地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革命的发展从此打开了新局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反复和充分证明了一个历史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走自己的路,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长征途中,在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克服了王明的“左”倾宗派主义,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图谋,全党全军和军民之间实现了革命大团结。在同强大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殊死搏斗中,各路红军互相支援,密切配合;红军将士政治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刻,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红军十分重视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所到之处,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坚强的团结保证了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伟大的团结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军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的大团结,使之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振兴的巨大力量。
  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红军将士。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由此可见,延安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注 释
  ①②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9—106页
  ④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53、65页
  ⑥斯诺《西行漫记》第164页
  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延安精神体系论纲/延安大学延安学研究所 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