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三)注重在完成使命任务中躬行实践

张远葆

    
  延安精神作为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其真理性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但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其发扬光大,不仅要学习,而且必须注重实践。况且,延安精神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或者说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精神。它形成于实践之中,表现于实践之中,继承发扬也重在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但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方能实现。这个实践不是少数人的,而是全党全民族的。延安精神只有为广大群众自觉运用,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理论是实践的总结,也是实践的指导。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必须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党的理论与延安精神虽然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但二者并非处在同一层次上。党的理论作为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延安精神作为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总概括,它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的品格、气质、心理状态等,是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基本内容无不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弘扬延安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规范人们的行动,促使在革命和建设中更好地实践毛泽东思想、实践党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党。当年在延安,条件那么艰苦,对敌斗争形势那么严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还是从指导革命运动全局的战略高度,号召全党一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中央政治局专门成立了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和若干学习小组,并创办了一大批学校、研究机构,进行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运动。整风学习运动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党如此重视学习,其原因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这样就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
  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任务十分繁重。学习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意义更加深远。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正面临着一场大的考试。要考出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加强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既要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历史经验、光荣传统,还要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认真博采“万花粉”,酿造“中华蜜”,滋养我们的民族精神。尤其是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杂现实,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这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而且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延安精神的实质,更好 地实践延安精神。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到底就是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与宗旨。延安时期,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国是政治黑暗,徇私舞弊,腐败成风,民不聊生。而延安却是一片净土。当年在这里工作的党政军人员,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对违背和侵占人民利益的行为,党和边区政府号召人民起来控告,并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条例。对于边区军政人员中出现的腐败行为,不管职务高低,功劳多大,资格多老,都不能成为开脱的理由。尤其是明文规定“对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①当时,陕甘宁边区很少有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现象。人们称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廉洁政府”。
  在今天,作为中国惟一的执政党,我们党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也关系到党能不能以其有效执政来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和要求,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延安精神的真谛,从而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向往。
  自觉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将延安精神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延安精神需要而且只有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才能发挥其能动的指导作用,显示其巨大的威力。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是进行革命战争。延安精神与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实践活动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政治热情,激发了他们与武装的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从而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今天,新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不能偏离这一历史主题,要促进和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的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这些新思想、新观念虽然就本质上来说与延安精神是互相包容、并行不悖的,但由于现在历史条件变了,社会环境变了,党肩负的任务变了,弘扬延安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应结合新的实际加以运用和创造,思想要更新,开拓的精神要更强。
  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创新中取得辉煌成果的时期。可以说,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伟大的创新精神。没有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创新,也就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源泉、动力、检验标准和价值体现,理论创新就是总结和概括实践创新的经验,将它们提升为科学理论,进一步提出实践的新任务和前进方向,指导实践创新的深入发展。两种创新相辅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国革命的华彩乐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创新,但是任务更艰巨,情况更复杂。我们正在做的,是全新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上没有说过,也没有现成的经验、道路和模式可以借鉴。例如,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在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长期共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如何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长期执政?等等。这些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课题。研究、回答时代课题,把延安精神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相融合,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要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既要反对把马列主义当成教条,也要反对照抄照搬西方的理论、制度和模式。我们党8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20世纪100年的中国历史证明,任何教条主义的做法都不是科学的,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都不能使事业取得成功。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就要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用创新的理论、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实践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创新就是用新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实质上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统一的过程。检验创新的惟一标准是社会实践。今天中国所需要的创新,就是一切从中国的社会存在出发,站在时代、实践的前沿,研究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此,就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力戒空谈、浮躁和形式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大力推进各项创新,就要不折不扣地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实践是创新的舞台。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创新不可能一劳永逸,它要求我们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我们要勇于突破前人,也要勇于超越自我。要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同命运,坚定不移地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要下“永久奋斗”的决心。“永久奋斗”,是毛泽东同志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于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久奋斗”的精神。机遇是什么?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我们要战胜各种挑战,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中,不掉队,并迎头赶上,需要我们“永久奋斗”,绝不可半途而废。振兴中华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永久奋斗”,就是要求共产党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中国古代的先哲说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当年,毛泽东同志曾用庄子的这句话激励大家,我们的事业绝不会因为开始阶段的弱小和条件的简陋,而影响其伟大。今天,我们党早已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长期执政并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民已经阔步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途。这些当然是60多年前的延安时期所不可比拟的。但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我们所取得的胜利,仍然只是一出长剧的序幕,更精彩壮美、更激动人心的演出还在后头。我们坚信,大力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实践。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道德规范,要普遍地发扬起来,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就是这种东西必须合乎实际,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所谓人格的力量,就是提倡者、宣传者、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实践。早在1980年底,小平同志在谈到延安精神时,就向全党发出号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大声疾呼,就是广泛宣传,宣传是必要的;以身作则,就是要求全党必须带头实践。这就要求全党同志在思想上一定要树立这样的观念: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必须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把延安精神内化为我们的思想品德,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要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大力倡导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优良作风;必须破除“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的主人翁精神;破除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懒汉思想,树立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破除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的懦夫思想,树立自力更生,治穷致富的志气;破除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的败家子作风,树立勤俭办一切事业的风气;破除脱离国情的高消费观念,树立与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的勤俭持家观念等。
  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作好表率。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切实解决当前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切实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惟有如此,才能使延安精神更好地在全社会普遍发扬起来,在现时代生根开花结果。
  对于军队来讲,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要发挥好“前列”作用。人民军队要走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这是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军队建设的共同要求。我军以无数英雄模范人物辈出的影响和作用,实践了党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创造延安精神的重要力量,是宣传和实践延安精神的模范与表率。今天,军队肩负着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使命。军队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既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色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人民军队要走在前列,当好模范和表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打得赢、不变质”这一课题,加紧做好对台军事斗争各项准备,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进程;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以突围决胜的勇气来破解难题,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卷,第13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延安精神论纲/张远葆主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