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三章 从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看毛泽东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委员会


  一、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革命战争的条件下,针对教条主义的影响,进行延安整风运动
  伟大的历史转折总是伴随着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思想上有三次大的解放,这就是延安整风运动、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和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带来了双重的结果,从实践上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从理论上确立并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顾这一历史,重温毛泽东、邓小平的有关思想,对于当前切实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要同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一创立,就开始了这一相结合的过程。然而,历史地看,党在相当长时间内充满了关于是否和怎样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斗争。因而真正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解决这一问题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第一次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正是反映了党在这个问题上的不成熟。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实际领导地位,实质上表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中央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一种思想路线要变为领导集体的指导思想,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往往比它产生的过程还要艰难和久远。长期以来,王明一伙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号,言必称马列,把本本当作教条到处乱搬乱套,而中国共产党内的一些同志也习惯于照章行事,结果是“凡是列宁斯大林的话,必须遵循,凡是共产国际的指示,必须执行”。与此同时,党内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者,看不到政治形势和社会矛盾的转化,把狭隘的经验到处乱套。教条主义看重理论,经验主义注重狭隘的经验,它们从不同的两极妨碍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但相对而言,“左”倾教条主义的时间长,危害也更大,它严重束缚着全党的思想,使党不能前进一步。因此,着重反对教条主义,是当时党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反对教条主义的实质,是要破除把外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神化起来的观念,解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为了克服教条主义的影响,毛泽东从思想路线入手。在1930年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鲜明地反对了教条主义。1937年又先后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系统地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打倒主观主义的任务。1942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展全党整风运动。整个整风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整风集中批判和纠正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的作风,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上义,最终肃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使全党真正理解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内涵,从而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党的七大时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1〕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表明直到这个时候,实事求是才被普遍接受和深入人心,自此,才使党摆脱了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束缚,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武装全党,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做出了理论上的重大贡献。
  (一) 实事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包括内容以及语言的中国化?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的思想精华,提出了实事求是。他指出,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因此,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3〕这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基本原理注入实事求是这个传统的中国成语中,既确切精炼地表达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又唯物辩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特色,以其独创性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并得到了全党的认同。
  (二) 把握理论和实际的统一,使实事求是成为可操作性理论。
  实事求是既是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又是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思想路线它为全党确立了思想上的指导原则;作为方法论它要求在行动中达到“是”和“实事”的统一。而达到两者统一的关键,既有理论的问题,也有实际和行动的问题。毛泽东以其独特的理论,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实事求是不仅是一种理论的指导也是行动的方法。
  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延安整风之前党早已懂得,并且党内不乏熟读马列著作的理论家。但是,究竟如何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这个重大问题实际上在广大干部中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绝不是要熟读硬诵马、恩、列、斯的个别字句和个别结论,而必须“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3〕他提出衡量党的理论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研究和掌握程度。如果“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结论和个别的原理,那末,我们在理论战线上的成绩就未免太坏了。”〔4〕
  深入调查和研究中国社会的实际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础。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为此,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批评了党内存在的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的“极坏的作风”,严肃指出:“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而在这种极坏的作风中,要害问题又是不注重研究现状,即对中国社会的实际一知半解,知之甚少,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就很难避免犯从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的主观主义的错误。他提议:“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5〕
  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说明和解决中国革命现实的实际问题,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关键。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理论,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说明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仅要精通,而且要应用,“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6〕为此,他向党的高中级的干部提出,“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7〕
  毛泽东认为,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系统地研究周围环境的实际,而最根本的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三方面构成一个整体。“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8〕
  二、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拨乱反正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两个凡是”,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正确的思想路线确立之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客观条件千变万化地改变着,因而人的主观认识也在变化着,所以有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背离正确的思想路线,而走向它的反面。即使像毛泽东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例外,毛泽东在创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一度偏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轨道,以致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样悲剧的发生。1976年结束“文化大革命”运动以后,党面临着双重的任务,既要恢复国民经济,又要清理思想上的创伤。而后一个任务难度更大,之所以难度大,一是时间长,“文化大革命”运动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的长时间存在,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内伤,致使僵死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现代迷信,紧紧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二是难度大,要摘掉人们长期形成的精神禁锢,就必须对“文化大革命”运动和它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清理,这就不能不涉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对于党的错误,包括毛泽东所犯的错误在内,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勇气进行自我批评,能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这种自我批评,是能不能拨乱反正的关键问题。而当时出现的“两个凡是”严重干扰着拨乱反正的进程。按照“两个凡是”的观点,过去的一切弊端、错误,包括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都不能加以否定,不冲破这些思想禁锢,其他问题都无从谈起。和历史上的洋教条不同的是,反对“两个凡是”的实质,是要破除对于毛泽东的个人迷信,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权威。
  邓小平在没有恢复工作的情况下,率先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重要观点,成为解放思想的先声。此后不久,他鲜明地支持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并亲自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论述这个问题。最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取得了胜利,从而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由此,党才得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得以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三、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改革开放举步维艰的条件下,针对空议“姓社姓资”的困扰,邓小平发表视察南方的谈话
  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是当务之急,社会主义要在和资本主义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改革开放,消除自身的弊端为重要途径。
  而事实上,从1989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曾一度迈不开步子,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不能出台。究其原因,就是在如何改革开放问题上,“左”的思想根深蒂固,邓小平讲,怕来怕去,无非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其要害还是改革开放究竟是姓“资”还是姓“社”。〔9〕
  一般说来,在社会制度方面确有姓“资”姓“社”之分,但这个问题早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而得以解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又旧话重提,实质是在思想深处仍然固守着传统的社会主义的模式,用旧框框来裁判现实生活,而将社会实践撇在一边。其结果使人们沉溺于“姓资姓社”的怀疑之中,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失去了难得的机会,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破除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迷信(这里应当既包括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简单化、教条化的理解,甚至产生了某些误解,也包括把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神圣化),是第三次思想解放要解决的问题。
  邓小平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姓资姓社”问题对改革开放的干扰,他一再向国内外人士解释,改革开放不会产生资本主义,不会造成两极分化,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实事求是,是一个已经作过无数次论述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率先反复大声疾呼这个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历史性飞跃。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思想的灵魂。
  (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重新确立一度被破坏的实事求是为全党遵循的最高准则。
  邓小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在坚持实事求是这个根本点上没有过时的问题。这是因为,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灵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其次,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实践证明,过去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几年的成就其经验也在于重申了毛泽东提倡的实事求是,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实事求是。再次,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无止境也要求必须实事求是。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10〕这一过程中,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层出不穷,“如果只是毛泽东同志讲过的才能做,那我们现在怎么办?”〔11〕所以只能靠实事求是,才能追随历史的步伐确定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才能引导我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二) 对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更完整、更系统、更集中的科学概括和表述。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严格地讲是毛泽东从《反对本本主义》到延安整风时创立的。邓小平对此作了新的阐述,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党的思想路线。〔12〕这一概括是用新的实践经验丰富了原有的基本原理。
  (三) 赋予实事求是以鲜明的时代特色。
  实事求是是党坚定不移的思想路线,动摇不得。但就党的思想路线所指的实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内涵也不尽相同。革命战争年代,战争、革命是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同时进行三大改造是最大的实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最大的实际是什么?邓小平始终抓住现代化这个当代中国最大、最紧迫的时代主题,以现代化为思维的重要座标,思考中国的一切,规划中国的一切。提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所说的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如何振兴中华民族这个实际出发,这个实际是指中国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明确了这一最大的实际十分重要,据此就可以避免重蹈一度出现的由于对当时中国最大的实际判断失误,而偏离实事求是轨道的历史。坚持这一最大的实际,才能真正地、长久地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四)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是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新的阐发。
  讲实事求是,还要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首要的。这是因为,党内不少同志的思想很不解放,还处在僵化半僵化的状态。邓小平指出产生这种痼疾的根源深入而久远,一是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二是民主集中制一度受到破坏,党内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一两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三是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致使人们不愿意动脑筋;四是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影响着人们,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13〕因此,要打破人们的思想僵化,必须首先要大大解放思想。进一步讲不解放思想就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因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14〕所以,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思想解放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思想不解放,已恢复的实事求是只能流于形式。
  什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5〕如何解放思想?首要的是要转变思维方式。有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转变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问题。邓小平反复告诫人们不要从“本本”出发。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6〕解放思想还要转变观念,从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旧观念,转变为树立和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邓小平先后提出的以社会实践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等思想成为思想观念转变的先导;解放思想,还要转变精神状态,要改变旧体制下形成的因循守旧、不接受新生事物、精神不振的状态,代之以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邓小平批评那种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的作法。他说,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象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7〕
  通过对上述历史的回顾,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动摇不得。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证明,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确立之后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社会实践的广袤性和复杂性,要求人们时时、处处、事事警惕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潜滋暗长,自觉地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切环节,才能不断排除一切对于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干扰。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精神。毛泽东、邓小平如果没有上述精神的话,就不会有思想上三次大的突破,也没有实事求是理论上的创造。
  第三,坚持实事求是要有求实精神和科学态度,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透彻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把握住中国的实际,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第四,坚持实事求是还要有敢为天下之先的气魄。这种气魄,使毛泽东、邓小平从思想路线入手,从哲学上武装全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同样也使他们开创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五),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461页。
  〔2〕参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第801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第814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第814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第802页。
  〔6〕《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第815页。
  〔7〕《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第815页。
  〔8〕《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第801页。
  〔9〕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
  〔11〕《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23页。
  〔12〕《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42页。
  〔13〕《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31—132页。
  〔14〕《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32页。
  〔15〕《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43页。
  〔16〕《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33页。
  〔17〕参见《邓小平文选》第8卷,第327页。
  

延安精神和改革开放/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委员会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