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六章 各级领导干部要做群众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委员会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推上了一个持久、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它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它的一举一动,都是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它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就是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为全国全世界人民群众谋取最大最根本的利益而奋斗。
  任何伟大的社会事业,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创造。像我国的万里长城,沟通北南方的大运河,等等,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只靠少数人,是不能完成这样伟大的社会事业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各种体制,如何使之进一步健全、发展,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的陈旧的体制,如何改革,建立新的体制,以适应和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如我国广大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亿万农民群众适应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和农民觉悟水平创造出来的好体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只有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创造出来?因为人民群众是处在社会实践的第一线,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因素,其他因素,如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思想、文化等,都是适应生产力而建立的,当然,这些因素,对生产力也会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是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这种人,就是活跃在社会实践第一线的,特别是生产第一线的亿万人民群众。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人民群众的觉悟更高了,人民群众成了社会的主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事业的作用更大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要靠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最伟大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
  从这里可以看出,共产党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一起,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是多么重要。共产党离开了人民群众,将是一事无成,同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将会无往而不胜,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在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其中,知识分子从阶级属性上说,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有自己特色的一部分工人阶级。要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主要是充分依靠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和积极性。
  但是,在我国,除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以外,还有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等。他们从事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国资本的独资企业、同中国合作的企业、合资的企业等,是在遵守中国法律的条件下从事活动的,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有益补充,是社会主义社会迅速发展的必须。对于这些从业人员的作用和积极性也应注意充分发挥。
  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是一项极复杂而雄伟的事业,人民群众处在不同的地区、部门,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共产党员要同这样广泛、众多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联系,就是在一个具体的地区、具体的单位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十分注意提高对密切联系群众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提高执行群众路线的能力,养成联系群众的良好品德和作风。
  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一贯教育党员要注意密切联系群众。在历次党章中,都有关于党员和党组织要注意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的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专门作出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号召共产党员紧紧依靠群众,深入群众工作,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认为这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条件。为此,必须实行激进的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必须依照自愿原则,将最大多数群众一步一步地组织在各种群众团体之中,为参加革命斗争改善生活提高文化而斗争,各种群众团体,负有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积极性的重大责任;党的每一个支部应成为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市镇所有群众的核心,成为一切群众运动一切群众斗争的宣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不得有任何脱离群众的行为;共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应该认真地研究群众生活,群众情绪,群众要求,根据党的政策,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具体口号下,一步一步地组织群众,教育群众,领导群众改善生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这不仅对取得革命的胜利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建设一个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也有根本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1990年3月,中共中央再次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不能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经济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央号召全体党员都要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
  在党的十四大文件中,对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和阐述。老一辈革命家对于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问题,反复作了深刻的阐述,谆谆教育全党,要紧密联系群众,不能有丝毫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
  江泽民也一再强调领导要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在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江泽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以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同群众商量办事,做群众的知心人和引路人。他认为,之所以反复强调干部要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因为这是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决策的正确,提高领导水平,防止或减少工作失误的根本途径。他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举例说,可以直接听到群众的要求和呼声,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而这是进行正确决策必不可少的基础;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的就地就能帮助解决,为群众排难解忧;可以具体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各种典型,便于进行分类指导,及时总结经验,促使我们的领导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有成效;可以从群众中学到许多在书本上在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有利于自己丰富实践经验,增长才干;可以增强同群众的感情,只要同群众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就必能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任何歪风邪气也刮不倒。
  二、树立群众观念,自始至终为人民谋利益
  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中,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念,随着党领导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起码应树立以下一些基本的群众观念。
  (一)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念。
  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念中最根本的观念。同这个根本观念对立的,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创造的,人民群众不过是无知的群氓。这种错误的唯心史观,统治人们的头脑几千年,直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成以后,才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使人们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事实。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2〕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基本的是生产发展史,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才能有发展。在这些领域中活动着的,推动社会生产力、政治、文化向前发展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在从事各种不同的劳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正是他们的革命行动,推动着社会历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没有人民群众也就没有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把这一基本观念,生动地概括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
  同人民群众在一起活动的还有领袖人物。要坚定地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念,必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和领袖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最后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承认领袖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和领袖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概念,是有一定社会组织的群众,这种群众中必然有领袖人物存在。而每个领袖人物,都是从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没有人民群众,也就没有领袖人物,二者互为条件,而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人民群众是整个社会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整个社会也就不存在,领袖人物也不存在。第二,领袖人物的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他只有在一定范围内,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民群众中才能起作用,脱离人民群众,孤立的领袖人物是不能有什么作为的;反过来说,人民群众的社会活动,也必然是有组织的活动,没有领袖人物的领导,则是一群乌合之众,也不会起大的社会作用。第三,领袖人物的社会活动是否正确,需要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证明;同样,人民群众的社会活动,需要领袖人物来总结、提高,概括成为系统的更高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用以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活动,再在人民群众的社会活动中,来检验其是否正确,并进一步丰富这些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然后再总结、提高,再到人民群众中去实践,如此不断地实践、总结、提高,不断丰富、发展,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共产党员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念,正确地认识了人民群众和领袖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珍视自己的义务和权利,在人民群众中自觉起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又要十分尊重和爱护党的集体领导的威信,尊重和爱护党的领导人的威信。对于英明的领袖,要正确地对待,不是神化他,对有错误的领导人,要具体地历史地分析,重要的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后来人不致重犯过去犯过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应看到全党有一个长期稳定的、能够制定正确纲领和路线的党中央,领导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前进,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的幸福。对党中央应充分信任,充满信心,应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的威信,从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树立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念。
  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念,就要认真向人民群众学习。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是实践的主体。毛泽东指出:“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4〕
  向人民群众学习,包括(一)经常调查了解人民群众新的创造,加以总结、提高,形成系统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然后再交给群众继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二)有事同群众商量,对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经常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这应形成一套科学的制度来保证对重大问题决策的正确。(三)政策制定以后,党员应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贯彻执行,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党的政策是否正确,对于正确的政策继续完善、丰富和发展,对于错误的政策,及时纠正。
  为了教育党员树立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念,毛泽东提出一个科学的公式,就是:先当群众的学生,再当群众的先生。党员要当好群众的学生,就要有学习求知的渴望,要有满腔的热情,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要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5〕党员向群众学习,当好群众的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带领群众前进,当好群众的先生,用自己学得的丰富知识,在群众中锻炼的真才实学,来引导着群众,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绕过各种暗礁,胜利地向目的地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向群众学习的观念,既包括了当好群众的学生的方面,又包括了当好群众的先生的方面。为了当好群众的先生,必先当好群众的学生,而党员是不是真正当好了群众的学生,还要看他能不能坚持党的领导,带领群众胜利前进,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向人民群众学习,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这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不能停顿,是没有止境的。学习,要用各方面的知识,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学习当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学习历史知识,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真学习科学的先进的管理经济等的知识和方法,认真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奉献。
  (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念,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建设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主力军,作为共产党员,就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诞生以后,马克思就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了少数人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极大多数人为了极大多数人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后,毛泽东进而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党章中把这一要求规定为全党的唯一宗旨,这就成了共产党人言行的最高准则。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对于执政党的党员来说,就更为重要。党过去领导人民推翻旧社会的反动统治,人民翻身得解放,是为了领导人民建设自己当家做主人的新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以后,党的每项政策,党员的行动,更直接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个时候,共产党员更加需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从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出发。
  那么,执政党的党员,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条件下,怎样为人民服务呢?
  第一,应带头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政策,是正确的,人民群众衷心拥护。这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定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执行好,贯彻好。要执行贯彻好,党员自己要坚定,对党的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要深刻领会邓小平说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意见。〔6〕
  第二,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下,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困难,带领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相应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都能过上文明幸福的生活。这就要求党员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满腔热情地干,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有紧迫感,只要是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放手大胆地切切实实地去干。要从陈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新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新形势,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出一条好路子,走出一条新路子,干出一番新事业。
  第三,要用党员自己模范的实际行动和行之有效的办法,教育人民,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能够遵纪守法进行诚实地创造性地劳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俗话说,打铁先要本身硬。要教育人民群众,党员自己首先要立场坚定,作风正派,能起模范带头作用。没有这个先决条件,所说的教育人民群众,只能起逆反心理,其效果适得其反。
  通过这些活动,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为创造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而奋斗,使人民群众不仅生活幸福,而且心情舒畅。
  在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上,贵在全心全意。只有全心全意而不足半心半意,不是三心二意,才能做到实实在在,才能做到千方百计,才能战胜任何困难,才能顶住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而不动摇,终身坚持。
  (四)树立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
  执政党的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认清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特别是党员干部,更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明确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认清这个权力的性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
  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手中的权力,同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阶级政党手中的权力,其根本区别在于:剥削阶级政党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少数人服务的,是用来剥削、压迫、欺骗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7〕而共产党执政后手中的权力,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权力,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他们选出自己的先锋队、司令部——共产党代表自己执政,共产党员有责任保证这个权力的正确运用,严防它的变质,只能用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不能用来为少数人谋私。党章特别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应当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
  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就要明确自己同人民群众相比,自己只能是人民的公仆、勤务员,绝对不能成为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这个道理,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反复进行阐明,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例如,全国劳模、中国青春宝集团公司总经理冯根生对此有深刻领会并身体力行。他被问及成功秘诀时,回答只是四个字:“以权谋公”。当他这个厂长审查工资晋级名单时,把自己的名字勾掉了,说:“我是厂长,应先考虑别人。把这个名额留给一线工人吧!能把大家积极性调动起来,比给我加两级工资还高兴。”当厂里又一次分房子的时候,他又让了。他的解释不是他不需要、不想要、不该要,而是“僧多粥少”,有人要闹,自己先分了,谁还听你“唱高调”。当他有机会到国外办私人药厂一年就能赚几百万美金时,他说:“我这位中国药厂的厂长,不贪钱,我拼命干,为的是让中国这国宝不断根,而中药的根在中国。”由于他认识到“权威是以牺牲作为代价换取的”,与此相联系的另一面,他就诚心诚意,大刀阔斧地为职工,为大家谋福利。他的“以权谋公”观的核心是他的“乌纱理论”。他说,哪样事对职工、对企业、对国家,对民族有利,我就去干,宁肯丢掉乌纱。他认为在改革开放中解决胆子大和小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以权谋公的问题。以权谋公,改革开放的胆子必然会大,而且越大越好。以权谋私,改革开放的胆子不可能大。这种人的胆子一大,国家和人民准倒霉。
  执政党的党员和党员干部,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就要明确自己在社会主义国家内,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要求在党章中专门作了规定。宪法和法律确认了党在全国各族人民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这就对党员和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而不是赋予他们任何特权。特权思想和行为,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和行为,同共产党员的身份不相容。党章明确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无论在任何时候,党都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制度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党员都不得谋取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章对党员干部特别提出,要正确运用自己的职权,遵守和维护党和国家的制度,同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行为作斗争。党章的这些规定,都是要求执政党的党员和干部,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
  (五)树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念。
  要善于为人民服务,正确地运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共产党员必须明确树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处理。
  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根源于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的一致性。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党再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有利的事,也就是对党有利的事,对人民不利的事,也就是对党不利的事。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党员言行的最高标准。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这也就是对党负责。对人民不负责,也就是对党不负责。二者是完全一致的,既不是对立的,也不允许割裂开来。
  但是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确实还存在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暂时利益和根本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既有根本上相一致的一面,有时又有矛盾的一面。当这种矛盾出现的时候,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又往往表现为个人同党和国家以及集体之间的矛盾。最突出的事例就是计划生育的问题。计划生育是对全国、集体和个人都有利的事,而有的人不顾全国、集体的利益而超生,这就损害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同时,也就损害了个人的利益。这就要靠党员向群众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努力克服这种矛盾,使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一致起来。
  党员必须接受党组织的指示,进行活动,不能做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活动,这是党的纪律,每个党员必须遵守。但是,在这种活动中,应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实贯彻好党的政策,做出成绩,使人民的事业得到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实际利益,不能不顾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实际情况,不顾实际效果。如果发现领导机关的有的指示和政策,交办的任务,不适合本地区本单位的情况,或者有缺陷有失误时,也应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向领导机关提出意见,研究解决,不能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看着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损失,敷衍了事。
  这就要求党员和党员干部,对上级机关和领导人,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之,不能搞虚伪的一套,看领导脸色行事,不能搞错误的对策,不认真执行党的政策,欺上瞒下。
  同时,也要求党和党员干部,对广大人民群众,也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向群众讲清形势和任务,哪些能做到的,哪些一时还做不到的,向群众妥善地说清楚,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并确实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理顺群众的情绪,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党的引导下,做好各项工作。凡是广大群众一时还认识不到的问题,就是党的政策正确,也应充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思想认识实在不通,宁愿等一等再办,不能用命令主义强迫群众行事,以免脱离群众。对于群众中出现的不正当的要求,应加强思想工作和有效措施加以制止,不能无原则地跟着这种不正当的要求跑,放弃党的领导作用,陷入尾巴主义的错误。
  还要求党员和党员干部,努力增强自己的党性,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认真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坚持正确的,及时纠正错误的。在加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新形势下,更应解放思想,为人民的利益,大胆地干,坚决去干,采取严肃负责的态度,戒“左”戒右,端正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逐步探求在实际工作中,在每个具体环节上,找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一致的最佳结合点。
  (六)树立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念。
  党要紧密联系群众,还应该认识和正确处理依靠群众和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关系。
  党的整个事业,都是群众的事业。党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和群众一起,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
  依靠群众,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十分乐意让党员和党员干部依靠。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党必须制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相一致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员在实际执行中,用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作风使党的各项政策见实效,让群众从切身体会中认识党的政策的正确性。
  依靠群众,必须组织群众。群众中间,有先进、中间和落后之别,只有号召先进分子带动中间和落后分子,形成有组织的队伍,共同前进,才能发挥出无穷无尽的力量。
  依靠群众和组织群众,必须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和党的政策教育群众。这种教育工作,对任何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尽管个人实践经验是十分可贵的,但是这种个人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接受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更多的实践经验,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特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政策,必须由先进分子向人民群众进行教育,人民群众接受了这种教育以后,再运用来去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体会到其正确性,他们才会坚信不疑。没有这种教育,只靠群众自发地去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政策的正确性,那是一个很漫长的道路,而对有的人来说,甚至是不可能的。党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发动群众的先行工作和基础工作。
  宣传教育群众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要精选同当前形势紧密结合的理论问题教育群众。使群众既能学得了,学了以后又能用得上,这就要把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放在学习邓小平的有关著作和党的十四大文件上。对宣传教育群众工作,党有丰富的经验,优良的传统,各地创造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好形式,应十分注意不要搞形式主义。
  在宣传教育群众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密切联系群众思想深层次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在现阶段,群众思想深层次的问题主要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问题;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的问题;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要把这些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澄清,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应紧紧抓住邓小平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这个中心环节,进行教育,就可以逐步把当代的一些基本问题说清楚。
  党要紧紧依靠群众,必须建立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基础上。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群众必然会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接受党的指引,目标一致,步调整齐地向前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念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这里谈到的几个基本观念,其中,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念是共产党人根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树立群众观念的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取最大的利益。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那就要首先向人民群众学习,先当群众的学生,再当群众的先生;就要认清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在认识上和行动上明确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认清党要紧紧依靠群众又要切实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念,是一个完整的要求。共产党员树立了群众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实践,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从根本上达到了党员的标准。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念,对一个党员来说,既是当前迫切的需要,也是终身的修养,是一时一刻都不容忽视的根本问题,要求党员在认识上应坚定明确,在实际行动中应坚定不移,切实有效地执行。
  三、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内为什么不允许以权谋私
  明确了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那么,怎样才能在执政的条件下,在加快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新形势下,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呢?
  首先,应当坚持党的行之有效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通过延安整风学习,作出了系统的科学的概括,并正式作为党的决定,号召全党认真执行。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认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从许多个别指导中形成一般意见(一般号召),又拿这个一般意见到许多个别单位中去考验(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告诉别人也这样做),然后集中新的经验(总结经验),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导群众。用这样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使干部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民政权的性质就得到了根本的保证。
  其次,要明确给和取的关系,做一个完全的共产主义革命家。作为人民的政府,需要人民的支持,人民群众应依法向政府交粮纳税等这是完全合理的。但是,作为政府部门的干部来说,向人民要东西,只是做了一个方面的工作。毛泽东认为,这还不是第一个方面的工作。他认为,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那么,党和政府有什么东西给予人民呢?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文化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为着这个,党员和干部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等等重要问题,并帮助人民群众具体地而不是说空话地去解决问题。这一方面的工作是每一个党员和干部的第一位工作。只有在做了这一方面的工作,并确实产生了成效之后,再去做第二方面的工作,即向人民要东西的工作时,才是正当的,人民群众才会懂得他们如不送粮纳税给政府,则他们的生活就不会好,就不会更好。这样党员和干部的工作才不是勉强的,才会感觉顺利,才会感觉真正和人民打成一片了。毛泽东强调,这就是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党员和干部只有在懂得并实行了这样两方面工作的配合时,方能算得上一个完全的共产主义革命家。
  第三,由外行变内行。在十四大期间,江泽民进而提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做到干哪行,就学哪一行,爱哪一行,精哪一行。十四大的重要贡献,就是总结新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开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应该承认,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对于进行经济建设,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知识和能力是很不够的。需要加快从外行变为内行,把各项工作都能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而不要形成两张皮,不要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新的形势下,应特别注意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和市场,把宏观的有力调控和微观的精密计划都搞好。
  第四,增强党性,严防各种不良倾向的腐蚀。执政党的党员应十分注意保持廉洁,严防腐败。党代表人民群众执掌政权以后,其表现的好坏,人民直接和廉政的问题联系起来。执政党的党员和干部,是廉洁还是腐败,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党能否密切联系群众,也就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邓小平谆谆告诫全党,对执政党的党员和干部来说,保持廉洁,防止腐败,始终要作为大事来抓。
  关于防止腐败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在过去旧社会,腐败主要表现为剥削阶级统治者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为自己和小集团谋取私利,突出的表现是权钱之间的交易。如利用职权,贪赃枉法,草菅人命,行贿受贿,用钱买官,吃喝嫖赌,祸国殃民,等等,等等。广大人民群众在他们残酷压迫剥削之下,实在生活不下去了,整个统治者内部完全腐烂了,最后被人民起义所推翻。当新的剥削阶级统治者刚上台的时候,有鉴于前车之覆,对腐败现象多少有些警惕,但是,其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了他们最终还是跳不出这种历史循环的周期律,最后仍然陷入腐败的泥坑,而被推翻。这是因为在私有制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统治者手中的权力是为极少数人谋私利的,他们以极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为主导思想,在那种社会里,为了统治者的利益,他们也反对腐败,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统治者自身的腐败问题。
  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有了逐步克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树立集体主义思想的条件。整个国家的权力是属于人民的,在这种社会中的为人民掌权的干部或称公务人员,只能勤勤恳恳地为人民谋幸福,任何人都没有特权,不允许用人民的权力为个人和小集团谋私利。搞特权,谋私利,是非法的。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迅速地扫除了旧社会的各种污毒,对于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经济犯罪等等,过去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帝国主义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决了,整个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以后出现的这种新气象,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有条件有能力克服社会消极腐败现象,使执政党的党员和干部保持廉洁。
  但是,这种新气象的出现,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在中国共产党内,就不会出现任何消极腐败现象。如果在这些问题上放松警惕,那是麻痹自己。恰恰相反,正因为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少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中首先取得胜利;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资本主义的影响还严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不久,旧社会的痕迹还严重存在,它还在发生着有力的影响;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政权、监督政权的制度,还不健全,它本身还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失误,还有不少空子可钻。这就不可避免地在社会主义社会内,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特别是改革旧的体制,建立新的体制转换过程之中,一些消极腐败现象钻改革开放和体制转换的空子还会泛滥发展。正是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极端不满,形成党严重脱离群众,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的危险。
  党和政府对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是一致的,是认真严肃负责进行坚决处理的,从来都认为这些现象是非法的,绝对不能容忍的。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上再次强调:“要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反腐败,把端正党风和加强廉政建设作为一件人事,下决心抓出成效,取信于民。”〔8〕
  加强廉政建设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是一个曲折起伏的长过程,不能看作一帆风顺。当有些治理措施还不健全时,或者由于一个时期的失误,放松了某一方面的工作,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就会乘机而入,回潮复起,兴风作浪,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当有曲折出现,腐败现象有所滋长之时,也应坚定信心,坚决与之斗争而克服之。
  消极腐败现象的出现和存在既然有一定的社会条件,那么,克服它,也需要创造一定的社会条件才能得到根治。
  从我国现在的实际状况出发,参考各国治理腐败的经验,消除腐败现象,起码应注意创造以下一些基本条件。
  首先,要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健全巩固起来,从宏观到微观建立一整套严密的体制,以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把经济建设迅速搞上去。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赖以建立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的基础工作。经济建设搞不上去,一切无从谈起。
  与此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把各项法律、规章制度健全起来。加强法制,在任何社会中都会对消极腐败现象起到遏制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应建立起利于人民群众对党、对政府、对干部进行监督的法律、规章,使政府的工作制度,办事结果利于群众看得清、辨得明,便于群众参加管理,发表意见,提出批评,并实行选举、罢免之权。
  在加快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新形势下,应注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规章,在搞活经济,发展商品,开拓市场,扩大国内外交流的条件下,法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全的法制,会促使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展,有开拓精神、品学兼优的人得到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对一些消极因素可以起到有力的遏制,使一些为非作歹胡作非为的人受到及时的制裁。
  其次,结合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特别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密结合,努力在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消除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努力树立新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任何好的制度,都是由人制定由人执行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贯注其间,这种制度往往会成为一个空壳,不能起这种制度应起的好作用。当制度不健全的时候,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弥补制度的不足。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种工作在任何时候都是极其重要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三,建立严明的纪律。法律问题是赏罚分明、奖惩得当的问题。任何制度都是人执行的,有了规章、制度不去执行,就要用严明的纪律加以制裁。纪律是建立在提高人的觉悟的基础上的,党和国家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反对机械的纪律,反对把自觉的纪律变成单纯的惩办主义。要把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的纪律培养起来,是一项根本性的建设。一个党,一个国家,有了严明的纪律,就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古人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用以说明岳飞治军纪律之严明,成为胜利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纪律严明之军,以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9〕为标准的纪律,使解放军在物质装备极差的条件下,战胜了用先进装备的国民党800多万军队,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完全胜利。可见严明的纪律对健全党和国家的肌体,制止腐败的重要作用。
  第四,培养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风气问题是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贯的言行和表现,成了风气就是成了习惯,成了社会公德。
  党一贯倡导的良好作风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民主集中制的作风。对党和国家来说,良好的风气是一种无形的铜墙铁壁,它可以抵挡各种腐朽思想和行为的侵袭、引诱,不仅如此,它还可以用自己的良好作风、模范言行去影响别人、改造别人,逐步消除各种不良现象,使好人能更好,使坏人有可能变好。
  在以上这些基本条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法制是稳定可靠的手段,思想政治工作是灵魂,纪律和良好的党风、社会风气是重要保证。这些条件是互相依存、互相起作用的。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肌体,必须综合治理,只靠任何一条是不够的。把这些基本条件建立健全起来,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应以坚定的毅力和信心扎实地、稳步地前进,长抓不懈,一抓到底,确保人民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样,党和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会愈来愈紧密,廉政建设就会愈来愈好,腐败现象就会愈来愈小,整个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肌体就会愈来愈健康、愈坚强有力。
  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
  要密切联系群众,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党的工作能见实效,使群众得到实惠,就必须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工作作风是达到目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工作作风问题,是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决定了党必须具有的工作作风。党员的工作作风是同党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要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应十分注意端正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并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克服不良的工作作风。经过延安整风学习,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时,总结出党的三大作风,当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运动以后,邓小平、陈云、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大力恢复党的优良的工作作风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邓小平继毛泽东在七大总结的党的三大作风之后,进一步概括出适应新形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进入加快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和人大八届一次会议期间,都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其中重要内容就是改进党的工作作风。
  在执政党的条件下,党员应坚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的工作作风,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新的工作作风,以适应加快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新形势的要求。
  (一)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反对主观主义的工作作风。邓小平要求每个共产党员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他认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标准。党员一定要言行一致,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反对华而不实和任何的虚夸,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这是党员坚持实事求是作风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表现。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要从本本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创精神,解放思想,立志革新,敢闯敢干,敢冒风险的革命风格。这种革命风格,在战争年代需要,在和平建设年代更需要。江泽民说,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一个精髓之点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并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健康地向前发展。他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全面加以贯彻。这两句话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倡导了并长期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此,能使党员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不受修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宽广大道上胜利前进;因此,使全党懂得,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使每个党员和干部认识到,为了在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就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重要方法,也是使认识符合客观的重要方法,是转变党的工作作风克服主观主义的基础一环。
  (二)应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邓小平要求党员和干部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群众。邓小平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他从来都坚信党、坚信人民。他说,我们勤劳勇敢,觉悟很高,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无限信任党,这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在各方面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的最可靠的保障。
  党倡导并长期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又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这对于反对和防止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官僚主义工作作风,对执政党是一种严重的危害,它是使党脱离人民群众的重要根源之一。党一贯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工作作风,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执政党以后,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过去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所以成效甚微是因为对于官僚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原因认识不清楚。邓小平认为,官僚主义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所以能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总的根源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部门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使各级领导机关,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此外,还由于法制不健全,职责权限不够分明。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于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的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以至事无大小,往往无章可循,绝大多数人往往不能独立负责地处理他所应当处理的问题,只好成天忙于请示报告,批转文件。有些本位主义严重的人,甚至遇到责任互相推诿,遇到权力互相争夺,扯不完的皮。而在干部政策上,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以上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造成机构臃肿,而机构臃肿又必然促成官僚主义的发展。因此,反对官僚主义,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体制。当然,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体制问题,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这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应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抵制各种庸俗、腐朽思想的侵蚀。共产党员所以能永葆革命的青春,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不断前进,重要原因之一是能够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马克思的本质表现。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0〕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工人阶级政党诞生以后,就在党内树立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把它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肩负的任务更重了,对人民担负的责任更多了,党更加重视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的问题,只能用教育的方法,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认真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左”的错误,使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受到很大的破坏,在不少党员中,形成一种不愿作自我批评,也不愿批评别人的不正常现象,在党内形成一种思想不见面,彼此哈哈哈的庸俗作风。这是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如果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遭到破坏,党的某一环节上有了错误而不能依靠群众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来进行纠正,这些环节就会腐化、腐烂下去,党就会脱离群众,那将使党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还有的同志借口说,公开揭露自己的错误,会被敌人利用来攻击我们,因而反对批评和自我批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恶意的诽谤当然是借任何理由都可以散布的。〔11〕敌人的攻击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倒是自己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敢动手消除自己肌体上的毒瘤,而自己毁灭自己。 
  有的人喜欢别人吹捧,他认识不到对自己的吹吹拍拍是别有用心的人对自己的进攻,反而采取美滋滋的态度接受,结果吃亏上当。
  有的人不喜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进行批评,他认识不到这种经常的批评是对自己极大的帮助,反而对提意见的人进行打击、排挤,结果堵塞了言路,丧失了进步的动力。
  由此可见,坚持和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要经过斗争才能逐步实现。
  坚持和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巩固党的纪律,教育和提高党员、干部的觉悟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更好地从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党所需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原则的、建设性的、与人为善的,而不是为着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党的领导和党的纪律、为着打击人民群众前进的信心和热情、造成悲观失望情绪的那种破坏性的“批评”。这种破坏性的“批评”是党所反对的。
  要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明确批评的任务、方式和方法。毛泽东总结党的经验,规定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和政治的、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所指责,以免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而且这种批评一发展,党内精神完全集注到小的缺点方面,人人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君子,就会忘记党的政治任务,这是很大的危险。对党委或同志们的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应是适合情况的,恰如其分的。在毛泽东等倡导下,党内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针、方法,贯彻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实行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原则,以保证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确开展。
  发扬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就是发扬党内民主,启发广大党员和干部的积极性。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开展自下而上的批评,这是调节上级和下级的矛盾、领导和群众的矛盾很重要的措施,是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否得到发扬的很重要的环节。
  正因为党始终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党的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的整风学习和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批评;在结束“文化大革命”运动以后,党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作出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又一次深刻的自我批评。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也为全党树立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典型,就以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而言,江泽民指出,这个报告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集中了全国3000多人的意见,作了400多处修改;在十三届九中全会上经过中央委员会和中顾委、中纪委讨论,又做了170多处修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12〕这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原则的、郑重的党,是对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负责的党,是值得全国各族人民信赖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在执政的条件下,在加快改革和建设的新形势下,还应注意坚持和发扬党的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反对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坚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反对铺张浪费;坚持和发扬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工作作风,反对个人专断,等等。
  只要全体党员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意克服不良的作风,党同人民群众就比较容易取得密切的联系,全党上下,就容易形成一种生机蓬勃、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我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出良好的政治环境。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页。
  〔2〕《列宁全集》第33卷,中文第2版,第53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第1031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第663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第790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3页。
  〔8〕《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49、50页。
  〔9〕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36页。
  〔12〕在十四大上海代表团讨论会上的发言(1992年10月12日—13日),载《光明日报》1992年10月14日第1版。
  

延安精神和改革开放/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委员会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