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三节 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延安精神研究会


  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毛泽东1939年12月21日纪念白求恩时讲的,后来成为《毛选》中的重要一篇。
  延安时期是中国优秀人才辈出的时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德,为中华民族文明史增添了不少光辉,他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培育出来的一代新风至今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富强、民主,自由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的精神支柱。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周恩来
  周恩来的“共产党人永远不与群众隔离”的座右铭,是我党我军铭记心头的一条重要准则。每当革命处在危难时刻,周恩来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人民群众身上。共产党的力量是在人民群众之中,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动员群众一起渡过难关和险滩。他把党和群众的关系,始终看作是决定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延安时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如此。北京在解放初期,市面萧条,街道冷落,一天他与陈云去王府井,看到百货公司的人正在驱赶群众,一打听,才知道是中央首长要来。周总理听后非常生气,批评身边的保卫人员说:“这种作法要不得,在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的敌人统治区,我们生活在群众之中,什么都不怕,人民和我们一起打垮了蒋介石,今天反倒同群众隔离起来,要知道,我们的干部是从人民中来的,在人民群众中生长起来的。”“离开了群众,我们就会枯死,锢死!”①
  周恩来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永远不与群众隔离”的思想,他的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日夜操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和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周恩来的人民公仆精神,渗透在他的整个工作中。他胸中时刻装着人民的疾苦,一直保持着战争年代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的音容笑貌和感人的事迹,至今在全国人民中间传颂着。延安时期他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革命领袖一起,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他们的身传言教培育了一代新人。他们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仍然光照中国大地。战争年代周恩来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无产阶级感情,教育着每一个人。1947年我军转战陕北时,一次在沙家店战斗中,抬下来一位伤员,而抬担架的乡亲突然发病,不能再继续抬,恰好被路过的周恩来看见,他问明了情况,立即向另一位老乡说:“来,咱们两个把他抬到前村去,别再耽误时间了!”周恩来抬起就走。道路高低不平,十分难走,周恩来又怕伤员颠簸太厉害,尽量把担架抬平,不一会儿累得满头大汗。刚走到村子下边,中央警备团的同志追上来了,抢夺周恩来的担架,周恩来坚持再三,最后经战士苦苦请求,才放下来。战士抬着伤员跑步前去了,周恩来却站在那里一个劲地擦汗,一直等到看不见了,才回到了村里。当伤员知道抬担架的就是周副主席,呜呜地哭了。
  新中国成立后,他仍然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公仆精神。一次他去看望受灾群众时天气很冷,西北风不停地刮着,卷起的黄沙,让人睁不开眼。当他看到数千名群众迎风坐着等他讲话,周恩来立即告诉县委书记说:“风沙这么大,怎么让老乡们朝着风坐呀?你说,一个人跟几千群众相比,哪一方面更应该照顾?”接着又用深沉的语调说:“我是作为国家总理来看望受灾群众的,但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你想想共产党人哪有让群众吃苦在前而自己吃苦在后的道理呢?”他亲自指挥群众朝南坐下,自己绕过去,站在一个木箱上,迎着漫天风沙向群众讲话。多好的总理啊!群众的心都碎了,他们心疼自己的好总理。
  周总理时刻挂念着患难与共的老区人民。有一年春节时,一位警卫人员的孩子从陕北插队回来探亲,总理知道后亲自找到这位学生,了解陕北人民的生活情况。当周总理知道延安人民仍然还很困难时,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他立即就召集中央有关部门、北京市和陕西省及延安地区的负责人开会,研究如何帮助老区人民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1970年3月26日周恩来接见延安地区知青代表时,意味深长地讲到:“1947年主席离开延安,是最后走的,敌人离我们不到二十公里,……群众支持我们,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主席、对共产党、对部队是非常爱戴的,真是有感情,在苦难的日子里,群众始终和我们在一起。”②1973年6月9日周总理陪同外宾访问延安,在休息时间召集延安党政领导开会。当地领导请总理再来延安,总理说:要我再来延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你们要搞好团结,搞好生产,五年粮食翻一番,我就来。第二,如果我不死(他已知道自己患癌症)。第三,如果我不犯错误。本来很活跃的会场,一下鸦雀无声了,大家看到总理消瘦的面容,都非常难过,有的人眼中不禁滚出了泪花。不久,《周恩来选集》出版了,总理托邓大姐将二万元稿费寄给了延安人民,了却了总理的最后心愿。
  周总理心里总是惦记着人民群众。每当他乘车出外时,总是提醒司机,开慢些,不要抢。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想着群众,在路口人多的地方,总理不准猛按喇叭,以免惊扰群众;遇上雨天,总理总是嘱咐司机不要把泥水溅到行人身上。他把人民群众看作是国家的主人,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公仆。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就是这样默默地为人民贡献了一生。
  周总理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他一年到头都没有一天的清闲时间。他常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果一个人能活七十岁,也不过是两万多天,再不抓紧时间,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更少了,我们要和时间赛跑……。”③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周总理的一生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
  “不要忘了延安”这是周总理经常讲的一句话。他用这句话时刻在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历史,不要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要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总理一生“功高天下而无欲,誉满中外而不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是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达的,他的光辉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
  毛泽东为悼念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而写的《为人民服务》的光辉著作,已经经历了四十五个春秋,它的光辉并不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相反它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在中国大地上孕育着新的一代。
  张思德同志是四川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他和旧中国所有的贫苦农民一样,饱受着摧残和压迫剥削。母亲生下他七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父亲把他寄养在婶母家里,自己被迫流落他乡。在他十七岁的那一年来了工农红军,于是他就参加了革命,后来随红军长征来到陕北。
  经过党的培养,张思德懂得了许多革命的道理,1937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张思德由一个在苦海里挣扎的“谷娃子”变成了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懂得了参军为人民的道理。1940年春张思德来到中央军委警卫营担任通信班长,经常来往于延安——南泥湾——姚店子一带。
  秋天来了,张思德接到命令,带上十名战士去延安南面的土黄沟山里烧木炭。三个月要烧出八万斤木炭,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但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来到了这遍地荆刺,森林密布的土黄沟。他与十名战士起早摸黑上山、砍树、打炭窑,送木炭,衣服挂烂了,手指划破了,人也消瘦了,但他们精神却很饱满。一天暴雨冲塌了炭窑,冲走了木头,困难增加了,他却豪迈地说:大雨可以冲走炭窑,冲走住房,但冲不走青松林,山在,树在,战士在,我们的任务就一定能够完成。他的革命乐观精神,使其他同志也坚定了信心。
  张思德一边进行紧张的生产,一边还学文化。没有纸,他用桦树皮订了一个笔记本;没有笔,他用旧铁皮剪成一个笔尖,绑在木棒上当笔用;没有灯,他用松树皮当松亮子点着照亮。日积月累,他的桦树皮笔记本就写了好几本。他拼命工作、刻苦学习、任劳任怨、不怕困难的精神,反映了一个普通战士成长的道路。
  1942年张思德调回到中央警备团当战士,担负着警卫中央首长的工作。1943年又调到枣园,直接来到毛主席身边。毛主席穿的粗布衣,吃的小米饭,住的土窑洞,点的煤油灯,日以继夜的工作,不时地接待着许多来访的客人;毛主席和附近农民促膝谈心,问寒问暖,研究生产;毛主席亲自给警卫战士讲形势、作报告、教识字。所有这些活动,张思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有一次毛主席看到他后,亲切地说:“思德呀!好好学习,努力上进!”毛主席对一个普通战士的关心,使张思德激动不已。在一次毛主席作过报告散会时,张思德和其他几个警卫战士分开众人,让毛主席先走。毛主席立即制止说:“大家都很忙,让同志们先走。”人走完后,毛主席告诉警卫人员,要尊重群众,以后到什么地方都不要和群众抢路。生活在毛主席身边,张思德学到了许多好的作风,从领袖们的身传言教中,他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这个队伍,是为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队伍。
  历史很快过去了四十五年,张思德生前烧木炭的地方,几经沧桑,已面目全非,但他的事迹却愈来愈引起人们的追寻,并象金子一样闪光夺目,光照人间。
  那是在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七个年头的秋天,张思德奉命去安塞县石峡峪庙沟村烧木炭。1944年9月5日,天不时下着丝丝细雨,战士们为了多打窑多烧炭,支援边区军民,都在拼命地打窑。张思德和小白挖一个,进度很快。洞越挖越深,里面直不起身子,只能容纳一个人猫着身子干。张思德累得满头大汗,还不让小白换他,后来窑内能容纳两个人了,才允许小白进去。张思德忙着铲窑壁,刮窑顶上的土,小白往外运土,两人正干得欢时,窑顶上突然掉下几片碎土,“快出去,有危险!”张思德发现有情况,大喊一声。小白还没有醒悟过来,刚要转身,就被张思德那粗壮的双手推出窑洞。刹时,“轰隆一声,二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了。张思德被泥土深深地埋在了下边。推出去的小白,从泥土中挣扎着爬起来,返身跪在地上,用手刨土,呼喊救人。战友赶来了,乡亲们赶来了。投入了紧张的抢救,他们有的手刨出了血,有的泪水挂满了脸,当张思德沾满泥土的遗体露出地面时,人们哭声连成一片。这个长征过来的战士,在他生命最后时刻,把生留给了战友,而自己却与世长辞了。
  张思德牺牲的消息传到了枣园。党中央和毛泽东悲痛不已。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枣园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庄严、肃穆的追悼会上,枣园群众、中央机关一千多人,深切悼念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同志。毛泽东主席亲自送了花圈。花圈上写着:“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在大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
  毛泽东怀着沉重的心情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的讲话,给张思德同志的一生作了最高的评价。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作了系统的科学概括。
  张思德同志仅仅活了二十九个春秋,他的生命火花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年代熄灭了。二十九年的生命里程,对他来说,固然是短暂的,但他的为人民而献身的精神却将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永垂青史。
  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白求恩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人,1938年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离开了温暖的家庭和美丽的故乡,抛弃了优厚的待遇,来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
  1938年,正是世界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年月,在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中国人民,是处在历史上灾难最深重的时候,是需要人们援助最迫切的时候。”④就在这个时候白求恩同志率领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了延安。到延安后,就奔向抗日战争前线,在晋察冀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智慧和精力。
  “只有战斗,决不停歇”。这是白求恩的誓言,他一到前线,就投入到抢救伤员的紧张工作中去,当时战争环境下,伤员都分布在许许多多的乡村老百姓家里,他每天都要沿着乡间小路,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来到每个伤员的面前。躬下身子,揭开纱布,仔细观察,一丝不苟地叩、摸、问、听,汗水从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淌下来,也不歇息。五十多岁的白求恩一天要走七八十里山路,一星期检查了54名伤员,这是多么艰巨的啊。
  在一个设备简陋的手术室里,他既是手术者,又是指挥麻醉师,还帮助护士察看伤情。他跪在石板上,腰酸腿麻也不挪动身子,全身肌肉重复着一个单调的动作,连续七八个小对做手术。如果不是凝结着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这一分一秒的艰辛劳动能有什么解释呢?就这样在一个月里作了147位伤员的手术。
  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这是白求恩心中的呐喊。他确实是在争分夺秒的工作。他说:战士在分秒必争、英勇杀敌,我们在后方也应该分秒必争。他们不仅是我们的伤员,更重要的,他们是我们的同志、战友,是同法西斯直接战斗的英雄战士。
  一个风雪之夜,寒气袭人,白求恩检查病房,发现一个伤员被子湿了。他把自己被子抱去给伤员盖上,自己却盖着大衣蜷曲着身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香甜。伤员们看到这位加拿大战友的睡态激动地流出了眼泪,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比亲兄弟还亲。
  血,连结了中加两国人民。一个寒冷的夜晚,送来了一位股动脉出血的伤员,情况十分危急,需要输血抢救。几个医生护士的血型都不能输,只有卫生部长的血型相同,但他才输过血,白求恩坚决不同意。找别人来不及了。在这焦急之时,白求恩命令,“输我的血,我是O型,万能输血者。”“怎么能输你的血呢?”在场的人坚决不同意。白求恩斩钉截铁地说:“不要耽误时间,救伤员要紧,前方战士为国家为民族可以献出生命,我们在后方的同志,拿出一点血来,又有什么不应该的。”他分开大家,径直走向手术台。三百毫升的鲜血从加拿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身上,流进了八路军战士的血管里。当伤员重新获得了生命,开始动手术时,同志们劝白求恩去休息,他反而很轻松的笑着说:“你们能想象一个同志在自己战友生命垂危的时刻转身走开吗?”他一直坚持到手术完毕,才离开手术室。
  一次房东老大娘听到白求恩咳嗽了一夜,心疼得没办法,第二天背着部队的同志杀了一只下蛋鸡,温火细炖地做了一大锅鸡汤,送到白求恩的房子。白求恩热情地请大娘坐在炕上,望着那热腾腾的鸡汤,不知说什么好。等大娘离开后,他对翻译说:“看到房东老大娘,我想起了自己慈祥的母亲……。”过了一会儿,他把那锅鸡汤,分给了重伤员,自己拿出钱让翻译转交给房东老大娘,自己没有尝一口鸡汤。
  考虑到白求恩的工作和生活等实际情况,毛泽东亲自告诉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每月发给白求恩一百元津贴。但是遭到白求恩的拒绝。他说:“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津贴都很少,八路军官兵每天只有几分菜金。军区首长才五元,我不过是个卫生顾问,如果我要吃好穿好,我在加拿大就不来了。”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上级为了医疗队的安全,请白求恩向后撤二十里,白求恩一听立即站起来激动地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把我们摆在伤员的前头,请你们计算一下,抬一个伤员转移,需要多长时间,最少十五分钟吧。二十里呢,最少五个小时。假使每一个伤员每小时流失五百毫升的鲜血,那么五小时,就是两千五百毫升,一个人全部血量不过五千毫升啊!这就意味着伤员的生命失去了抢救的可能!为什么不算这一笔帐呢?”
  我一二〇师在山西河间县打了两个大胜仗,鬼子从沧州调来了王牌军“渡佳行联队”的吉田大队。这个曾血洗南京城的“勋章”法西斯,纠集河间县二千鬼子一起向我扑来,企图决一死战。我师长征求白求恩手术队放在哪里合适?白求恩答:“放在齐会附近。”“那是战斗中心!”白求恩毫不思索地说:“战士需要我们和他们在一起。”师长转身向王营长说:“回去告诉战士们,白求恩同志就在你们身旁和你们一起战斗。”
  战斗打响了,敌人穷凶极恶地向一团阵地施放毒气弹。白求恩立即把湿毛巾和口罩及时地送到了每个战士手中。当战士们看见白求恩时,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这新式防毒面具是白求恩医疗队的杰作。
  战斗进行了四十个小时,白求恩作了七十一个手术,他太累了,胸部发闷,浑身酸痛,已在地上睡着了,忽然听说在六十里外的休养所里,团参谋因严重出血几次包扎都失败了,白求恩听到后一下爬起来,骑上马飞快跑去了。其他人跟在后边追赶,到达休养所后,白求恩在手术台上已经开始紧张的结扎手术。
  七十一个手术,只死了一个人。这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简直是奇迹。他总结经验时说:“两个同样腹部被子弹打穿的伤员,同样的外科治疗,一个活了,一个死了,是什么原因?第一个是受伤后八小时动的手术;第二个是受伤后十八个小时后动的手术。……生死之差就在这十个钟头。”
  1939年11月1日,白求恩就要启程回国时,留下来参加了一场战斗。他在给一名伤员动手术时,不慎手指被划破,得了败血病。消息传来,人们心急如焚,当抬着白求恩进行抢救时,病情急骤恶化,这个为他人治病的大夫,深知自己病的后果。他在生命最后时刻,要求“转告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我在这里十分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贡献!”最后他嘱托:“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进的事业!”
  白求恩的逝世,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损失,他的逝世,很快传遍了各个抗日根据地,人们十分悲痛。十二月一日延安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党中央、毛泽东送了花圈,并亲自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和工作热忱。”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又发表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文章。他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他号召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注:
  ①《悼念周恩来》第534页
  ②周总理《接见参加延安地区知青工作座谈会代表时的谈话》1970年3月26日
  ③《怀念周恩来》第387页
  ④毛泽东《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时代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概论/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延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