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 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胡兴华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1月在陕西考察工作时指出:“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这个重要论述,科学地揭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本质特征、根本标准和最终落脚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延安精神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产生时代效能,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延安精神的核心
  胡锦涛同志说:“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延安精神形成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严峻的岁月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当时侵华日军75%和全部伪军对抗日根据地连续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国民党顽固派调集70万兵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华北地区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陷入了生死存亡的险境。解放区版图在缩小,人口由1亿降至5千万;八路军、新四军由53万人减少至41万人;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几乎弄到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饭、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的地步。毛泽东的伙食标准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每天3钱盐,5钱油,吃小米。面对延安时期严峻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说: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大生产运动首先从陕甘宁边区部队开始。1939年中共中央及时总结经验,发出了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搞生产的号召。军队提出“一手拿锄,一手拿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机关学校提出了“白天开荒生产,晚上整风加班,生产、思想双丰收”的口号,农民提出了“搞互助、搞生产、多打粮食多贡献”的口号。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根据“劳力与武力结合”、“战斗与生产结合”的方针,也展开了因势因地制宜的生产自救活动。由于大生产运动广泛深入的开展,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自产自给程度竟达到财政总支出的84.44%。为打败敌伪顽固派的合力包围奠定了物质基础。359旅在南泥湾屯垦,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为“陕北好江南”,成为全军大生产的一面旗帜。1942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是完全的布尔什维克的精神。”这标志着延安精神的诞生。随后,党中央领导开展的从1944年5月21日到1945年4月20日的延安整风运动,是全党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纠正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外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对党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总结,解决了妨碍党的统一问题,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由于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取得丰硕成果,使中共中央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13年,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为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人们赞誉这个时期产生、形成、成熟的革命精神为延安精神。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在延安访问10天后感慨地说:“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真的,要是我在延安住上11天,那我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二、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相信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党的一切奋斗都要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党的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我们党的性质在党章的总纲中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决定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的根本体现,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执政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科学论断,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征,就必须牢记并实践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在延安时期,我们党精心培育和全面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并且依靠延安精神创造了辉煌,成就了伟业。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都必须充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三、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如同人民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一样,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来自社会实践。这个实践,主要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赢得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的实践。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人心向背历来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兴亡的决定性因素。正是高尚的延实精神,造就了众多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我们党执政先进性的本源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通过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先进性建设的支持和拥护。最广大人民越是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我们党先进性建设就越强。
  在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上应始终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核心的问题。在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里,我们党的各级干部,始终保持工农群众的本色,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同生活、同生产、同战斗、同甘苦、共命运。“只见公仆不见官”。今天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认真研究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切实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第一职责,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政绩的第一尺度。要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忧民所忧。
  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上应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要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应着力解决好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一些干部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可亲、可信、可敬。
  在为人民服务的渠道上应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只有靠健全和完善的民主制度,才能正确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制定正确的路线,带领人民群众前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远离腐败,永不脱离群众;才能使党正确地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才能使我们党及时地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养分和力量,化逆境为坦途,实现领导的目的。
  四、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巩固和提高小康社会水平,还需要弘扬“延安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要搞好“五个统筹”,缩小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解决矛盾和问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坚持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牢记大目标,团结一心,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五、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要把为民谋利放在心上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的集中体现。把为民谋利益放在心上,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党员干部不论职务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无论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多么重要,都是为人民干事业的平台;都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而没有利用职务便利和所处的地位为个人牟取私利的权力。现在有的党员干部对手中的权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个人化、商品化,以权谋私;有的为了所谓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不顾民意,独断专行,劳民伤财,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为官从政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价值追求,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党员干部只有把手中权力的性质悟透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记牢了,才会有多办利民之事的思想基础,才会不断增强行动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把为民谋利益放在心上,必须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始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只有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感情,才能在领导工作中对群众有正确的态度,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现在有的党员干部对待群众冷、冲、横、硬,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的现象;有的把为群众办实事看成是找麻烦,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当作“小事”,不屑一顾。抱着这样的态度,是不可能做好群众工作的。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看成自己的衣食父母,深怀爱民之心,真诚地与群众交朋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认真地为他们解难题,与他们在思想上合拍、感情上共鸣,善于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就是大事的思想,多做顺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事,全心全意办好小事。就一定能把利民之事办好,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到实处。
  六、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把延安精神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位置,是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因此,一要紧紧抓住利益调节这个关键,综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现阶段产生的大量社会矛盾,很大程度是因为社会利益关系失衡造成的。如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一些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维护等。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思想和途径。二要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适应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应建立更加畅通、更加多样化反映诉求的渠道。除了进一步规范、畅通信访渠道外,还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发挥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作用,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三要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根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延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必须维护好社会的安全稳定,以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村镇”为载体,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筑群防群治网络;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四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维护法律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引导群众自觉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及时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作者系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