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南泥湾精神的思考

刘卫东


  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最艰苦紧张的阶段,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八路军359旅,在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被人们普遍赞赏的“南泥湾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泥湾精神作为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作为革命的强大精神力量,曾经激励着两三代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当中国社会发展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有人怀疑:南泥湾精神是否已经过时?它与市场经济是否适应?为此,这就不能不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南泥湾精神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到底还要不要发扬光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弄清南泥湾精神的实质和意义,以及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
  一、南泥湾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的实质
  194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各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给党中央所在地的延安地区军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经济困难。对此,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各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当时的359旅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荒种田。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奋斗,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终于使一个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变成了一个“陕北的好江南”。使粮食达到自给有余,经费达到自给93.3%。最终,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壮大了根据地军民的整体实力,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359旅在大生产运动中铸造的“南泥湾精神”是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生动体现。它的精神实质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艰苦奋斗!
  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自给有余的物质财富。没有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取得战争的胜利。
  没有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是一句空话。
  南泥湾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党我军战胜国内外敌人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传家宝。
  南泥湾精神是党和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的一朵绚丽的精神之花。它在当时陕甘宁边区产生着重大的现实影响,推动了边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战胜敌人的物质力量,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发展了军民同甘苦共患难的战斗情谊,密切了党与军队和政府、人民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军队的官兵关系,增强了军队内部的凝聚力;振奋了革命精神,极大地调动了军民的抗日积极性,鼓舞了必胜信心。
  发扬南泥湾精神不仅产生了现实的巨大影响,而且代代相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发扬南泥湾精神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
  南泥湾精神作为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一种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不是这种精神是否过时、是否适应的问题,而是必须坚持发扬光大,使它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作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英明决策的同时,也谆谆教导我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曾经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60至70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
  1995年12月,党的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视察359旅的后续部队——驻陕某部队时,为这个部队题词:“弘扬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建设全面过硬的拳头部队。”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国家领袖为什么一再教育我们要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一)艰苦奋斗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强大精神推动力量。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干任何事业一样,必须有一种精神。艰苦奋斗就是诸多精神因素中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经济建设事业宏伟、艰巨、任重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战胜各种困难,推动经济建设事业高速度的发展;我们的国家还是个尚不发达的国家,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把经济搞上去,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和国内各州各县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我们只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反之,如果我们丢掉光荣传统,放弃艰苦奋斗这个精神武器,我们的经济建设必然要减缓速度,遭受损失甚至一事无成。
  (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保持我党执政地位不可忽视的举措。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党的执政党地位是否牢固,是我国经济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党要牢固地保持执政党的地位,除去制定与执行正确的、忠实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政治路线与思想路线之外,就要要求我们全体共产党员,永远保持“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的政治本色,使我们的党永不变质。因此,党的十五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党员条件中都明确规定了“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内容。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部分共产党员特别是少数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背离了党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追求安逸享乐,以权谋私,奢侈浪费,甚至贪污腐败,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败坏了党的作风,为我们执政的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腐败已成为我党肌体上的一颗毒瘤,若是蔓延滋长,将要断送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动摇我党的执政地位,是—种极其危险的倾向。腐败的滋生与发展,固然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与历史原因,但是,正如邓小平同志于1989年3月23日在一次接见外宾谈话中讲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小平同志一语破的。由此,可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对于加强党的建设,维护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983年4月29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谈话时讲道:“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并且指示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艰苦奋斗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实践,是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高尚道德品质。它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因此,发扬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保持革命的优良传统,是实现“两个文明”一起抓,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不可忽视的内容。
  三、让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光大
  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把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发扬光大,使其真正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政治思想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抓紧革命传统教育。现在,许多年轻人对于党的光荣传统,缺乏全面的了解甚至一无所知。一些中年同志在人民生活逐步好转以后,党的传统观念淡化了,错误的认为“已经过时了”、“战争年代的那一套与当前形势不适应了”。有的人甚至肆意践踏党的光荣传统,大搞不正之风。对此,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和领导机关应抓紧革命传统教育,加大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宣传力度,要把艰苦奋斗的教育摆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而且要从青少年抓起。我们的老干部、老党员、老英雄、老劳模应该经常到学校、工厂、农村向青少年宣传党的光荣传统,进行传、帮、带;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要创作反映艰苦奋斗传统的优秀的电影、戏剧、歌曲、小说,宣传老一辈革命家和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典型为革命艰苦奋斗、与人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者应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疏导群众,学习革命前辈,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抵制不正之风。以使我们的党组织、我们的社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蔚然成风。
  其次,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只有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廉洁奉公、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才能带动整个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使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发扬光大。人民群众所忧心的社会风气不正,归根结底是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作风不正。党组织应选拔有共产主义理想、有科学文化知识、能为社会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对于陈希同、王宝森之流的败类应依法严惩。对于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贪图享乐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惩治的惩治,该撤换的撤换,该教育的教育。党风正,才能政令通、威望生、群众服,才能带领群众把艰苦奋斗的传统发扬光大。
  第三,把艰苦奋斗的传统落实于工作,见之于行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不是一句空话,重在实践。只有落实了各项工作,见之于行动,才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力量。每个党员、每个干部、每个公民都要根据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自岗位肩负的任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业绩,这才是真正的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行动与业绩是检验是否实践党的传统的惟一标志。对于发扬党的传统,确有一些在人前慷慨激昂,在人后我行我素的空谈家,他们对于党的光荣传统是极不严肃的。
  (作者系陕西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办公室主任,曾在359旅后续部队工作10多年。)
  

南泥湾精神代代传/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四八七零部队政治部,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合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