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张思德精神及其传承

李忠全


  张思德的名字,全国人民妇孺皆知,是因为他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没有忘记,经常到讲话台前重温《为人民服务》,以各种方式缅怀张思德的功绩。今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勇于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精神,已成为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之一。本文拟简论张思德精神及其传承,以启迪后人。
  一、张思德生平简历
  张思德,1915年农历的三月六日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湾根里,小名“谷娃子”。1929年,14岁的张思德搬到六合场。1933年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工农红军路过这里,成立长胜县六合乡苏维埃政府,张思德参军成了一名红军战士。先任少年先锋队副队长,后参军打仗。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的“六路围攻”中,他英勇机智,曾夺得敌人两挺机枪。1935年三四月间,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开始长征,6月与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1936年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继续北上,于同年10月到达陕北。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组织上考虑到张思德在长征中负过伤,身体很虚弱,1937年春决定他从志丹到关中分区云阳镇安吴堡“残废军人医院”工作,同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张思德因工作需要便调离该院,到泾阳县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卫连一排三班任班长。1937年7月31日,张思德奉命来到西安,接受上级任务从七贤庄护送战备物资到延安。行至黄陵受大雨袭击,他们护送的10辆大汽车无法行走,在山上淋着雨等了一夜,第二天到达延安。1939年初,由于反共顽固派制造摩擦,云阳形势紧张,上级决定将“残院”迁边区境内,由张思德班护送“残院”迁移。据张思德介绍入党的战友白克亭回忆,“他们班将”残院“护送到陕甘宁边区境内的看花官,住到1940年初,又由他们再护送到甘泉下寺湾(此时残废军人医院改名为荣誉军人学校)。1940年5月再将该校转移到边区中心地带延长县。从此,他们不再担任保卫任务,他们警卫排便调到延安中央军委警卫营。当时军营警卫营住在北桥沟,把他们全班战士都分别编到警卫营所属各连,张思德编到警卫营通信班任班长。
  在中央军委警卫营期间,张思德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送信,他的足迹踏遍了陕甘宁边区的许多县。1940年夏,国民党军马步芳部从东北方向逼进边区,为了反顽斗争张思德随警卫营到了延安县姚店防线,准备自卫反击战。由于我们准备充分,敌人未敢进犯,不久他又随部队返回延安北桥沟。
  1940年是当陕甘宁边区困难的年份,由于敌人的包围封锁,我们曾弄到没有吃穿的地步,生活用品极缺。在党中央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下,当年秋中央军委警卫营派张思德带领一个小分队,到延安以南50多里的土黄沟烧木炭,他和同志们共同努力,两个月内完成8万斤的烧炭任务。1941年秋,中央军委警卫营派11个战士去南泥湾开荒种地,张思德就在其中。经过一年的生产运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又返回延安。此时,正遇“精兵简政”,组织决定将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并,编为中央警卫团,张思德就来到了侯家沟警卫团工作。1942年11月7日,警卫团召开成立大会,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机关合并人员减少,张恩德由班长编入警卫团一连二排四班当战士。1943年夏,张思德调到枣园给毛泽东主席当警卫战士,他的任务是在院子里站岗放哨。张思德知道,毛泽东有晚上办公的习惯,常常是通宵达旦,有时天亮后才休息。他为了保证毛泽东的睡眠,院子里大树上落下小鸟、喜鹊时,他就轻轻地将它们赶远。就这样张思德站岗放哨半年多。
  在枣园,张思德能给毛泽东站岗放哨,他觉得这比什么岗位都更加庄严神圣。1942年冬天,他跟连队去延安文化沟看了一次《列宁在十月》的电影,他深深地爱上了瓦西里的形象。今天,他自己也站在了领袖的身旁,美好的憧憬,多年的愿望一下子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他看到了毛泽东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废寝忘食,昼夜不分地工作着,总想多干些事为毛泽东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有一天新战士小孙来接哨,张思德仔细负责地向他交代工作,并小声说:“主席在夜里办公,你走路一定要轻,千万别打扰他老人家。”然后,张思德把小孙带到一棵大树下,指着从树上垂下的一根绳子对他说:“发生了情况,要镇定,拉这根绳子,班里的铃铛就响了,我们会马上赶来。”因为当时警卫战士都住在延园大门口,毛泽东院子里的岗亭没电话,张思德就想出这个办法,他将铃铛挂在警卫人员房前的一棵大杏树上,然后将绳子一直拉向毛泽东住院,有事一拉绳铃铛就会响,战士们就赶快跑上去,这样就不会出事。
  张思德站岗放哨总比别的战士时间长,雨天换哨,少不了他。雪天上岗,他总要多站一个时辰。碰上同志外出或生病,不等班长派,他就主动提出“我去吧!”赶上连里发戏票,他常常是让给要值勤的同志,自己多站一班岗。张思德把对领袖的热爱,全然倾注到了工作中。有一次,他在班务会上又提出“夜里增加带班员”的建议,他说:“这样一来可以照顾各个哨位的情况,二来可以到窑洞四周看看动静。”经同志们讨论,并请示上级,这个建议很快就被采纳了。每逢张思德带班,不论夜色深沉,风雪雨大,也不管天寒地冻,雪紧路滑,他都精神抖擞,一个哨位一个哨位地来回走动。由于他的勤奋工作,来到警卫班时间不长,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
  1944年的春节很快就来到了,住在枣园的中央社会部机关,为了响应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上《组织起来》的讲话精神,号召边区党政军民组织起来,在生产战场上,“明年可能造成广大的运动,并且必须造成广大的运动”①。于是,社会部生产委员会决定组建生产队上山办农场开荒种地,并确定宫韫书任队长,从警卫班调张思德任副队长,抽调了原来给中央书记处种菜的工作人员,总共20余人组成一个大队。他们来到石峡峪后,自己打窑洞解决食宿,可以说一切从零开始。就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农场终于办起来了。开荒之前,召开了战前动员会,张思德带头发言,他说:“当兵的,打仗都不怕死,挖这些丛木,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只要有不怕苦的精神,没有什么能吓倒我们的!”于是,他们首先攻克柠条子湾。为了保证进度,每人每天必须挖两垄地。一天挖完两垄后,整个人累得都要散架。但是张思德都是每天要挖三垄才休息。据当年与张思德一起办农场的队长宫韫书回忆:当时在张思德的劳动干劲鼓舞下,他们经过三天苦战终于提前拿下了柠条子湾。初战告捷,同志们乘胜而上,再攻狼牙刺坡和冬青草梁子。狼牙刺这种灌木,生长得很稠密,而且长满像针一样的刺,稍有不慎就会刺破人手,特别的疼,有的战士双手都被刺得血淋淋的。冬青草的根系密实更胜于前二者,刨起来最费劲,若干镢头下去才能啃掉一窝。在攻克后两个坡地时,他们规定每人每天半亩的定额任务,而张思德总是要求把最难挖的地段分给他,他专拣狼牙刺、冬青草长得最稠密的地段干活,而且是每天要超额一倍地完成任务。张恩德的模范行为为全队树立了榜样,带动了全体队员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
  就这样,经过一番披荆斩棘,开垦烧荒,翻土耙地、摇楼播种,千亩荒山变成了良田、秋收小米10万斤,超额10%完成了生产任务。在秋收之后,为节约冬季烧火费用,他们又投入到烧木炭的新的战斗中去。就在这场战斗中,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因炭窑崩塌而光荣牺牲。
  二、张思德精神的原生形态及内涵
  为人民服务是一种精神,这在七大党章中可以找到根据。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章汇编》第48页称:七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张思德同志早就具备了这种精神,而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大会上讲话时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②这就表明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完全彻底的。
  此外,1944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第二版发表报道警备团通讯的文章,题目是《纪念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其中指出:“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精神,在每个战士、事务人员及干部的身上存在着。”还有毛泽东敬献的挽词是“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这些都是张思德精神的原生形态,就是说张思德精神的内涵应该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为人民的利益而勇于牺牲的精神。
  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同志的满腔热忱和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张思德当时所在的通信班是军委警卫营里有名的先进单位,后来班里调来了一位新同志小张。谁知他一来就情绪不高,嘟囔着说:“我有寒腿病,送不了信。”班长和战友们都很关心他的身体,事事照顾他。但时间一长,大家发现,小张的寒腿病并不十分严重,主要是思想病。他不愿意干通信这一行。于是,有的同志心里就有点气,说:“没见过干革命工作还挑挑拣拣的,这算啥?”有的战士向班长建议把他调走,省得影响全班荣誉。张思德听到这些议论后,觉得这些同志的想法不对头,通信班固然是营里的先进集体,但越是先进越要多关心后进的同志,怎么能嫌弃、甩包袱呢,他经常耐心给大家解释说:“一个同志思想上有点毛病,我们应热情地帮助他,使他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这才是一个真正先进的集体。革命事业的胜利,不是靠几个人,也不是靠一个班,而是要团结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我们可不能轻易让一个同志掉队啊!”在一次小组会上,张思德还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他说:“小张同志思想问题没解决,主要是我的责任。人家白求恩大夫,是个外国人,对咱八路军战士和人民还那样热忱,比一下,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差得远呐!”就这样,在张思德班长的耐心帮助下,全班同志对小张更加热情,从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使他进步了。
  张思德在通信班的动人事迹举不胜举,但更感动人的是他还是一个踏实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部队驻在北桥儿沟时,领导派张思德和战士小杨到离延安100多里的张村驿去买猪。他俩买了20多头猪后,就往回赶。走出10里地时,一头猪突然病倒了。俩人很着急,赶忙把猪群赶到近处一个村子。张思德跑去找老乡帮着想办法,有个白发老头听说八路军同志的猪病了,晚饭也没顾上吃就从家里跑来看望。经他检查确诊为中暑,又回去拿来些草药给猪灌下去。不大功夫猪就好了。张思德和小杨都很高兴,俩人商量决定,白天太热猪容易生病,夜里凉快再赶猪走。天一黑,俩人又赶猪上路了。临走,张思德把药钱和一张感谢的字条压在老乡窑前的药碗底下。当老汉发现时,他们已经走出十多里路了。
  这一夜,张思德和小杨赶猪走了几十里,渐渐地天亮了,20多头猪你拥我挤地向前走着。突然间,小杨发现有一头猪系着脖圈就叫起来,说班长你看,“准是赶错老乡的猪了。”张思德听后立即进行清点,果然多了一头。小杨急得直跺脚,而张思德说:“昨天在村里休息,咱不是把猪圈在老乡家的猪圈里吗,准是赶出来时天黑看不清,把老乡的猪也一块轰出来了。”怎么办呢?张思德立即决定:马上送回去。他知道不能违犯群众纪律,人民战士处处要维护群众利益,绝不允许对群众利益有丝毫的损害。今天错赶了老乡的一头猪,说明自己在思想上对这个问题重视还不够。现在虽然已经走出了好几十里路,但不管费多大劲儿,也要把这头猪送回老乡家去。他叫小杨在前面的村子里休息等候,自己赶上那头猪送给老乡家。他见到主人就说:“老乡,对不起了!”老乡感动地说:“同志,你受累了。”张思德说:“不,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好,应该检讨,”再次向老乡道歉。回到驻地,张思德把这件事向领导上作了汇报,并作了自我批评。张思德遵守群众纪律热爱人民群众,以群众的利益为重的自觉精神,在警卫营的领导和同志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张思德勇于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精神,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就在张思德刚到中央警卫团后,他由班长到战士,一点怨言也没有。当组织上征求意见时,他说:“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做党中央的警卫工作,无比光荣。请首长放心,保证好好当一名战士。”
  1943年春天,中央决定在文化沟修建八路军大礼堂,警卫连的同志们轮流参加义务劳动。先是采石料,后是运木料,几天下来,张思德的肩膀也压肿了,肩头也磨出了血。有一天,一连几天去工地劳动,正赶上礼堂上大梁。因为缺工具,工人同志只好把一根根大梁靠木架子搭绳“嘎吱嘎吱”慢慢往上吊,十分困难。有一根大梁吊上去,一头已对好了榫,摇摇晃晃正在对另一头的时候,只听见“嘎吧”一声,支架的一根木杆断了,整个架子晃动起来,大梁一直往下坠,眼看着就要砸着下面干活的工人同志。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思德猛地丢下手中的工具,飞身爬上架顶,用肩头使劲一扛,把大梁牢牢稳住。然后,他从别人手中要过斧头,“啪、啪、啪”几下,只听见“咔”的一声,就把榫子对好了!
  张思德冒着生命危险,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保护了工人同志的安全。他遇事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勇于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工人。
  张思德抽调在石峡峪办农场时,秋收后主动请求烧木炭。当时任务紧,已经打好了一孔炭窑,因窑顶受损不坚固。有些战士认为不安全,要另打一孔窑,而有的战士认为不要紧,修理好烟筒就能用。张思德赞成修理炭窑,他说:“不怕,我不怕死,花费了劳力打好窑,再有烟筒没有戳,我去干,你们上山砍柴、拉梢。再打一个太费工,这孔窑收拾好能省工。”所以,第二天张思德带着白仓到窑里去打火眼。他坐在地上用铁铲戳,白仓向外运土,突然窑洞崩塌,张思德为人民的利益而光荣牺牲。
  这个消息传到中央社会部,陈刚主任给李克农部长作了汇报,李克农立即报告给毛泽东。当时,毛泽东给同去汇报的吴烈团长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后方生产劳动死人就太不应该了。”然后吩咐要做好善后的工作,说烈士遗体挖出后,要洗干净,换上新军装,做一口好棺材装殓埋葬;开追悼会,我要讲话。③在追悼张思德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精神。当时,毛泽东讲话的题目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死有重于泰山》,1953年,该文收入《毛泽东选集》时,题目改为《为人民服务》。
  三、关于张思德精神的传承
  张思德精神是延安精神原生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张思德精神的鼓舞下,一代一代的共产党人都在传承和弘扬。早在20世纪,张思德介绍入党的战友白克亭,就是传承张思德精神的典范。白克亭是陕西华县东阳乡韩良大队白家堡人,1938年参加革命,与张思德相处好几年,从泾阳县云阳后方留守处警卫连,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他俩结下了浓厚的情谊。1955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在山西定襄县任人事局局长。但在10年之后,由于严重的低血压和右腿根骨折碎,成为残废,县委决定他离休留城休养。白克亭便对老伴说:“组织让我长期留城休养,这是对我的关怀,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张思德的生前战友,决不能向党和人民讨这张欢度晚年、坐享清福的优待券”。于是,他下定决心,回到老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中,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续写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他刚一到家就拄着拐棍去找队长要求分配工作。队长看他有病没给他工作,他就拿着从山西带回来的槐树、椿树、葡萄等树籽,开始了绿化南沟的战斗。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将一条荒草丛生的沟坡,进行了全部绿化。白家堡又地处旱原,水利条件很差,他提出在村西的沟里安一台抽水机,利用沟水浇地。没资金,自己带头投,四处到处找。从村里往水泵站输送动力电源,需要十几根水泥电杆,他就在三伏天往返跑了一百多里路,到水泥制品厂学习制作。电杆上需要横担,他又和女儿到西安去买。回来时几次转车,他都自己扛而舍不得花队里的钱雇车拉。两个月的工期一个月就完成了。在南沟开了一口大井,建成第二个抽水站,使全队可灌溉400多亩良田。他一心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生命三次垂危。但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不等病好就又投入到新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贫下中农说:“老白一心为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就是活着的张思德”。他的事迹非常突出,也改变了山村的面貌,1976年《陕西日报》8月20日二版报道了他的功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就是张思德精神鼓舞下,60年代对张思德精神的传人。
  在改革和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张思德精神仍然继续传承和发扬。延安市宝塔区枣园张思德电力便民服务队,又成为传承张思德精神的一个先进集体。这个队是1999年9月,张思德牺牲55周年之际成立,全队11名同志,3名共产党员、4名团员,大专学历以上4名。他们供枣园、河庄坪两个乡镇的用电,面积400平方公里,人口达1.98万人;高压线路长75公里,低压192公里,配电变压器116台,居民用户5203户,大户54家。2009年被陕西省电力公司评为“五星级班组”。他们以“一保客户满意、二保政府放心”为宗旨。此外,还主动上门为困难户收缴电费,还资助一些儿童上学。现在已荣获“全国农电示范窗口”、“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和“国网公司工人先锋号”等称号。这些80后的青年,他们用张思德的名字命名为电力便民服务队,真正践行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成为新时期传承张思德精神的榜样。我们衷心祝愿,让张思德精神世代相传!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③《中华魂》2004年第7期。
  

延安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论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付建成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