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后 记

李智勇


  1998年春,我去中组部机关在陕西的扶贫点考察。事毕,省里安排我去延安参观。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塞北的闹市:街道宽阔,商店一家挨着一家,行人熙熙攘攘。陪同的同志告诉我,这是延安新城,全国解放前,这里贫困得很。1935年底红军来到这里的时候,全城只有5000余居民,其规模同现在南方的一个乡镇差不了多少。我就很诧异:共产党是怎样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站住脚的,又是怎样得以积蓄力量,最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地夺取了全国政权的?其政权形态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这一年的秋天,我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史界泰斗章开沅教授。章教授建议我主要从社会学而不是我熟悉的政治学的角度入手,深入研究这个专题,并且同我一起讨论有关问题,给我很多启示。一年以后,我的论文开题报告出来了,章教授和导师马敏教授、严昌洪教授又邀请罗福惠、朱英等教授,从论文的主要观点、理论框架到结构谋篇,进行了细致的审议,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陕西省社科院李忠全研究员是边区研究专家,浸润近半个世纪,著述等身。听说我研究这个专题后十分高兴,将他数十年收集珍藏的相关资料悉数借给我使用,包括已成孤本的十分难觅的三四十年代的手写资料原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虞和平、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阎晓宏和陕西省委组织部的刘敏同志,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帮我收集资料……没有上述师长、学友的鼓励和帮助,不可能有这本文字。我由衷地感谢他们。
  论文的写作,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既是因为想把收集到的图书、资料都浏览一遍,有些则要反复阅读,以充分掌握那一段的史实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是因为工作忙,只能利用每天的早晨和节假日,思绪断了,再续上,要多花一点时间。论文开始写了近30万字,后为了答辩的方便,删减去了近五分之二。原打算出书时再恢复的,后觉得短一点,全书的立论、脉络倒更清晰,故未再扩展。付梓之时,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发表了。这篇《讲话》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纵观两个世纪的历史风云,总结中共建党前后两个80年的历史经验,全面阐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有许多重大的理性思考和理论创新。聆听之余,体会颇多,考虑到这是一篇博士论文,已经答辩,为保持原貌,也未将新的体会补充进去。
  最后,本人学识尚浅,论文中谬误一定不少,祈盼读者教正。
  2001年7月6日于北京
  

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 —1945)/李智勇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