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八章 第一节 发展生产 渡过难关——4


  四 发展工业生产
  陕甘宁边区是个人民贫困,经济落后的区域,没有工业基础,就连日用品也靠外地输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仅有一个40多名工人的修械所。到抗战以前,加上被服、印刷等一些小工厂,也不过270多名职工。从1938年起,边区开始注意建设公营工业。1940年以后,为了克服困难,供给抗战和民生的需要,摆脱对外的依赖性,打破敌顽的经济封锁,并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奠定基础,边区政府提出迅速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品的自给。
  为了迅速发展边区工业,边区政府响应党中央“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的号召,制定了切合边区实际的有利工业发展的政策:奖励和保护私人企业,欢迎边区内外工商业者投资建厂,发展家属手工业和生产合作社。政府对工业给予定期免税和低息贷款,调节劳资关系,实行10小时工作制,提高劳动生产率,适当改善工人生活,使工业资本家有利可图,以便扩大再生产;政府继续创办具有供给和倡导作用的公营工业,由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作为资金,改进技术,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动员和组织部队、机关、学校的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发展各种工业,争取做到工业品自给;奖励农民种植工业品原料,以利工业的发展等。
  发展工业生产,需有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才。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把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1939年12月1日,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强调指出知识分子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的重要性。1940年1月决定建立延安自然科学院,其宗旨是:“培养科学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1941年10月,徐特立继李富春之后任自然科学院院长,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教学机关、科学研究机关和经济建设机关三位一体的思想,主张按照实际需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延安还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毛泽东到会讲话时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①学会先后成立了十几个分会,把各行各业的科技人员组织起来开展研究,为边区建设服务。除此之外,边区政府还创办了一些新的职业学校,为了便于和实际相结合,把不同专业分设在公营工厂和比较适宜的地点”
  由于中共中央的关怀和边区党政的努力,在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会和新的职业学校后,短短几年,不仅为边区培养了一批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还吸收组织从边区外面来的科学技术人员,初步形成一支科学技术队伍,对边区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比如,自然科学院师生为了解决军火生产急需的炸药,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制造出炸药需要的硝酸、硫酸、盐酸。在制造三酸没有机器的情况下,搞化学的钱志道便与学机械的沈鸿合作,设计制造了一些急需的机器,安装在简陋的木棚里作为试验工厂,自制出三酸,研制出黄色炸药,保证了军工生产。教师华寿俊研究用陕北遍地皆是的马兰草作原料造纸获得成功,大大促进了纸的生产,基本上解决了边区纸张严重缺乏的问题。陈振夏原来是搞电器的,到边区后改搞石油,当他到石油厂时,面临一片废墟,他不怕苦,不怕累,同工人一道,很快恢复了石油厂、并投入生产,保证了无线电台、各种机器工厂及汽车和部分油灯所需的燃料。此外,还有李强、乐天宇、朱次复、恽子强、刘鼎、吴崇凌、王勋、林华、徐驰、赵俊、周建祥、郝希英、樊钟秀、黄海霖、陈绍力、宋廷良、姜载愉、曹金木、沈保全、吴璜、刘伟等等,都为边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科技水平,但却有着共同的革命热情和爱国精神,在极艰苦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绘制了发展边区工业的蓝图。
  1941年,边区的公营工业有了飞快发展,政府、部队和机关学校都创办了一批工厂。据不完全统计,这时仅政府经营的纺织业工厂有难民、纬华、神府、庆阳4个;化学工厂有光华制革厂、新华化学工厂、光华制药厂;造纸工业工厂有振华纸厂、振华分厂、金盆湾纸厂、绥德纸厂;铁木业工厂有农具工厂、林务局大车厂、运输科大车厂、化学厂大车厂;瓷窑厂有延安中区瓷器社、经建部瓷窑、新华瓷窑、桥儿沟瓷窑;被服厂有新华被服厂、供给部被服厂;印刷业有中央印刷厂、八路军印刷厂。但是,公营工业的飞速发展,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暴露出一哄而起的弊端,耗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公营工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1942年,对政府、军队和机关学校所办的公营工厂,统一进行了调整合并,虽然厂数减少了,但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提高,公营工业由盲目发展走向自觉发展。截止12月,“已有纺织、被服、造纸、印刷、化学、工具、石炭等类工业。其中纺织厂18个,资金2690万元,职工1427人;被服及制鞋工厂8个,资金100万元,职工450人;造纸工厂12个,资金410万元,职工437人;印刷工厂3个,资金520万元,职工379人;化学工厂(肥皂、皮革、制药、陶瓷、石油等)12个,资金1703万元,职工674人;工具制造工厂9个,资金366.2万元,职工237人;煤炭厂12个,资金177.7万元,职工432人。以上七类共计工厂74个,资金5967万元,职工4036人。我们的这一点工业虽然还是很小的,大部分又还是手工工场,机器工业只占着一个小部分,但已费了整整5年的努力,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起了保证供给调节物价的作用”②
  在“巩固现有公营工厂”的方针指导下,1942年公营工业的生产在巩固中有了新的发展。这年,公营纺织厂年产布2.2万匹,比上年增产1/5;年产毯18000条,比上年增产一倍多。造纸工厂年产纸5000多令,可满足全部印刷之需。八路军制药厂和光华制药厂生产的中西药品,可供军用和公用的一部分。新华和大光两厂的肥皂产量日增,质量亦好,除自用还可外销。石油可供军用和部分民用。酒精也能自己制造,并供医务之用。工具厂主要制造纺纱机、织布机、弹花机、轧花机、造纸机件、大车、木工工具、农具等。由于边区缺铁,妨碍了工具和农具的改良,因此这一年试办关中铁厂,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实行“民办公助”的方针,克服摊派入股、包办代替的办法,建立各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使手工业合作社走上了和群众密切联系,同群众利害相关的道路,并获得较快的发展。1942年10月与1939年相比,全边区的社数由10个增加到50个,股金由1.1万元增加到249.1万元,每月生产总值由6万元增加到230万元。在50个手工业合作社中,有纺织合作社27个,员工497人,股金170万元,年产布2.2万匹,织线毯6000条,织布巾4152条,织袜子8400打;有染色社5个,员工13人,股金12.8万元,年染布7000余匹;榨油合作社5个,员工19人,股金24.5万元,年榨油1万斤;粉房9个,员工24人,股金26.2万元;制毯合作社4个,员工42人,股金15.3万元,年制毯7600条。
  边区实行“奖励私人企业,保护私有财产,欢迎外地投资”的政策,为私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941年10月,边区有私营纺织厂30家,工人学徒176人,有铁机4架,手拉机120架,抛梭机50架,每月可织布2456小匹;私营造纸厂40家,工人108人,年产纸张1295令,1942年发展到48家,工人139人,年产纸张1865令;私营煤炭业主要分布在延安至蟠龙一带,瓦窑堡至安定旧城一带、绥德西川的三皇峁附近、同宜耀县的衣食村附近等地。1941年绥德三皇峁附近有14口矿井,每日出煤10万斤。1942年,同宜耀县衣食村有矿井25个,据9个井统计,共出煤1255万斤;私营盐业有绥德西川盐井,1942年共有107口井,盐工2600多人,年产盐1.5万石以上。
  为了解决边区军民的穿衣问题,在发展公营纺织业的带动下,家庭纺织业也有较快的发展。1941年,家庭纺织业主要集中在绥德分区,这里地少人多,群众要靠纺织收入交换粮食,这一年绥德分区的纺妇发展到3.6万人,农村的土织机也有1960架。此外,据陇东分区庆阳、合水、曲子、镇原4县统计,也有纺妇2054人。1942年,边区政府建设厅制定了“发展农村纺织业”的方针,边区银行和工业局在绥德成立了“永昌土布产销有限公司”,帮助群众解决资金上的困难,统一生产规格,供给原料,推销产品,对家庭纺织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据建设厅统计,这一年全边区农村已有土织机1.2万架,手拉机6.8万架,有纺妇7.5万人,织妇1.3万人,共纺纱78.5万斤,年产土布5.4万匹。绥德、清涧、吴堡纺车有3.5万多架,布机6000余架,会纺纱的有4万多人,会织布的有7000多人,年可纺纱65万斤,织布4万多匹。其次是固临、延安、延川等地,此外,庆阳、合水、甘泉、富县等地也有显著的发展。
  ①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新中华报》1940年3月15日。
  ②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1942年12月,《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819页。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