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四章 第二节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2


  二、文学艺术繁荣昌盛
  首先是创作繁荣。边区政府成立以前的文艺,只有陕北民歌、秧歌、陇东道情、社火等民间活动。而边区政府成立后至1939年不完全统计,美术方面各种宣传画、漫画、木刻、壁画等的创作,数量在3500件以上,音乐方面,从小歌调曲一直到大合唱共计300个以上;文学作品如象诗歌小说创作方面至少90个作家和150多种长短篇,戏剧创作,包括活报杂耍到两三幕的大戏,共100种以上。至于民歌、街头诗、秧歌、社火的创作和活动则数不胜数,以上几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大量的创作表示边区的艺术界在努力探求中华民族新艺术的内容和形式。
  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第一,是大胆尝试了各种形式的利用,不论新形式,旧形式,中国的、外国的、地方的、民间的最简单的和最复杂的艺术形式,但凡有可以利用之处,几乎没有不尝试到的。第二,一切创作都是以新的抗战的现实为内容,或至少是暴露现实矛盾的东西。我们所要求的是抗战的、新民主主义的艺术,艺术至上主义的无病呻吟以及迎合落后意识的低级趣味的东西,都是边区的新艺术绝对不要的。第三,利用旧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加以相当的改造,使它适合于新内容,或是在旧形式旧内容中(如历史剧),用新的观点把内容适当改造,以纠正旧艺术对于现实的歪曲。倘若不经过这样的改造工作,一定是失败的,这是边区抗战以来的艺术工作经验所证明了的事实。第四,提高了边区的特别是延安干部和群众的鉴赏水准,例如延安的观众,已能够接受复杂的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黄河大合唱》(1939年2月光未然诗,3月冼星海谱曲),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东西给他们以最大的满足。看过了民众剧团的新内容的秦腔,对于旧形式旧内容的东西就感到厌弃,动摇了旧戏班子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第五,在边区的艺术工作中已产生了不少的优秀的、足以为全国模范的抗战艺术作品。
  边区的艺术工作还有如下缺点,第一,作品公式主义或近于公式主义的毛病还常常存在,如戏剧上四五个脸谱(一个日本人,一个汉奸,一个老百姓、一个抗日军官等),搭挡的公式,还多少有着支配的作用,能深刻描写真实的日常斗争的作品还少,能创造真正现实的新典型的作品还少,能配合每一具体政治任务供应前方需要的东西还少。第二,艺术工作者深入现实生活不够,虽也派遣下去,但还没有能够亲身深入体验民族战斗的实际生活。第三,对于旧形式的利用,还很不熟练,没有能够吸收旧艺术的专门技术人材共同合作。第四,由于物质条件的困难,在技术上还不能比上全国最高的水准。还没有把艺术理论有系统地建立起来,仅仅是一些片断的意见,这些意见虽然对于全国也有相当影响,然而有待于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
  边区重视对文化干部的团结、和培养
  文化干部除了边区和八路军共产党过去原有的文化干部外,还有全国各地来的文化人,各科专家及大批青年知识分子。靠着边区外的这些文化工作者的团结一致,才能够把边区文化很快地提高到一定水准。特别是各地来的文化人,他们的技术水准是比较高的,他们抛弃了外面的较优良的生活条件,来到边区与这里的干部一起艰苦工作,这只有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政策下,才能够做到的。
  对于外来的文化人及各门专家,边区是非常尊重他们,尽力帮助发展他们的所长。对于青年知识分子,边区一律给予学习的机会,并帮助他们找到工作,一般地边区已做到这样的成绩:即能够使一切来到边区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不致于感到生活工作没有出路,使他们达到不失业,不苦闷、不徬徨。
  为要培养和团结专门做文化工作的干部,边区已建立了这样的基础:鲁迅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边区师范、卫生学校、各剧团、文化协会等等。这些机关吸收和训练了许多文化工作者。如鲁艺到1939年为止培养出200多位毕业生,分赴各抗日根据地。有不少文化工作者,已动员到前方部队里,农村中、工厂里,实行了文章大众化的口号。如文协的抗战文艺工作团,鲁艺的前方实习团,部队中的文艺小组等等的组织。实行了文章下乡的口号。如秋收春耕的下乡实习,各剧团在各县各村里的工作。实行了文章进工厂的口号,如文协直接领导的工厂文艺小组的组织。他们在各条战线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物质条件的困难,对外来文化人的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帮助不能够达到很充分的地步。文化人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工作和工农士兵群众还不能够很好地打成一片,文化人在群众中的深入工作还不充分,地方工农出身的文化工作干部数量还不够,这就是使许多工作不能深入民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上):建立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37年7月—1940年12月)/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