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二章 第五节 边区转入战时轨道——3


  三、参军参战,支援战争,准备打仗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动员,全边区充满了战斗气氛,形成参军参战、支援战争、准备打仗的热潮。其声势浩大,规模空前。
  中央军委召开的延安作战会议结束后,驻边区各部队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学习和掌握作战指导思想,既出色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战斗任务,又积极做好战备工作,加强防线,抓紧练兵。训练内容从以技术为主转为以战术为主,反复进行实地、实战演练。指战员情绪高涨,斗志旺盛,摩拳擦掌,严阵以待。
  边区各地掀起支援战争的热潮。自卫军和游击队都加紧训练,一面积极参战,一面加强社会治安。农民们赶打、赶炕、赶碾秋粮,积极送交公粮,同时坚壁清野,保证战勤需要。工人们自动延长工作时间,增加生产,并为前线捐款。仅延安附近几个工厂的工人,在1个月内就捐资3000万元。机关干部自觉降低生活标准,坚守工作岗位,许多人背起背包深入基层,宣传、组织和发动群众。商人们坚持抵制美货,争相提前交纳税款。妇女们更是自发组织起来,熬夜赶做军鞋支援部队。延安县妇女10天内就做好军鞋3500双。
  广大青壮年男子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各地涌现许多父子入伍,弟兄争先,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参军的动人事迹。例如,边区合作英雄刘建章亲送侄儿报名参军。安塞县长贺兴旺、志丹县长赵玉文等领导干部,石秀山、王瑞臣、高善祥、樊志杰、田启元、孙立生等模范农村干部,边区劳动英雄刘玉厚、杨步浩等人,都积极带头参军参战。延安姚店区三乡白家牙炭厂模范工人高加福和陈如业,率领10名工人集体参军。在安塞平桥村,75岁的叶老太太,主动让自己的孙子报名参军。绥德义合区,一周内有百余人自动报名参军。合水县沿边地区,20天中有250多人报名从军。镇原县一个区,两天内有60多人报名参加游击队。盐池县在一旬之内,自动报名参军的就有87人。
  各地群众买肉、沽酒、赠地、赠钱、赠物,热烈欢送参军的亲友和同乡。延安吴家枣园乡,5天共捐献边币270余万元。永胜区女共产党员贺兰英、刘玉英和王桂花等人,拿出自己结婚时的新手巾等物品,慰劳新战士。史家沟村的艾丕元参军后,乡政府拨出1孔窑洞和60余亩土地,帮助他家搞生产。德高望重的朱德总司令,也拿出自己平时舍不得用的毛呢军装和皮鞋,捐赠前线战士。
  在参军动员中,由于边区人民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充分仇敌心理,在干部带头、民主讨论、宣传教育、解决困难、慰劳欢迎等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群众热情的鼓舞下,胜利完成扩军任务。
  在战争动员中,各地把群众性冬学与自卫军冬训紧密结合起来,以识字教育与时事教育并重,配合进行自卫防奸训练。学校教育适当增加战时需要的内容,如防空防毒、急救看护、制造火药、埋设地雷等,使教员和年龄较大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社会教育以时事政治为主,利用报纸和战讯,把实际战争生活作为教材,讲授生产节约、拥军优抗、争取俘虏、自卫防奸、坚壁清野、担架运输等知识与技能。小学生采取轮换教学或实行疏散。大中学生撤退或转入兵站、通讯站、俘虏营、野战医院参加工作。干部和教员组织流动宣传队、战地服务团或战时教育服务团。例如,关中分区各小学都增加了战时课程,关中师范全体师生组成自卫军学习军事技能。边区第一保育小学转移到安塞后,教职员仍坚持自卫军训练。子长中学毕业生36人中,有20多人报名参军。许多学校师生直接投入战时服务工作,如延安行知中学与边区卫校部分医务人员组成第四后方医院(后改称第四野战医院),列入野战军后勤司令部编制,一直随军转战。西北医药专科学校奉命改编为第三后方医院。绥德师范抽调50多名师生组成战地服务团随军工作,另一部分师生则参加野战后方医院工作。三边公学地方干部班的师生,组织群众坚壁清野,积极参加支前工作。
  边区文艺界,大力宣传边区军民在自卫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增强保卫边区必胜的信心。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也都行动起来,动员各界群众积极参加自卫战争准备工作,为保卫边区多做贡献。
  在边区人民的努力下,1946年农、工、牧、副、商等都获得新的成就,全年共产细粮180万石,棉花200万斤。部队实现完全自给,机关、学校达到部分自给,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有余粮。全年计征公粮16.3万石,而实收18.8万石,超额11.53%完成任务。这些都为边区全面自卫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陕甘宁边区史解放战争时期/朱凯,郭林,吴璋主编.—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