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三章 第四节 克服一切困难,坚持根据地斗争——1


  一、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等领导机关转战陕北
  3月13日,林伯渠等率西北局和边区政府机关暂时撤离延安。在撤离前夕,林伯渠向同志们指出:我们撤离延安是暂时的,主动撤离正是为了保卫边区。将来不仅要收复延安,我们还要打出去,解放西安,解放全中国。延安的天时地利都对敌人不利,蒋介石进攻延安之日,也是他走向彻底失败之时,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只要我们搞好坚壁清野,发动人民打好游击战、运动战,敌人就会陷在陕北的山区里,被我们消灭掉。此后,边区政府便成为全面战争环境下的流动政府。西北局和边区政府转战陕北,坚持工作,既与党中央、野战军保持着密切联系,又与边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战斗在一起,一直为保卫和恢复边区而继续努力奋斗着。
  撤离延安初期,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对领导干部作出新的分工: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兼任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兼任野战军后勤司令员,均已赴前线总指挥部工作;林伯渠、范子文、唐洪澄等到后方,组建党政军联合办事处,负责处理边区政府的日常工作,并由林伯渠、王子宜、惠中权、周兴、曹力如、马锡五等7人组成后方委员会。3月下旬,西北局和边区政府机关暂驻安塞真武洞李家渠村,又在原后方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西北局后方委员会,成员有马明方、林伯渠、王子宜、贾拓夫和周兴,统一领导指挥后方工作;在前方,仍以总动员委员会名义开展支前、战勤等具体工作。4月4日,西北局后委转移到白庙岔,开会确定其主要任务是:支援前线,组织自卫,整顿群众纪律,改善军民关系等。
  鉴于战争发展形势,野战军总指挥部要求后方机关实行军事化,实行整编。后方党政等机关在由平桥向乔家岔转移途中组建纵队司令部,下辖11个大队。所有党政机关一律进行调整和精简,抽调大批干部下乡加强基层工作或参加游击队。边区政府机关改编为第6大队,范子文任队长,唐洪澄任政治委员,原直属机关工作人员(包括秘书处和各厅,不含其他附属机构单位)也由255人简精至70余人。5月,先后转移到瓦塞堡、榆树峁、牡丹川等地。5月19日,西北局后委会议决定成立后委党组,由林伯渠、贾拓夫、王维舟等11人组成。为了加强战时粮食工作的领导,23日将粮食局升格为边区政府直属局(薛兰斌、冯绍绪任正、副局长)。25日,又成立战时农业生产委员会(惠中权负责)和合作指导委员会(白如冰负责),以加强对战时农业生产与合作贸易工作的领导。
  6月11日,进驻子洲县马蹄沟。边区政府举行政务会议,决定撤销一批与战争关系不大的组织机构,紧缩各厅局办事机构(如办公厅改为秘书处等);撤销总动员委员会,将战时动员工作划归民政厅统一领导;大力加强兵站部工作,由其统筹和实施战时转运供给事宜。至此,边区政府工作人员总编制由1946年整编时的8784人降至3746人,已缩减57.4%。为配合西北野战军转入内线反攻,8月中旬,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等机关奉命全部东渡黄河,暂驻碛口附近的高家坪一带。9月下旬,西北局在兴县沙原村召开财经会议,认真总结了半年来边区财经工作的经验教训。10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陕甘宁与晋绥两区部分负责人在兴县蔡家崖举行联席会议,讨论并决定两区财政经济实行统一,加强经济战线上的对敌斗争,以更有力地支持革命战争。10月21日,林伯渠在沙原主持召开边区政府政务会议,贯彻两区联席会议决议,决定政府工作今后应以土地改革为中心,进一步精简人员,整顿队伍,恢复生产,支援前线。在此其间,对边区一级机关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整顿,处分了极少数犯有严重错误的干部,并实行第二次机构整编,总编制再次缩减到2846人。
  由于西北战争形势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胡宗南部节节败退,延安以北广大地域已基本收复,10月20日,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等机关西渡黄河。11月15日进驻绥德雷家沟村一带。于是,在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边区人民又投入土地改革和支援前线的新的伟大斗争中。鉴于边区的灾情空前严重,边区政府于12月成立生产救济委员会,加强对救灾工作的指导。
  

陕甘宁边区史解放战争时期/朱凯,郭林,吴璋主编.—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