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41、中国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雷云峰 张宏志


  (1937年1月20日)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重新教育和培养一大批具有理论基础和军事素养的干部,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为此,193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国红军大学基础上创办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在保安。
  1937年1月20日,在“红大”第二期开学之际,将校名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由保安迁至延安。
  抗大从1936年6月至1945年8月,共办了八期。1938年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抗大开辟了一条国防教育的光明大道,到敌人后方去办军事学校,先后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12个分校。学员来源,从单一的红军干部,扩大到全国各省的知识青年及海外华侨。
  抗大初创时期,规模较小。负责人只有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三个人。只有杨兰史、罗世文、张如心三名专职教员。全部工作人员仅14人。抗大的组织机构是从第二期开始才逐渐健全起来的。为了加强党对抗大的领导,建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抗大教育委员会,增设了训练部和校务部,分别由刘亚楼、杨立三担任部长;政治部主任改由傅钟担任,莫文骅任副主任。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贯彻落实这一教育方针,抗大还根据学习时间短、条件差,流动性大这些特点,规定了“少而精”、“理论与实际联系”、“中国化、大众化”、“革命的、批判的”四项教育原则和“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的群众路线为根本的教学方法。抗大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根据学员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密切联系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对学员在政治上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及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军事上授以持久战、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及各种军事技能。随着形势的变化,各期的教育内容与科目也有所调整。
  中共中央和中央领导十分重视抗大的教育工作。毛泽东曾经谆谆教导抗大教职员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毛泽东、张闻天、朱德等中央领导都到抗大授课。《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文献,就是毛泽东在抗大讲授的内容。当时在延安的董必武、徐特立、陈云、杨尚昆、李维汉、李富春、凯丰、肖劲光、王学文、吴亮平等都在抗大兼过课或作过报告。另外,抗大还利用在延安开会的机会,先后邀请项英、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彭真、肖克、程子华、潘汉年等各地负责人到校作报告,给学员们以生动而又实际的斗争经验教育。
  抗大及其分校培养造就了十几万军政干部。它对中国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对于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都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主编:雷云峰;副主编:张宏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