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43.边区的精兵简政

雷云峰 张宏志


  (1941年11月—1943年1月)
  精兵简政,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1941年以后,由于日冠的蚕食、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我敌后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在物质方面发生了很大困难。而边区却断绝外援,部队、机关仍很庞大,人浮于事,需要和供给之间发生了很大矛盾,群众负担越来越重。如1939年边区政府只向农民征收公粮5万石,1941年却增加到20万石。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作风的产生,也引起群众的不满。
  克服这种由于“鱼大水小”、“头重脚轻”的矛盾而造成的经济困难,“我们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1941年11月6日至21日,在边区召开了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就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进行讨论,提出了大量议案。精兵简政这一议案就是参议员李鼎铬先生等11人提出来的。提案中称:“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其理由是:军事政治之建立,必须以经济力量为基础,在今日人民困苦、资源薄弱之状况下,欲求不因经济枯竭而限制军政发展,亦不因军政发展而伤害经济命脉,唯有政府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量入为出,制定预算,以求得相依相助,平衡发展之效果。”提案还提出了五条具体实施办法。大会就这一提案进行了讨论,以165票多数赞成通过了这一提案,并且作出了决议交边区政府速办。
  毛泽东认真研究了李鼎铭等人的意见,认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立即作了批示。12月13日,中共中央向各抗日根据地发出实行精兵简政,发展经济的指示,指出:为了长期斗争,并准备将来反攻,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之后,精兵简政政策首先在陕甘宁边区,随后在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地实行起来。
  陕甘宁边区是最早提出和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的地区。陕甘宁边区执行精兵简政政策进行过三次整编精简。
  第一次整编:边区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闭会之后,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主持召开第一次政府委员会议,讨论贯彻精兵简政决议,会议确定第一次精兵简政重点是缩编人员,裁并机构,解决“头重脚轻”问题。会议决定成立边区整编委员会,刘景范为主任,周兴、周文、高自立、南汉宸为委员。12月4日,发出《为精兵简政给各县的指示信》,即开始了第一次精简。这次整编裁并了部分骈枝机构,缩减各类人员l,598名,占边区政府原有人数的24%,取得了初步成绩。
  第二次整编:1942年4月6日,边区政府召开第二次政府委员会议。分析了实行第一次整编的情况,确定了普遍实行整编的任务。决定加强对精兵简政工作的领导,成立以林伯渠主席为主任的边区总编整委员会,委员有李鼎铭、李富春、叶剑英、谢党哉、陈正人、肖劲光等。6月30日,边区政府召开二十二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系统第二次精兵简政方案》,规定第二次整编的任务是建立必要的、符合边区实际的行政工作制度,实行合署办公,以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政务与事务适当分开,使领导人有可能多抓政务;加强下级,提高县政府职权等。8月15日,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关于贯彻精兵简政的决定,要求党政系统通过第二次整编,做到精简上层,加强下层;军队力求减少战斗人员以充实连队;学校团体亦求精干有力。到秋季,第二次整编完成,缩减了区一级机关、人员,逐步实行了合署办公制度,加强了县级政府权力,健全了区、乡级政府组织,同时还对自卫军进行了整训。
  第三次整编:1942年的两次整编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对精兵简政宣传不够,部分领导对它的意义认识不足,因而精兵简政尚未达到其全部目的。1942年9月7日,毛泽东为《解放日报》写了一篇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深刻阐明了精兵简政与当前形势和党的各项政策的关系。要求各地方领导同志提高认识,克服习惯力量的束缚,自觉地实行党的精兵简政政策。
  1942年10月,西北局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指出:“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边区各级政府负责人学习讨论毛泽东的报告后,统一了思想认识,为普遍实行精兵简政政策扫清了思想障碍。11月,边区政府党组草拟了《简政实施纲要》,经西北局高干会讨论通过。12月3日至9日,边区政府召开第三次政府委员会议,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五项要求和西北局高干会的精神通过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1943年3月13日边区政府主席、副主席明令公布、下达执行。
  为了贯彻实施简政纲要,边区政府还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组织措施和条例,如《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县政府组织暂行条例》、《乡政府组织暂行条例》、《各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区以上政务人员公约》、《简编方案》等,为第三次整编规定了目标、任务和要求。
  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到1943年基本实现了边区简政实施纲要规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第一,通过精兵简政教育,边区各级政府都做到了生产第一,生产中又以农业生产为主。大生产运动到1943年取得了众所周知的丰硕成果,粮食总产量为184万石,比1942年增加16万石,棉花和日用工业品也有较大增长,实现了自给和半自给。
  第二,政府机构作了调整,人员进行了精简。边区政府各厅处内部机构裁减了四分之一,政府本部原有552人,整编为416人,各厅、处的附属机关原有l,140人,整编为911人。各分区专员公署的人员也减少了。各县原有1,188人,整编为791人。边区原有区公署213个,人员l,250名,整编为955人。同时,调派1,000多名青年知识分子参加乡政府工作,加强了乡级政权。
  第三,基本上实现了政策、法令、命令和指示的统一执行和干部的统一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和本位主义现象大为减少,组织上加强了“一元化”。
  第四,许多单位过去由几个人做的工作,整编后一个人就承担了,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机关、部队人员的减少,1944年节省粮食15,000石。民力的节约尤为显著。
  第五,许多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克服了官僚主义,纷纷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改进了领导作风,改善了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和军政关系。
  

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主编:雷云峰;副主编:张宏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