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一节 解放区战场对日反攻

星光 张杨


  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
  从1943年起,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反法西斯阵营节节胜利,法西斯阵营走向败亡。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后,苏德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苏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德军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7月,英美联军在意大利登陆,墨索里尼政权崩溃,法西斯侵略集团开始瓦解。
  在亚洲战场,日本在太平洋的战争日见失利,企图作最后挣扎。英美为了利用中国军队继续抗击日军,扩大了对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援助。美军在中国设立军官学校,为国民党训练军事人员;运来新式武器,装备国民党军队。
  国民党顽固派在有利的国际形势下,一方面希望欧战迅速结束,英美将军力转向亚洲击败日本;另一方面企图攫取抗战胜利果实,继续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因此,国民党顽固派又发动了新的反共高潮。他们老调重弹,攻击解放区是“新式割据”,攻击八路军、新四军是“新式军阀”,为掀起新的反共高潮作舆论准备。并借共产国际于5月宣布解散之机,叫嚷“马列主义已经破产”,要求“解散共产党,交出边区”。同时,调集四五十万军队加紧包围陕甘宁边区。六七月间,将担任河防任务的两个军调至彬县、淳化、洛川一带,积极准备进攻边区;七八月间,制造了几十次磨擦挑衅事件,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
  为了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号召边区军民起来自卫,给敢于进犯边区的顽军以迎头痛击。7月9日,延安3万人举行集会,要求边区人民行动起来,为保卫边区而斗争,并向全国人民发出呼吁团结、制止内战的通电。三边、绥德等地都举行了万人大会,动员一切力量反对内战,并号召人民加紧生产,整顿自卫军,保卫边区。其他解放区军民也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声援陕甘宁边区,并抽调部队,准备以实际行动保卫延安。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不仅激起了解放区军民的强烈反对,而且也引起了国统区人民的不满,许多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谴责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要求把国力用于抗战,反对把力量消耗在内战上。国际舆论包括美国的报刊也批评国民党的抗战不力和挑动内战的错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人民的坚决斗争和军事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争取了国内外舆论的支持,国民党顽固派深感孤立,不得不停止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
  二、解放区战场转入反攻
  194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在欧洲战场,苏联红军攻入德国本土作战。6月,英美军队开辟了第二个战场,使德军受到两面夹攻。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入柏林,希特勒畏罪自杀。5月2日,柏林德军被迫放下武器,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在亚洲,战争的形势也发生了急剧变化。从1944年超,美军加紧了对日军的反攻,并且采取越岛作战的战略,接连在马绍尔、塞班岛等地登陆。1945年4月,美军又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冲绳岛登陆,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的军事遭到毁灭性的失败。
  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大大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抗战,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已成为历史的定局。
  在中国战区,国民党军队虽然在豫湘桂战役中遭到失败,但中国驻印军却开始反攻,打通了中印公路。中国远征军为策应中国驻印军的攻势,于1944年5月,渡过怒江进行反攻,1945年1月19日收复畹町,27日与中国驻印军会师于芒友,收复了滇西国土。
  解放区战场,经过1941年和1942年的艰苦斗争,粉碎了日军的疯狂“扫荡”,巩固了解放区。1943年,解放区军民在继续挫败敌人的“扫荡”和“蚕食”的斗争中,不但扩大和加强了武装力量,并且使解放区得到恢复和发展。到年底,解放区人口(包括两面负担的在内)又上升到8000万,军队发展到47万,共产党员发展到90余万,为解放区发动局部反攻奠定了基础。
  解放区战场对日寇的局部反攻是从1944年开始的。在这一年中,华北、华中、华南各解放区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1945年,根据中共中央“削弱敌寇,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指示,各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许多地区把敌人压缩到铁路沿线和一些城市据点,人民武装发展壮大,解放区迅速扩大。到1945年4月,已建立了19个解放区,地域遍及华北、华中、华南19个省,总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人口9950万,有正规部队91万,民兵220万。8月9日,苏联出兵东北,解放区举行大反攻。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三、边区财政经济建设的新任务
  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国内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对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建设起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1943年,为了打破敌人和反共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克服严重的困难,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边区贯彻执行了高干会的决定和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财政经济工作的总方针,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的各项财政经济政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特别是执行了农业第一的方针政策,使边区的农业获得巨大成绩,解决了边区最大困难的粮食问题。
  7月间,胡宗南亲至洛川布置进攻边区,内战危机一触即发。为了对付国民党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准备大规模的内战爆发后所需的物资,财政厅借支10亿元收购储备大量的被服原料及粮食等物品。因此财政支出增加,被迫大量发行货币,金融物价波动很大,直到11月反共高潮被制止,才稳定下来。
  1944年至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随着解放区局部反攻的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抢夺胜利果实的形势,边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是继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准备足够的物质力量,进行反攻,驱逐日寇,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要做好充分准备,应付顽固派的突然袭击。因此,1944年提出“积蓄力量,备战备荒”作为边区的政治和经济任务。
  为了实现这个任务,除了继续抓好农业生产外,最重要的是发展工业,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低成本。为此,毛泽东号召“发展工业,打倒日寇”。边区党和政府提出争取必需品两三年全自给的口号,重点解决布匹、纸张、钢铁、火柴等有关边区国计民生的生产,摆脱经济上依赖外力,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在解决工业品全部自给的斗争中,尤以发展纺织,解决边区军民穿衣问题为中心任务。采取的办法是:大家动手,发展纺织,公营、私营和合作社并进,大力扩大民间纺织手工业,把边区所有的棉花变成布,实现自织自纺自穿,并以大量布匹供应其他地区。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星光 张杨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