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献 > 消息 报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妇女纺纱在南区/伯森

1943年1月28日《解放日报》

 
  山坡上,成群的鸡、猪和山羊,在温暖的阳光里沐浴着。拦羊娃在那里愉快的歌唱。小毛驴在慢吞吞的碾着救国公粮。崖上几孔窑洞里传出呜呜的纺纱声,山腰一座平房里机杵声在嘈杂着。这是一个气象兴旺的村庄。这就是南区妇女纺纱发祥地南庄河。据说这里6年前还是荒沟和荒山,住着刚从横山移来的10几户,人口30余,耕地不满100垧,牛羊数头,温饱不易。几年来,由于边区民主政治的滋润和生产建设的发展,南庄河的面貌已经完全改观了!旧居者大多已上升为中农或富农,又移来难民二十八九户,人口120余,耕地已达500垧,耕地耕驴40头。南区合作社又在这里设立了一个纺织社。因此39户人家中,会纺纱的已达31户。“男耕女织”的南庄河,人民生活是在一天天的向上发展着。
  纺织社主任高能文同志重复着刘建章同志的话:“以前许多人都说,在延安等地推广妇女纺纱是没有条件的,是不需要的,现在经过南区合作社的努力,已经打破这种不合事实的意见了!”的确,一年多的时间,南区已发展纺纱妇女800人,纺棉纺毛已达8000斤,就是南庄河一个村子里,一年来已纺纱775斤,可赚土纱380斤,以目前价格计算,值边币6万余元,南庄河人口计有152个,据估计每人每年平均用土布一小匹,以现在布价来折合,需款6万余元。现在全村一年纺织收入已达6万余元,纺织供穿衣已经是没有问题了!
  “种地有饭吃,纺线有衣穿,尔个虽说啥都贵,只要一家没闲人,光景就会一天天地过得好。”石匠李国泰这样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切身经验。他说他从横山移来已经3年多,两年前因为是移来的难民,公家优待他,拨给土地种,动员工作不负担,他说:“一家3口人,完全靠我掏着种地过光景,除过吃粮外,还要买布、盐、线和顶门户(应酬),以前又没底子(祖无遗产),光景实在过得说不成,年时合作社要大家纺花,我的婆姨首先应承了!今年已经纺了80多斤线,赚边币5000多,”他说到这里,皱纹很深的脸庞,泛起了淡淡的笑容,很兴奋的继续说:“顾住一家3口人的穿,春前还买了犁铧和老镢,以前啥都出在糜子里,尔个进项多了,今年出了3斗粮,秋里庄稼并不好,我的光景还比年时强。”是的,“只要一家没闲人,生活就会一天天地过得好。”李国泰的话是千真万确的。
  这个庄子的张青福,是个富裕的中农,他家纺纱65斤,赚得4000多元,解决了一家6口人的衣服。白永贵是去年从米脂移来的难民,只夫妻两口,婆姨纺纱30斤,赚了2000元,除买些零碎外(洋火、食盐、针线等),还补充了春前一家的吃粮。象这种例子多得很。据许多人谈,纺纱在农家经济中的调剂作用,不仅表现在这一村,南区各村里,都有这样的事实。南区合作社张副主任告诉我:“邻村周国士的老婆,今年纺纱40多斤,赚纱20斤,在合作社换了4丈宽洋布,买了1石多细粮,不但补充了吃和穿,还使男人多生产,没有到处借粮来误工。”我走遍南区几个大小村庄,知道妇女纺纱,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运动,70多岁的老太婆,不满10岁的女娃娃,都被卷进这个运动的浪潮里。
  南区妇纺是推广了,群众由此获得了很多的利益,因此它的发展经过,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据南区合作社的负责同志谈,南区倡议推广妇女纺纱是1940年秋,南区合作社举行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的时候——那正是布匹涨价,而且来源不易。刘主任就提出要在几年内,达到全南区人民布匹生产的自给。要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必须首先发展妇女纺纱。这一提议为代表大会所通过。南区合作社就在1941年夏,开始进行这一工作。首先是在南庄河设立了一个新合纺织社,一台机子两个人,并开始向农村中推广妇纺。原来这个地方谁也不会纺,加以有些老百姓的保守,一时不易为她们了解和接受。9月间,才有一个李国泰的老婆愿意纺,她是横山移来的难民,原来就会纺。合作社给她借1辆车子2斤花,规定2斤熟花换1斤纱,不问纺得好或坏,合作社都收着。第1个月纺了5斤纱赚了两斤多,刘主任又奖励了她8块钱,又给她说了会纺纱对自己对边区都有好处的许多道理。由于纺纱的获益以及政治上的宣传和奖励,她纺纱就更加积极起来。第二个月纺得更多了,刘主任来看她又奖励了20元。第三个月她的女儿也纺了,合作社又奖励了她20元,3个月她赚了7斤纱,在合作社换了两丈“芝麻呢”(合作社织的一种土布)和几丈白布,给她丈夫李国泰缝了一身新棉衣。李国泰是一个手艺人,平素就爱“拉话”,穿了一身新衣服,更是逢人夸奖着,夸奖他老婆纺纱的功劳,因此引起许多农民的羡慕。这件事情在二乡里曾传为一时的佳活,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这样,李国泰一家3口人,就成为推广妇女纺纱的积极宣传者和组织者。接着,南庄河39户人家中,31户纺开了,大部分是李国泰老婆教会的。由这一村庄纺开后,打破了会纺纱就要动员到工厂,纺纱没有利,纺纱学不会的等等谣传和疑虑。纺纱很有利,纺纱学得会的事实,向着人们作着有力的宣传。这种情形影响到邻村稍园梁,开始南区合作社张副主任母亲应承纺,很快地就影响到全树,纺纱妇女除得2斤熟花换1斤纱的利益外,合作社并规定如果是难民,还可预先借粮算工资。1斤土纱还可换到4尺“半洋布”。没有车子合作社负责发,1年后在纺纱工资内扣还。这些办法更加便利促使人们愿意纺。去年2月建设厅又曾同南区合作社开了一个群众大会,奖励了20多个妇女,于是影响更加扩大了。南区合作社以后就利用这些经验,规定各乡集体分社都有普遍推广妇纺的任务。现在妇纺在南区,已经全面普及和展开,而且,又在进行着提高质量的工作,首先是改变了工资上的平均主义(2斤换1斤),纺纱分3等,如果每两长度150尺,1斤熟花只换7两纱,1两长度120尺,1斤熟花要换半斤纱,1两长度90尺,1斤熟花就要换10两纱。并规定特约纺户纺细线,除工资外并给毛巾布匹作奖励。纺纱质量就这样在慢慢地提高着。
  从这里,我们可以学得这样的经验:推广妇女纺纱,第一应由点到面,即先找个别的妇女,培养启发成为积极分子,以影响一村,发展一村推广邻村,推动邻村普及全面;第二必须自愿与有利,同时配合以政治宣传和奖励,用经济刺激应多于政治动员,但二者又必须恰当配合;第三先由普及再到提高质量,提高质量的中心环节,应是打破工资上的平均主义(如一律2斤换1斤);第四推广妇纺的核心,合作社是最适当的组织。
  南区妇纺就是这样推广起来的,它在人民经济生活中起着改善和调剂的作用。今年生产第一,有推广妇纺任务的地区,我认为应充分利用南区的经验。
  1943年1月5日
  (原载1943年1月28日《解放日报》)
  

南区合作社史料选/延安地区供销合作社,延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