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神内涵 > 理论联系实际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重温“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对基层群众工作的启示

王晓荣


  陕西师范大学 王晓荣
  1942年,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期间对延安县委县政府予以团体奖励,县长刘秉温、县委书记王丕年成为毛泽东题词表彰“善于领导群众工作”的基层领导干部。毛泽东在大会报告中说“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称赞其在群众工作中“积极负责”、“和群众打成一片”及“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等,并提出要把这种精神和模范经验很快推广到陕甘宁边区的一切县区乡里去。“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是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干部中的集中体现,它生动诠释了共产党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品质。
  一、积极负责的为民精神
  延安时期,以延安县为代表的基层党组织及政府工作人员,在对待人民群众的一切具体工作中,不怕困难,没有丝毫消极表现,始终将关系群众利益的事务置于优先位置。
  尽管延安时期陕北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且处于战争环境,但延安县的干部们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关乎群众生活的经济工作尤其是农业生产的重视。为渡过经济困难,保障群众“丰衣足食”,县长刘秉温亲自带领群众上山开荒种地,并给自己规定明确的生产任务,坚持半天劳动半天办公。县里其他各级干部也以极其负责的精神为每一农户制订生产计划,并经常指导检查完成情况。在全县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粮食产量从1938年的8.6万余石增加到1941年的13万石,成功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与此同时,为改善民生环境,延安县发起了改造“二流子”运动,各级干部不仅不歧视、不放弃“二流子”,还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分给他们土地,专门为他们制订生产计划和节约公约,然后编入变工队、扎工队或纺织厂,有效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为巩固改造成果,还在群众监督下,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差的给予批评,不愿劳动的集中起来强迫劳动。这样,除特殊情况外,全县的“二流子”都参加了生产劳动,不仅生活得到迅速改善,而且也深切体会到政府是为他们好。
  当时,由于战争、天灾及苛捐杂税等原因,无法生活逃到延安的难民数量很大,安置难民就成为延安县地方工作的重大问题。为此,县长刘秉温以“新社会是要人民能真正安居乐业的”理念,要求干部们关心、解决灾民、难民的困难,他还亲自到难民所在村庄询问安置情况、开荒情况和种粮情况,对缺粮的就打借条先供给他们以确保生活。同时,延安县、区政府以极大努力替他们解决住的窑洞,吃的粮食,生产用的农具、籽种、肥料等问题。据统计,仅1940年冬到1941年秋,延安县就安置难民1.1万多人,占当时全县总人数的20%以上;1940到1942三年中,县政府调剂粮食达1623.38石,仅1942年县、区、乡政府干部就节省粮食10石,专门拨给难民。此外,还通过发动农民调剂开荒耕种的籽种,举办难民农具贷款解决农具问题,提高了难民的开荒热忱和效率。这样,外逃求生而来的难民不仅能很快安定下来,还因为参加生产而迅速融入到新的社会生活中。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到1944年,全县农户除上交公粮外,大部分都有了余粮,不仅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生活,也稳定和改善了社会环境。
  延安县同志在基层工作中始终心怀群众,不仅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诠释,也恰是当前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的现实增加了基层工作难度,致使许多干部抱怨基层工作不好做、基层群众不易沟通。这虽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有些干部自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他们虽然身处基层,但心浮气躁,不愿意接近群众,更不愿意耐心细致地去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问题。事实上,基层干部距离群众最近,最需要直接、密切地联系群众。他们的一言一行不仅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认同度。所以,身处基层的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不应一味抱怨群众,而应深刻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沉下身子去了解了群众的想法和需要、是否真正下力气解决了群众的困难。基层干部在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中,一方面,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生活无小事”的理念,认识到基层工作对于群众来说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将最基层的群众工作做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另一方面,要在行动上认真践行党的宗旨,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在群众有困难、有需求时及时去关心、帮助他们,以实际行动打通党群干群关系的“最后一米”距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二、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
  延安时期,以延安县为代表的基层党组织及政府工作人员,以对工作、对人民极其负责的精神,使自己的工作“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的”。
  延安县同志对工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他们对自己“所领导的延安全县人民群众的情绪、要求及各种具体情况是充分了解的,他们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有很好的调查研究”①。他们的工作不仅在机关中,而且许多工作都是跑出机关去做。不仅最基层的乡镇干部常“和群众打成一片”,就是县委书记王丕年也总是通过深入调研来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1940年被任命为延安县县委书记后,他向党中央、西北局的报告和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有关调查研究的文章就达34篇之多,为了解县情,王丕年上任伊始就背着行李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在川口区刘庄村,他注意到群众对基层干部有不满情绪,干群关系不和谐,于是就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挨家挨户走访,终于了解到当时公粮任务太重,农民打下的粮食一半要交救国公粮,所剩难以维持生活,以及有些基层干部遇到群众有意见时,不是耐心宣传解释,而是用强迫命令方法,引起群众不满的问题。基于此,王丕年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实事求是向上级汇报了群众目前的实际困难和群众中存在的意见要求,以使上级能够根据调查情况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又召开了全县干部会议,研究解决困难的办法和改进干部作风问题。会后,他带领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分头到各区乡了解情况,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粮食征购政策,化解了群众不满情绪,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此外,延安县同志对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积极执行,但他们并不盲目和教条,而是善于根据上级指示,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来制定工作思路和措施,以使工作能够务求实效。例如,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后,王丕年不是简单地把高干会的生产计划决定宣读一遍,而是结合高干会精神,首先到川口区第六乡进行调查研究,并与该乡支部书记、乡长、副乡长及多名活动分子进行座谈,在此基础上与乡干部一起制订了该乡下一年的生产计划,还明确规定扩大生产的数字和完成任务的具体办法。由于这些计划的制订,不以主观想象为基础,而以调研实际为依据,不仅使各地干部更易理解和运用上级的方针政策,也使群众更乐于完成生产计划,从而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生产当中。
  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是否注重调查研究,实际上反映出基层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以及是否在群众工作中掌握了科学领导方法的问题。当前,一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长期脱离实际,总是习惯于坐在机关大楼里听汇报、做指示,却不愿意走进农村、社区、工厂和田间地头去调查研究,去了解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这样做出的决策当然不可能符合中央指示精神,也不可能切合本地实际,因此,就不会在群众中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这也是领导干部抱怨基层工作难做的重要原因所在。基层党员干部要通过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高工作实效,一方面,需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意,走出机关、走进社会,深入群众之中调研、切磋,并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向,杜绝专事号召摊派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另一方面,要真正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善于在调查研究中执行上级指示精神,把上级政策部署与本地现时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党员干部不能真正把自己沉在基层埋头苦干,就不可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也就无法凝聚起广大人民的巨大力量,更不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重大成绩。
  三、纯朴奉公的清廉作风
  延安时期,以延安县为代表的基层党组织及政府工作人员,之所以能够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不仅因为他们积极负责和务求实效,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始终保持了纯朴奉公的清廉品质。
  包括延安县同志在内的陕甘宁边区基层干部,作为从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先进分子,时刻都保持着农民群众的纯朴品质。仅以边区乡政府为例,“每月办公费只有一元”,但“财政簿上却从无‘赤字’”,而且“整个乡政府,只有乡长一人脱离生产,并无薪金,每月仅得津贴一元五角,每天公粮一斤四两,菜钱四分”,“乡长而外,其他委员、行政村主任、村长,都是吃自己的,用自己的,穿自己的,没有公粮,也没有津贴”②。不仅乡里同志,县里同志在生活上也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有记者采访延安县时发现,县政府在一个过去是老百姓家的大院里,几间平顶石窑,既看不见堂皇的衙门,也看不见威风凛凛的大堂,更看不到什么县长的公案,也没有门禁森严的卫兵;县长刘秉温一张朴实的面孔,一身黑色制服,腰上系有一根皮带,见了群众他从不摆架子,总是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并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要求以及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成为当时对边区党员干部“朴素浑如田舍翁”“只见公仆不见官”评价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以延安县为代表的边区基层干部始终保持着清廉作风。就乡而言,一切事务,乡政府工作人员都负责处理,“从这个村子跑到那个村子,往返几十里的路程,从朝忙到晚”,贪污的事情,却是最严格地切实禁止了的③。延安县作为“发展经济的模范县”,其领导干部不仅同样保持着一般领导干部的廉洁作风,而且还是清正廉洁的榜样。刘秉温作为县长,甘当公仆,坚持不搞个人特殊,自己有困难从不向党和政府伸手。边区经济困难时期,他的孩子冬天穿不上棉衣,延属分区供给部门送来棉花和布,但他硬是让警卫员又送回去,他常对家里人说:“我们再有困难也不能给组织增添负担。”延安县委更是对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高度关注,在全县各乡订出1943年的生产计划时,县委还专门制定了党员起模范作用的标准,即“甲.提倡早起,鸡鸣起身;乙.党员保证自己生产计划完成,生产不如群众的要受批评;丙.全体党员参加变工扎工,每个小组扎一个工;丁.党员吸洋烟赌博的如教育不改,要受政府和党严重处分;戊.党员都要动员自己老婆参加生产;己.中农以上的党员都要帮助移民难民调剂粮食、解决窑房,找职业等”④。这不仅体现了基层干部和党员对群众生活的关注,也体现出他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正是他们这种纯朴奉公、清正廉洁的作风,使广大群众与党的联系纽带日益紧密,使党与人民的团结坚不可摧。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延安时期以延安县为代表的基层党员干部,之所以能在人民群众中拥有极大威信,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他们在群众工作中真正做到了清廉奉公。清廉从政是对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当前,尽管我们的基层干部在作风方面基本状况良好,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经不住金钱、权力及美色等的考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放纵自己的欲望,滥用权力或以公权谋取私利,不仅损害了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也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中葬送了自己和家庭的幸福。所以,行走在一线和群众中间的基层领导干部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一方面,要像延安县同志那样保持纯朴奉公的工作作风,在群众面前放下架子,“多一点平民之态、多一些平和之气”。当着老百姓不把领导干部当“官”而是当自己人的时候,干群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平时抱怨不好做的工作也就会迎刃而解。另一方面,要像延安县同志那样清正廉洁地工作,要以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自觉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只有在为政用权过程中时刻保持律己之心,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受住考验,坚守住道德防线,保持住党性修养。
  延安县同志所做的基本上都是些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小事,但正是在这些琐碎小事中才凸显出基层干部的大精神,因为它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也就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问题。延安县的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党的基层工作的榜样,也展现了做好基层工作的巨大价值,对当前扎实有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具有直接的榜样作用和可贵的借鉴价值。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58.
  ②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资料选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187—188.
  ③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资料选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188.
  ④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联系群众的楷模——毛泽东题词表彰的22位生产英雄.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90.
  

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研究/王长寿,樊为之,王天丹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