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张学良探微

  


闲言碎语充贺词/邓友梅

张之宇


    得知《张学良探微:晚年记事》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在国内出版很高兴,顾不得笔钝文拙,想说点感想权为贺词。

    几年前我在香港,偶然读到此书现收录的部分文章(原载于之宇所著的繁字体版《口述历史之外——张学良是怎样一个人》一书),大为惊喜。

    先说“喜”。张学良将军是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崇敬和怀念的伟人。以前我读过一些回忆、介绍文章,知道了一点史实,但对少帅其人则停留在图像、平面、符号式的认识。读了之宇、之丙两位的文章,眼睛一亮,仿佛见到了有血有肉、真性真情、形象生动的张、赵两前辈的真实面貌。

    我也为两位世家名嫒,重信义担责任、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之丙先生在哥大教授韦慕庭指导下为张学良将军录口述史,尽职尽责;之宇先生“甘为长者折技”,为填写历史上空白,保留原始资料,只服劳役不取报酬却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下,为张将军珍藏的书画、图书、信件等珍贵宝物做整理、编目等工作。两人自朴园开始辛苦劳作六年,却守口如瓶。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台北意外碰到之丙,我们边吃边聊了一个早上。晚上我办事回来,只见桌上摆了一包水果,附有一张纸条:“我因事离开台北,来不及再见面了,给你留下几个台湾水果莲雾以作告别,估计你没吃过。”看到此书我一掐算,那正是她们在朴园劳作的时期,却一点口风也没透露。

    这“喜”,可说喜出望外。

    若说“惊”,也惊讶不已。口述历史和文物收藏两件重大工程,在张将军夫妇的信任、依靠和之宇姐妹出于敬爱的无私奉献下,刚取得重要成果,海外学界却冒出了是非烟雾。我看过某些人的文章,不知他们笔录口述史的过程,更不知有什么错录和遗漏。但对有关人与事的某些非议难免怀疑。因我与之丙、之宇既是老乡又是文友,素有交往,对她们的品德学风自信有所了解。直到看了这本《张学良探微:晚年记事》中的有关文章后,才弄清真相,也真感到惊讶。

    我在文化圈子混了几十年,也做了些年外事工作,深知我中华民族“文人相轻”的不幸传统至今尚存。因此定下一条自律:“有人写文章骂自己绝对保持沉默,以‘不辩’应‘万变’。对他人之间的是是非非,既不传播也绝不插嘴。人间自有公道,让时间去考验。”所以看了书后我没说一句话,但对之宇之丙的处境却理解而又同情。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令我长吁了一口气,感到欣慰。读者不仅能从书上读到珍贵文字,而且还可看到文字背后更多的资料。何是何非,读者大自会思考判断。

    之宇宣称她信守一个观点:“不能言而不言是本分;不能言而言是无知,能言而不言是自爱”,因此在做人上坚持“谨于事,慎于言,忠于友,毅于克已”的性格修炼。她从小在文玩字画中度过,在台湾、美国图书的珍藏、编目工作方面有专业的训练和经验。张太太提议由之宇帮助整理文物收藏,同时正式聘请为私人助理,负责文字性事务。由敬而爱,而依偎,而伴随,而保护,而照顾,由专一的爱而纯真的奉献,无微不至的服侍,爱得深厚而诚挚。拉紧了关系,拉近了距离,增加了服务,也加重了责任。思莫于严密,行莫于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把此书看做是其言行一致的表现。

                                                             邓友梅

                                                            2004年4月

张学良探微/张之宇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