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杨虎城将军

  


杨虎城将军-入党未果 皖北暴动失败

米暂沉

 
    一九二七年冬,中共河南省委先后派人到太和等地,向特委等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的文件和指示。根据党中央的这一指示精神,特委决定在皖北适时举行暴动。鉴于杨虎城与共产党真心合作的政治态度,魏野畴、南汉宸等特委负责人就此问题与杨虎城多次谈心和磋商,但双方没有能够取得一致的意见。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存有认识上的分歧,杨虎城的意见是:

    一、第十军是陕西,更正确地说是关中东部的地方性集团,是以杨虎城为首的许多以弟兄合伙为组织形式的帮派组合,具有很浓厚的封建意识。从表面看,经过多年的革命活动,部队中已有不少进步和革命的青年军官,但还未能根本改变这支部队根深蒂固的、以乡土和宗派为特征的封建联系。部队从师、团以至营、连级的指挥权,大多还掌握在保守分子手里。这些人对暴动的态度不仅不会支持,甚至连勉强跟着走也成问题。杨认为必须待干部学校再办几期,彻底更换基层干部,使部队逐步掌握在进步分子手中,发动起义,才有成功的把握。

    二、对皖北地主武装的估计问题。皖北是北洋军阀头子姜桂题、倪嗣冲、陆建章等人的家乡,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且未受到大革命浪潮的冲击,各种反动地主武装比较强大。第十军到太和后曾与所谓“红学”、“扇子会”发生过几次冲突,损失不小,这些反动势力将是起义的劲敌。杨认为对此不能不有足够的估计,同时认为特委对发动农民的程度的估计过于乐观。    

    三、对周围的几支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了解不够。当时驻在皖北的除杨虎城的第十军外,还有高桂滋的第四十九军,肖之楚的第四十四师和王金韬的一个师,豫南地方还有任应岐部一个军。此时,四十九军已开始清党,其他几支部队政治动向不明,仓促行事极易遭到围攻。

    四、最关键的是杨虎城申请加入共产党的问题。杨虎城从与魏野畴结识后,长期与共产党人接触与合作,他对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主张和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甚为钦佩。特别是在豫东、皖北期间,他和魏野畴、南汉宸等人的密切交谈以致全面合作,使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国民党全面走向反动之后,他已对国民党失去信心,认为中国革命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继续进行。这时,杨、魏二人成为肝胆相照的挚友。杨虎城在大政方针上均尊重魏的意见,并向魏保证他决不清党,成为当时的“杨魏同盟”。他不仅在白色恐怖的气氛中表示了与共产党坚决合作到底的信念,到达皖北后,还进一步提出了加入共产党的请求。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希望能做第二个贺龙”。据南汉宸同志回忆,杨虎城还曾几度向他提出将第十军逐渐改编为工农红军,用共产党员彻底改造刷新部队。特委的几位负责人对他的这一思想上的飞跃感到十分兴奋,当即向上级党组织做了汇报,魏野畴表示愿做杨虎城的入党介绍人,并写信给在上海的党中央说:“杨虎城是一位革命将军,他有坚强的革命决心,他表示愿与我党合作到底,他是绝对被掌握在我党的手中。”南汉宸则表示他可以负责向河南省委报告。但是,“八七”会议之后,党内在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同时,“左”的指导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盲动主义和关门主义。这种绝对化的思想方法,把一大批同情革命和同情共产党的中间力量关在革命的大门之外,并在一些条件尚不成熟的地区仓促暴动,造成革命力量的损失。杨虎城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提出的加入共产党的请求,也就未能得到党的上级组织的批准。中共河南省委指示特委,目前不能同意接受杨虎城入党的要求,但仍然要动员他率部暴动。特委根据这一指示与杨多次磋商,使杨虎城感到无法接受,于是陷入僵局。

    当时,特委关于在皖北地区发动起义、建立苏雏埃政权的计划已经上级批准,势在必行。杨虎城既不愿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参与起义,同时认为起义的时机尚不成熟,故与特委意见发生分歧。但是,如杨虎城不参加起义而仍继续留在部队中,又必将对起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使合作局面陷于破裂。特委当然不愿意出现这样的局面,杨虎城也极不愿处在这种以自己为中心的矛盾的漩涡中,为摆脱此种尴尬,他向特委表示自己可以离开,用他的话来讲,即:“可以丢开部队,而不愿使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关系归于破裂。”恰在此时,一个偶然的因素促成了杨虎城的出走。

    杨部到皖北后,与冯玉祥的关系已成藕断丝连的状态。冯部原来较有声望的一些共产党员进入第十军,这很快就引起冯的注意。但他正忙于应付陇海线直鲁联军的进攻,又积极从京汉线北进夺取直隶,而无暇顾及远在势力范围之外的第十军。另外,在特委领导下的兵运、农运工作进展很快,声势很大,驻皖北的几支国民党军队中的反动军官和地方的豪绅地主已感到威胁,开始积极活动,准备反扑,并有上书南京政府要求镇压者。于是,南京政府遂以劳军为名,派反共大同盟的韩振声携款两万元来到皖北。韩来的目的有二:一是乘机离间杨、冯的关系,拉杨附蒋;二是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督促杨虎城等进行清党。

    当韩振声到达皖北时,杨虎城适在亳州。特委希望杨把韩接到亳州“盛情接待”后把他送走,不让他到太和县的第十军军部去。但是韩在亳州赖着不走,四处侦察。韩是山西人,与南汉宸是同乡,并曾与南一起随冯玉祥去过苏联,因此深知南汉宸的底细。当他确切得知南此时就在杨部后,坚决要求杨虎城将南汉宸等共产党员逮捕,押往南京,好向蒋介石邀功。他向杨虎城保证,如能这样做,则第十军的编制经费等都可以解决。杨虎城回答说:“你我都和汉宸是朋友,而你和他的朋友关系比我还早,尽管政治见解不同,但首先应顾到朋友间的道义,我不能这样办。”拒绝了韩,并通知特委让南汉宸暂时隐避。与此同时,韩振声还极力劝杨虎城靠拢南京政府,建议杨虎城到南京去面见蒋介石。杨虎城与特委几位负责人相商,决定自己借机随韩去南京,引开韩振声,以免影响起义的准备工作。杨虎城认为暂时离去,也可摆脱自己的困难处境。

    临行前,杨虎城指定笔者随行。特委负责人魏野畴等指示笔者:“跟着杨先生去,他走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跟到底。我们(共产党)对他不要失望,要继续争取他和我们合作。”一九二八年二月初,杨虎城一行离开太和启程。晨曦初起,特委的几位负责人魏野畴、南汉宸、蒋听松等都来到杨虎城的住所送行。彼此相对黯然,互道珍重而别。

    杨虎城走后不久,第十军的党组织中出现叛徒,交出第十军内的共产党员名单,这些共产党员已不能在第十军立足。此时,第十军由参谋长孙蔚如负责,孙根据名单把在太和县的共产党员全部集中一处,分别发给路费,押送至皖豫交界处释放,没有伤害一个人。这是根据杨虎城临走前的嘱托处理的。杨虎城曾对孙说:“这些朋友是我们请来的,纵一时不能合作,也要对得起朋友,要讲道义,要留有他日见面的余地。”孙蔚如把南汉宸、曹力如也送出太和县境。魏野畴因不在太和县城,不在护送之内。

    皖北形势的这种变化,迫使暴动提前举行。一九二八年四月初,以刘集(位于太和、阜阳之间)为中心的暴动在中共皖北特委领导下爆发了。参加暴动的除当地的贫苦农民外,有杨虎城的第十军部队的一部分,高桂滋的四十九军教导团的一部分,共约七个连左右。在刘集建立了安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由于四十九军的进攻,肖之楚部、任应岐部的堵截及当地各种反动武装的围攻,暴动很快就失败了。魏野畴带领二十余人突围西去,在一个叫老集的地方,被国民党收编的土匪部队逮捕,当天便英勇牺牲。同年,党中央在上海出版的《布尔什维克》杂志上,以《吊我们的死者》为题,悼念了魏野畴同志。

    杨虎城一行到南京后,并没有和南京的国民党当局进行任何接触,而徜徉于南京、上海、普陀、宁波、杭州等地,游山玩水。大约在四月中旬,杨虎城在上海接到太和来电,电文称刘集发生暴动,在高桂滋部追击、地方民团围攻下很快失败,魏野畴遇难,南汉宸等人被送走。杨虎城得知这一消息后,沉默多时,最后流下了热泪。

杨虎城将军/米暂沉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