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在台湾--郭冠英

  


西安事变再回首

郭冠英


  有关张学良的历史,已经没有秘密可言,从张的秘书到卫士,可以沾上边的人都写了回忆,张学良可说是被记载得最详尽的近代史人物,唯一尚缺的是张本人的想法,但这在他致蒋介石的长信中也说的很清楚,现在人们常问的几个问题其实早有答案:
  一、政治承诺之谜?
  在各种访问中,张学良绝口不提此段,外传蒋有签字,由张故夫人于凤至携至海外才保住了张命,其实完全没这回事,当时情况也不可能。根据张几位秘书的回忆,12月20几日情势很紧张,张的左右及东北少壮派皆不肯放蒋,一定要蒋签字并扣他到履行各项保证为止。有些激进分子还威胁说,此事是大家提着头干的,不能说放就放,张答应也不行。张大急,劝斥部下说,我们仍要拥护蒋做领袖,团结抗日,就要恢复蒋的威信,相信领袖的人格保证,何况强迫他签了字,他一样可以反悔,又有何用?乃力阻了属下的“胡闹”。
  杨虎城也反对,认为张与蒋熟,可是他却怕蒋报复,张为此与杨几至决裂,张说当初我们不是讲好了不打内战,这样岂不是惹起更大内战?你怕死,我负责好了,两人争吵没有结论。
  至于有没有口头承诺?那还要问吗?
  此外,张也从未看过蒋的日记。
  二、何以亲送蒋回南京?  
  12月25日张怕夜长梦多,中午决定送蒋,他本来还想叫蒋化装出城,蒋夫人说蒋绝不会答应。下午三点张找到杨虎城,告知送蒋决定,杨为张精诚所感,只得同意。到了机场,张突然要同去南京,事前张曾与一两位亲信说他要亲送,左右当然反对,张说这件事伤了蒋的面子,当然要亲送赔罪,以恢复领袖威信。他又说:“我们要大仁大义到底,自己请神自己送,不要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件事只要于国家有利,牺牲我个人或牺牲东北团体都在所不计。”
  蒋在机场看到张如此,也受了感动,劝张不要一起去,去了给他为难,张却坚持。飞机起飞后,张的参谋们听到飞机声才知道蒋走了,副司令也一起去了,很多人忍不住怨张天真,有人说,好吧,这下可好好打场麻将了。
  周恩来是在与黎天才谈话时,夏宝珠副官进来报告说蒋送走了,周也大惊。赶到机场,飞机已走了,周望天兴叹说:“汉卿就是中了旧戏的毒,他不但要摆队送天霸,还要负荆请罪啊!”    
  张虽有“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赴死决心,但他也估计蒋应不会杀他,他可重回东北军,哪知一去就是五十四年。
  三、蒋发表临别训话?
  当时情况紧急,那有时间做冗长的训话?场面话几句是有的,蒋大意是说这件事你们是鲁莽的,好在你们也是出于爰国热诚,了解我并无不抗日之心,今后好好带兵就是。就这么短短几句,到了陈布雷手里,就关门几天写出了感人肺腑的作文:“对张杨的训话”,成为小学生体仰领袖正气的必读,事实上这篇作文引起东北军心理极大的反弹,加深对中央的不信任,以至后来造成内部相残的二二事变。
  四、事变中共党角色
  蒋介石一直以为西安事变是共党鼓动,到写“苏俄在中国”时,要张写下事变经过,才知此事共党事前并未与闻,完全是张主动,杨虎城不过是陪衬而已。
  共党初闻事变,狂喜,皆欲杀蒋后快,后援苏联电报,指斥此为日本阴谋,大浇冷水,加上主动权也不在自己手里,毛朱等人才冷静下来。因之在12月17日周恩来才到西安,中共立场已支持放蒋,有争议的只是条件而已。此段张魁堂先生指正说:“周因飞机在保安不能降落,于15日启程赴肤施乘机去西安。杀蒋问题未做决定,亦未因此事,周行程推迟。”
  蒋本不愿见周,后来改变态度,但细节谈判是由宋氏兄妹与张、周进行。
  一般来说,大陆方面对事件的历史说法是较正确的,电影“西安事变”也大体正确,只是中共一直不肯承认有受斯大林影响一节,并做了许多考证工作,不过最近中共已忪了口,一本军方出版的“西安事变”书中,已把两种说法并陈。
  有传说张学良看了“西安事变”电影,未终席即流泪而去。此说不确,张学良眼看不清耳又重听,如何看电影?何况那时也没人敢把这种电影给他看。
  五、事变导火线究竟为何?
  蒋与张,两个人争的就一点,一个要攘外先安内,一个要安内先攘外。但张一直下不了决心,到了一二九那天,学生向华清池请愿,蒋下令格杀勿论,张赶去流泪劝回了学生,晚上见蒋,却被骂为两面人,怎可代表领袖又代表学生。蒋甚至说,对付这些学生,除了用机关枪打以外,是没有别的办法的,张极为悲愤,乃决定兵谏。
  12日早上五点找不到蒋时,张心急如焚,对杨及左右说:“如果找到委员长,我能说服他抗日,我一定拥护他,并自己请罪,以增加他的威信,维持军纪;若找不到他,我便将头割下来,请虎城拿到南京请罪,了此公案,绝不能因停止内战反而引起内战。”语极悲壮。
  六、蒋为何不放张?
  除了怕张回去搞三位一体,中央难以控制之外,蒋个人的怨愤、逃山时的屈辱和背伤,都使蒋恨不能平,他曾在召见东北军将领王铁汉共进早点时说:“张学良多可恶,事变前他还找人给我照相。”蒋指张在事变前找行动的刘桂五来见蒋认人的事。蒋气得把手上点心都放下了,他认为张拒不悔过,因此在大局逆转时,别人说要放他就是不放,想不开也。
  审张扣张后,解决事变的宋子文和外国顾问端纳都很不满,前者不问政事一段时间,后者写下了一本回忆,后因不愿“伤害中国朋友的颜面”,一直没发表,战后不知所终。蒋夫人后来也说:“我们对不起汉卿!”
  七、不抵抗政策出自谁?
  张学良一再强调不抵抗政策是出自他,非蒋,是他应负这个责任,这也是推翻过去历史的说法,但历史学者对此仍存疑,认为张可能是记忆有误。
  有关三人共溺、一人下船的说法,是蒋、张、宋子文三人在热河失守后在保定火车上商定的,这段历史则广为人知。
  八、忏悔录是真是伪?
  蒋在1955年要写“苏俄在中国”时,因对事变真相不了解,请张写出来,张乃复一长信,说此事本至死不谈的,今您鞠诚下问,我就鞠诚以告,乃详述经过。蒋交给经国先生,他批交军中当政治教材,因而对外发表在“希望”杂志上。外传张为此生气并不确实,张只是再函告蒋,谓此信若题为张学良的忏悔,则他没话说,但写成忏悔录,署名张学良,则怕蒋误会是他主动发表的,蒋接信后责怪下来,乃有“希望”只发一期就没希望的事。
  外传此文有二十万字并不确,删去的头尾外,并不多。蒋看了信,叹服其文笔,要张多写点北洋旧事,张对人间事已看开,虚应了事。    
  九、张与周恩来的关系?
  忏悔录发表后,到了西安事变二十五周年,使得中共十分难堪,周恩来每到双十二都要召集张、杨旧属纪念,张的四弟张学思向周恩来敬酒时忍不住痛哭失声,周恩来也流下了眼泪。他说:“我的眼泪是代表党的,不是代表个人的,杨先生一家牺牲了四口,张先生仍然幽禁不得自由,想起来怎么不令人落泪呢?”周并说,张杨是千古功臣。
  张与周在延安天主堂相见,双方就非常折服,周如诸葛亮陇中论势一样分析中国之路,一下就打中了张的心坎。到张在事变后,“彷徨束手,问策无人;周至此时,俨然西安之谋主矣”。
  周也感念张在西安之义气,对张杨之遭遇抱有歉疚之心,因此对张杨旧部一直多所照顾,而且周在事变中居首功。在文革中却弄出了个“东北叛党集团”,把高崇民、张学思、阎宝航等张旧部迫害致死,周也含恨以殁。阎宝航的儿子阎明复在文革中同遭迫害入狱。
  张从不讳言他对周的欣赏,在公开访问中如此,私下谈话也是如此。
  十、张学良一生功过?
  史学家唐德刚如此评说:“总之,抗战八年,实是我国家民族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这句古训,在抗战初期,真是表现得刻骨铭心,为后世子孙,永留典范。笔者和一些老辈读者们,都是有亲身体验的过来人。我们那时亲眼见到蒋公和国民党的声望,全民仰止,真如日中天。这点史实,任何公正的历史家,都不会否认。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没有全国的大统一,没有惨烈的武装抗战,则人事全非,一个独裁专政的领袖,和一个忍辱含羞的政党,在历史舞台上将以何种脸谱出现,我们写历史的人就很难妄测了。
  蒋公和国民党,当时有此声望,有此契机,好好搞下去,正是天降大任,民赐良缘,来复兴民族,重建国家。谁又想到八年苦战之后竟落了个派系倾轧、五子登科、关门自杀的局面,这又是谁之过欤?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西安事变提早全民抗战是真;使反对派的中共因此壮大也不假;但是说它毁灭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那就过甚其辞了。”
  

张学良在台湾/郭冠英著.-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