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遗稿:幽禁期间自述、日记和信函

  


张学良和宋美龄在台湾期间的通信

窦应泰


  宋美龄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政治舞台上较为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重感情、讲信义的女性。现从珍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的信件中,发现了张学良在台湾幽禁期间与宋美龄往还互通的几封英文信件,从中不难看出这位国民党“第一夫人”与失去自由的张学良的关系。张学良虽因发动“西安事变”失去了自由,可是宋美龄并没有因为他兵谏蒋介石就忘却了多年友情。张学良在大陆幽禁时是这样,他被羁押到台湾之后,宋美龄仍然待张如同至友,此种精神难能可贵。她和张学良的几封通信,足以验证彼此友情的真诚。
  1946年宋美龄赴美国访问,万忙之中,她仍然不忘旧情,曾经主动前往美国加州探望在此定居的张学良夫人于凤至。1947年宋美龄从美国回到台湾,还把于凤至给张学良带来的一些药品食品,派人送到张氏当时居住的新竹井上温泉。
  宋美龄在当年9月19日写绐张学良的信中,除介绍她在美国和于凤至先后三次见面的经过之外,又在这封信里赞扬于凤至说:“凤姐姐把加州的家布置得得体而气派,不但那所房子让我见了会想想你们从前在北平时的顺承王府格局,而且让我惊奇的是,她用炒股票赚得的收入,还在昂贵的美国高级居住区(系指洛杉矶城外比佛利山上的华人住宅区——笔者注)买了一幢带花园的房产。凤姐姐如今所烦心的,就是二公子(指张闾于的精神分裂症——笔者注)的病了。……”
  张学良收到宋美龄不远万里从美国捎来的东西和宋写给他的信,心中大为感动。他于当年l0月5日,亲笔给宋美龄写了复信,信中这样写道:
  “夫人钧鉴:9月19日的手示敬悉。附所赐果物及凤至捎来的药品统统领到,夫人对良护念周至,使良感谢无极。展读手札再三,并阅读剪报一则,闻知家乡事,心中情况难以笔述。夫人,大慨您晓得海城是良的原籍,良祖父及上代的坟墓皆在该地,真不知今日是何景况,兹借东坡两句诗,可以代表良现下的心境:‘纵有锄犁与田亩,已无面目见丘园。’夫人,请您不要这么挂念,良这里吃穿用度倒还算周备,假如良必有所需,当再上烦钧听。请释念,谨祝健康并请代叩介公钧安。
  十月五日灯下。张学良。”
  张学良在这封信中提及的剪报,是指宋美龄从香港某一报上,刻意剪下一条来自中共在辽宁省开展土地改革的新闻。宋美龄把这样的消息,寄给张学良的用意不得而知。但是这条来自祖国大陆的新闻,却让张学良阅后心情无比激动。让他不禁挂念起在辽宁锦县驿马坊的张氏家族祖墓,是否在中共的土改风暴中遭到破坏。不管怎么说,宋美龄在张学良到台湾以后没有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仍能为一个失去自由的人从美国捎来药品,又赠水果和转送香港报上的家乡信息,决非一般见异忘义的人所能做到。宋美龄所做一切,无疑证明她是一个珍重友谊、不忘旧情的人。
  张学良对宋美龄的真诚关切,当然也并非心如止水,毫不动情。从1951年12月29日张学良写给宋美龄的信中不难看出,这个陷身囹圄多年的“东北虎”,对自己犯上反而得以保全其身,不被蒋介石处死又能受到特殊待遇的原因,显也心知肚明。如果没有宋美龄和宋子文的暗中保护,也许他早已死在杨虎城之前,做了泉下之鬼。因此,张学良对宋美龄的感念之情跃然纸上。
  张学良这样写道:“十一月二十七之钧示及杂志15本,和良之家书、打字机俱已受领。承蒙优厚,感戴莫名。良以罪余之身,何德得蒙垂顾之斯乎?令人愧惭无地,前贺寿之柬,得蒙总统垂青,良闻之何胜欣幸,此中温情亦夫人所赐也!……”
  张学良信中提到的“前贺寿之柬”,系指1950年6月1日张学良50岁生日时,蒋介石特地从台北给张学良发来了一封贺信。这对当时被蒋秘密幽禁在台湾新竹井上温泉的张学良来说,无疑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蒋的祝寿贺信对于身负劫持“最高统帅”之罪的在押之囚而言,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之事。这让他不能不想起,1930年张学良在沈阳大办30岁生日的时候,蒋介石与他如同初渡政治蜜月般的关系。沈阳当时盛况,恍如昨日。当年,蒋介石和宋美龄为祝贺张学良生日,曾亲派张群等国民党军政要员从南京飞临沈阳,专程代蒋、宋两人表示祝贺。那时蒋、宋二人也发来贺电,电文是:“汉卿兄及凤至夫人赏鉴:贤伉俪华诞,中正等远道未能趋贺,谨电祝福寿连绵,德泽广被!蒋中正宋美龄同叩。”
  而今世事悠悠,转瞬20年光阴倏忽而逝!当年蒋、宋贺电不过只是当时中国上流社会诸多政要名流如云纷至贺电中的一份,并没引起张学良几多感情冲动。他认为那不过是蒋氏为拉拢东北军的小小姿态罢了,而今张学良在远离台北的新竹莽莽大山里,能收到这样的贺电难免让张大为落泪。因为贺电的珍贵,亦因为这寥寥电文背后所隐含的非凡感情!自然,张学良清楚这样的联名电报虽然一定要经过蒋的首恳,然而促成蒋点头的基因显然在于宋美龄的游说努力。否则,蒋介石决不会同意发这样的贺电,给一个让他曾经蒙羞的犯上部下!
  50年代初,住在台北士林的宋美龄,还不时得到张学良从莽莽大山里托看守特务捎来一些回赠的礼品。住在深山野岭中的张学良,对于宋美龄的诸多善意,回敬只靠从前由北平和东北带到台湾的珍藏名画,舍此他身边绝无任何作为回赠的礼品。
  宋美龄喜欢水墨丹,这是张学良早就知道的。因此他知道给宋美龄回赠书画,胜过金钱。1951年1月12日宋美龄在给张学良的信中说:“自来台后,余忽对绘画兴趣浓烈,大有寄情山水,两眼皆空之感。而蒋先生也主张余以习画养性,余即延请黄君壁先生(台湾仿石涛派著名画家——笔者注)教山水,而郑曼青先生(台湾写意派画家——笔者注)之花卉,乃是台湾手屈一指之翘楚,两位才华决不逊于张大千和徐悲鸿。如此一来,余反倒觉得每日过得充实起来,再没有刚来台湾时那种终日惶惶,神不守舍的情绪。……”
  1951年2月,旧历春节前夕,张学良又收到宋美龄派人从台北专程送来的一批年货。在当时台湾货物奇缺情况下,宋美龄竟然把较难买到的食品肉类运到清泉深山之中,实在让张学良感动不已。张氏在万分不安之余,又感到他得宋美龄的太多,而自己给予的太少。他决定把从大陆辗转带到台湾的珍藏品,挑选几样作为回敬的礼品,委托送年货的侍卫们带回台北,以回赠宋美龄对他的关爱。礼品中有一幅苏轼的手卷《少年游》,即为张学良早年在东北不惜重金从北洋某大臣手中购得,历经多年的战火迁徙和人间磨难,始终收藏在张学良的身边。欣赏苏轼的真迹乃为张学良寂寞困境中的最大精神寄托,然而他还是决定把《少年游》送给宋美龄,因为张学良自知舍此手边再无有分量的礼物相赠了。
  宋美龄在士林官邸收到张送来的年礼,亦万分惊喜。尤对书法家苏轼的手卷,更是爱不释手。但新春繁忙,宋美龄终于翌年3月下旬,才提笔给远在群山深处的张学良复信,表达她心中的感激之情:
  “汉卿,得照片与手卷极美,多谢!早当致意,惟两年来苦于支气管炎,不便作书,目前始渐愈。《生活》拟刊一文,附余画作照片,出刊后当寄奉一本。余习石涛,沈石田甚勤,以余师谓余笔法风格近此两家之故。然台岛难得真迹亲炙,尽力而已。……”
  张学良为宋情愿舍其珍藏,宋美龄也时常把自己临摹石涛的《石山图》等画,派人送到深山请张学良雅正观赏。在她看来张学良虽然是被囚之人,但他毕竟曾是军中儒将。早在东北时期把绘画与收藏当做他军旅生涯中的雅趣了。所以,从宋美龄和张学良难得的互往信件中,仍然可见许多谈论绘画收藏、品评古今文人墨客作品的文字。从哥伦比亚大学已经向世人展示的张学良、宋美龄往还的百余封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政治之外的诸多乐趣,书画丹青,山水图卷,大多可见他们的共同之处。也许这就是张、宋两个不同地位处境的人,保持数十年友谊的思想基础。
  1952年秋天,东北元老莫德惠曾获准前往清泉幽禁地探望张学良,他回到台北时把张学良亲笔信转呈宋美龄。张学良在信中说:“德公(指莫德惠——笔者注)此次进山,带来夫人赠送的兰花,甚喜甚谢。德公也转达了夫人问候,良和四小姐在此一切均好,只是此地潮湿多雨,且所居之处蛇患成灾。因此四小姐希望移往从前住过的井上为好,如井上不宜,亦请夫人给予帮助,因此地蛇灾委实难以忍受。……”
  1953年严冬过后,宋美龄亲自到高雄的西子湾探望张学良。张对此深感不安。这是自1936年冬他失去自由,开始漫长幽禁生涯以来,首次和蒋夫人会面。记得张学良来台不久,宋美龄就几次要求到幽禁地来探望他。他幽居在新竹井上温泉的时候,宋美龄甚至对前探路的路线都作好了准备。但是,1950年4月12日张学良在接到宋的来信后,马上写信劝阻,表明蒋夫人此时不宜来新竹。张学良信中说:“欣悉夫人有来新竹的打算,良闻知后备感不安。亦知夫人自南京一别,多年来始终有探望之意,可是良感到现在仍多有不便。首先由新竹市到井上温泉,汽车往返约5到6个钟头,路况之坏,使夫人难以想像。竹东到井上一段,因石头露出地面,轿车不堪通行,只有吉普车或卡车方可行驶。并且险处甚多,颠簸万分,而良之寓所,对夫人供用更有种种不便,切请夫人不可前来。何时何地,请夫人随时吩咐,良即可前往。而此次新竹之行,切勿冒险行事为盼。夫人对良多年的关切之心,良和四小姐均感同身受……”
  宋美龄接到张的信后,不得不中止了那次早已准备多时的新竹之行。1957年张学良转禁在高雄,住西子湾18号。8月6日,张学良的住地忽然戒严,客人竟是阔别10多年的宋美龄。这是他到台湾后和宋的首次见面。尽管幽禁中的张学良始终和宋美龄保持着通信联系,但见面还属首次。也是这次高雄见面,宋美龄提出张学良、赵四放弃佛教皈依基督的要求。她认为张学良信佛教是“又走错路了!信奉基督教才是惟一的选择。”
  宋美龄来高雄探望张学良不久,1957年7月,她又派人给张学良送来一盏台灯,那是她从董显光(宋美龄为张学良派来的英语教师,国民党前驻美国大使)口中了解到张学良常在夜间读书写字,老眼昏花的情况以后,为进一步表示对老友的关切,宋美龄在送台灯时又像从前一样,照例把于凤至等人从美国寄来的家书,也一并转交过来。
  宋美龄在亲笔信中说:“汉卿:近闻你患严重眼疾,寄美国台灯一盏,此灯不拘位置角度,极为方便。余在美用之,甚感满意,另奉上旧金山BIUMS糖果店名产些许。另附汉卿家书数札,汉卿阅后可将回信托信使带回,以便转达。蒋宋美龄,7月14日。”从宋美龄和失去自由的张学良上述通信中不难看出,宋美龄即便在政坛得志之时也仍然注重朋友的感情,这就是宋美龄独具人格魅力的难得之处。
  宋美龄离开高雄后,回台北促成了有利于张学良的三件事。
  一是派董显光做他和赵一荻的英语教师前往高雄;二是敦促蒋介石在大溪行馆接见张学良,这是张、蒋两人自1945年在贵阳相见后在台湾的首次会面;三是宋美龄建议让一直在新竹、高雄和基隆等地转辗迁徙的张学良搬到台北定居。对于宋美龄的上述三个要求,蒋介石都慨然应允了。
  1959年7月25日,张学良的日记中透露,宋美龄在这一天曾经在台北士林官邸召见过他。张学良在日记上写道:“临行她说我的问题,时间还要久哪,我须要有忍耐,我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愿我多作祷告。”
  安息十年后,宋美龄对张学良身居海外,遥望故土的痛苦心情也十分理解。她无时不在静观张学良对中外媒体发表的谈话。她不放心的是张学良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口述,宋美龄担心这个以兵谏上司而成为历史英雄的少帅,究竟会不会在他百年后公开发表的口述历史中,夹有不利蒋介石的言论。
  1996年,宋美龄读到《世界日报》上的文章《周恩来和西安事变两主角》,她认为这篇颇有说服力的文章,透漏了许多只有当年参加者身临其境的内幕,而这些内幕正是当年他们在西安时期共同保证将来不对外界透漏的内容。但后来宋美龄终于搞清,怀疑张学良违背诺言公开内幕是没有根据的。宋查明,有关张学良和周恩来的谈话内容,一直是由台湾情治机关负责保管的。张学良和宋美龄都离开台湾以后,有好事之徒把相关文件的内容透漏给媒体,所以才惹起了宋美龄心中的极大不快。
  张学良确实也对中外媒体多次谈过周恩来。宋美龄找到那些谈话的原文,她发现张学良即便在恢复自由以后,对蒋介石和周恩来的评价也持相当慎重的态度。特别对蒋介石,更是极力克制内心不满,微词甚少。2001年10月中旬,住在纽约曼哈顿城的宋美龄获悉张学良病危的消息。她意识到张的最后时刻近在眉睫了。她对和自己有70多年交情的张学良进入生命倒计时表示出非常的关切。宋美龄在得知张学良的葬礼于10月23日在檀香山博思威克殡仪馆举行的消息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如何对逝者表示真诚的哀思。她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送张汉卿先生远行。蒋宋美龄敬挽。”
  2002年5月,也就是张学良死后的翌年春天,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开始公布于世。在张学良这部内涵丰富的口述历史中,主要内容有:一、痛贬蒋介石。他认为蒋的一生是失败的;二、歌颂周恩来。他始终认为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三、对宋美龄只有赞扬,没有任何微词。张学良说:“如果没有这个女人的保护,我也许早就不在人世上了!”这就是张学良对与他生命相关的三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最后评价!
  

张学良遗稿:幽禁期间自述、日记和信函/窦应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