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探微

  


锐气横生少壮时·无法无天少年时

张之宇


  ……先大夫宠爱有加,但忙于军政,素少庭训,又乏良师益友……
  张学良
  海城张作霖,自1907年骗擒杜立三,受到徐世昌总督褒赏;移驻洮南,勇逐蒙古陶克陶胡出内蒙,为清廷立一大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捷足进奉天,保卫赵尔巽,以草莽方式,迫退蓝天蔚,计杀张榕。据事后统计,当时抄得张榕家财富,达现银五万五千三百余两(见《辛亥革命回忆录》)。上述各端记载的,都是张作霖运用谋略,以机变手段,一步一步走向称霸奉天的经过。直到1918年接受北京政府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再得了黑龙江,兼并了吉林,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张作霖在这一时期。正热中于“直上青云”,也正在为日后纵横霸业刻意筹策。对一个11岁失去母亲的长子张学良,疏于耳提面命的教导,放任自流势在必然,虽然请了自己启蒙老师杨景震在家设馆,希望培养张学良成为东北家族出色的后人。长子的学名也一改再改:由“逸春”,而“从善”,都未能惬意,再改为“学良”,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之张子房(汉代张良)为榜样,不仅要摆脱自己的草野身世,也饱含了张作霖对长子寄望之殷。
  宠爱有加
  由于发妻死时凄凉,张作霖移爱在儿子身上的,就不仅是嫡出、长子应得的优渥了。这比拟王府生活迅速发迹的家族,忙于贸宅、市田、蓄奴仆……开拓经营所得,大都写在长子名下,成了张学良的私人财产。
  在一个多母的大军阀之家,张作霖有一妻六妾,封建余韵少不了的“宠妾夺嫡”。小孩子眼见媚上逼下的家人之间的沟壑,若干矛盾在张学良童年的心理上形成了极大的阴翳。一向反对跳神、不信灵异的男孩儿,曾以西瓜皮投掷在大仙附体的巫婆脚下,使这位大仙摔了个人仰马翻。可是,在他母亲咽气那一刻,坚称听到了两声凄厉的哀嚎,认为母亲有“鬼”存在,也就说明一旦母亲幽明永隔,对一个小孩子的锥心之痛。
  因为张学良自称小时候是穷人家的孩子,饥一顿、饱一顿,寒一阵、暖一阵,确让小孩子身骨绷紧。正因经过如此锤炼,使得肌肉坚实。这也未尝不是上苍最大的公平,可是脾气就越见倔强不驯了。
  张氏一次遭母亲责罚,一时耐不住,抄起一把菜刀,扬手向母亲脑袋砍去,幸被母亲闪过。一天,父亲戏说:“不喜欢你了!”他跑上去,一把扯下张作霖的长袍大襟。家塾中,张氏因背书时偷翻书本,老师不许,他顶嘴说:“书是我的,为什么我不能看。”堂上酒宴已开始,主、客正举杯称觞,他发现席上没有小孩子的座位,乃钻入桌下,猛然用头一顶,登时杯盘丁当、酒肉横飞。
  诸如这些小事,足以说明这结实、强横、被宠惯的小顽皮,已经是“无法无天”了(陈公博于西安事变时称“无法无天”张学良)。《史记》里袁盎谏汉文帝说:“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张作霖有帝王之憧憬,中国古代皇帝,为传代绵长,为基业永保,设严相、良师,正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尊师、重传的做法,为了子嗣敦品励学之外,更为培养一个英声鸣早、言出若风、众偃若草的继承人。说得更清楚的是《左传》“石碏谏宠州吁”的故事,郑国公子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石碏谏郑庄公:“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如果2700年后,石碏的谏言得到张作霖父子的重视;如果受宠而不骄傲,骄傲了能受压制,压制了能不怨恨,怨恨了仍能安分,则后来的张学良会是怎样的一个人?
  孺子难教
  塾师中固然不乏冬烘思想。一次,塾师以“民主之害甚于君主”为题,命学生论述。张学良以“坐井而观天……非天之小也”(韩愈《原道》)语辱老师,塾师怒向张作霖辞职。于是知道这位先生教不了这样的弟子,才换了白永贞。日后白永贞仍以教不了这样的学生,辞去老师的职务。所不同的是带来西方色彩的英文老师徐启东,每次孩子上课,徐老师先向各公子行礼。
  张学良日后深研明史,又嗜养兰。明·祁承*(左火右业)说:“养子如养兰花,即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童稚时环境濡染这方面,张氏接受的就嫌不足了。骄、奢都得有外在的因素影响,淫、佚就不学自会。张家有一乳母之子,原是由他领带张家诸子弟,不过是像旧式书童与家丁身份,可是他俨然一孩子头,16岁发育成熟而不羁,张府胡同中邻居之女孩均被勾引奸污。各公子耳濡目染,并由其教唆,由站脚助威,到好奇而尝禁果,成为平时游戏。此种种直接影响了张学良对女性的看法。
  至于强调张学良是爱国狂,乃是天性使然或与童年教养有关。试看哪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壮,听到外辱,不心愤气激,恨不得刀斧磔翦荒径,冲冲然以纾其愤懑。这才是男儿本色。俟后稍涉经史,明辨是非,惴惴然,不作山头奔马、掀天揭地之事,慎思而后行,得益者就不是其本身一人而已矣!
  “蓬生麻叶,不扶而直”。良师之外是益友,日夕与獐头鼠目的狼子为伍,怎么能不“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篇》)。
  

张学良探微/张之宇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