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生涯论集:海内外专家论文精选

  


张学良生涯论集:海内外专家论文精选-论张学良将军的革命转变

王维远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他先是奉系军阀集团的领导骨干,后归附蒋介石成了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重要成员。
  众所周知,作为大军阀家庭出身的张学良,主要是以主张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而蜚声中外的。那末,他的立场是怎样转变的?他的联共抗日思想是怎样产生的?他与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关系如何呢?
  坚持反共立场 参加“剿”共战争
  张作霖统治时期,国民党在东北的活动尚未公开。张学良于1928年实行易帜后,国民党各级组织相继建立。当时刚刚执政的张学良为适应蒋介石的要求曾经镇压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革命活动,致使一些党组织先后被破获。以辽宁省为例,从1928年8月到翌年七月的一年时间,辽宁省政府曾发出防止共产党活动和严禁进步书刊流行的通令、训令多达十次左右。张学良的《东北易帜通电》通篇贯穿反共语言,他说“共党横肆险谋,流毒海内”,“现在国府诸公,反共清党与此间宗旨相同。”①1928年底,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的同时,中共满洲省委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干部被捕。次年9月,中共抚顺支部被破坏,被捕多人。②1930年4月,东北当局再次更加严重地破坏中共满洲省委,致使“党、团省委领导人及党、团员30多人被捕。”③
  蒋介石政权建立后,对外执行联美亲帝、反苏反共政策,于1929年挑起了轰动一时的中东路事件。是年5月和7月,受蒋介石唆使,由张学良直接下令,先后发生了东北军政当局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和驱逐中东路苏方人员的事件。8月,为对苏作战,张学良调兵遣将,组织临时作战司令部。④接着,中苏间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结果,东北军受挫被迫同苏联签订了《伯力协定》,同意恢复冲突前状态。
  之后,东北当局在执行协议过程中,有意袒护白俄分子,大量裁减中方人员,引起中国铁路工人的不满和反抗。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直接领导了这场斗争。失业工人散发的《告全路工友书》,东省特区长官张景惠发出镇压罢工的布告,张学良也给新任中东路督办莫德惠去电,称:“有全线华工大请愿之谣传,业令严加防范。”⑤
  “九一八”后,张学良更加依靠蒋介石。事变第三天,张学良在北京回答外国记者时,把共产党同水灾、内战和日本侵略连在一起,视为祸害。1933年在意大利时,张学良与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过从甚密,对法西斯政治发生兴趣。1934年回国后,不仅大力宣传法西斯极权政治,积极拥蒋,还为此组织一个“四维学会”,为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推波助澜。
  1935年秋,蒋介石为堵截中国红军北上,在西安建立西北“剿总”,任命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代总司令职)。张学良率东北军主力,配合国民党陕、晋、甘、宁、绥等省地方部队共十万余人,对陕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从9月到11月,东北军在红军的英勇反击下,三个月内丧失近三个师,张学良才发出这样的悲叹:“我们刚刚移师西安,就遭到这么惨痛的挫折。”⑥
  主张联共抗日 发动西安事变
  东北易帜以来,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在追随蒋介石的过程中,不断遇到许多莫解的问题。如国民党军队为什么总是撤退?进攻红军怎么老是失败?……于是,他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产生了怀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索和奋斗,决心开辟新的途径——走联共抗日之战。具体分析起来,促使张学良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对东北军统战政策的感召。党的统战工作,早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就已开始。共产党员刘澜波等人一直活动在东北军中。1935年10月,毛泽东寄信东北军五十七军军长董英斌,大意说:“红军北上是为了抗日救国”,“希望东北军将领认清形势,枪口一致对外”。⑦翌年1月25日,毛泽东、朱德等21名领导人致书张学良等人,劝告东北军不要做“中国人与中国人自相残杀”的事情。⑧3月3日,中共中央派李克农同张学良在洛川会谈,达成秘密停战协定。3月中旬,刘鼎作为共产党的代表常驻东北军中。4月9日,周恩来在延安同张学良举行会谈。6月20日,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科学地估计了东北军现状,作出了对东北军进行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规定了许多争取东北军的具体办法。9月初,刘鼎向张学良传达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的政策,张认为这是共产党对他的信任,表示以最大的勇气劝蒋联共抗日。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贯主张及争取东北军的一系列活动,使张学良深刻认识到:“联俄、容共、扶助农工是中山先生积四十年的革命经验,我们不能放弃,所以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我热烈赞成。”⑨
  (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鼓舞。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从未停止。特别是一二九运动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掀起高潮。
  1935年秋,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西北成了革命大本营。1936年,“西北各界抗日救国会”(简称“西救”)和“东北人民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东救”)先后于西安成立。9月18日,“东救”和“西救”联合召开纪念“九一八”五周年大会,愤怒声讨日寇侵占东北后的血腥罪行,并要求张学良认清形势,担起抗日重任。参加会议的群众向张学良表示:“愿以我们数十万颗肉弹作为抗击日寇的武器。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⑩张学良被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感动得流下热泪。
  11月28日,西安各界群众和西北军联合召开纪念坚守西安胜利十周年大会。张学良与杨虎城分别作了誓死团结抗日充满战斗激情的讲话。这是东北军、西北军紧密团结的大会。是发动西安事变的誓师大会。12月9日,西安青年和学生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示威游行。张学良不仅没有执行蒋介石镇压爱国青年的命令,反而支持学生的革命行动,对学生们说:“你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很好。我和你们的心是一样的,几天以后,我张学良一定用事实答复你们。我说的话一定算数,我可以拿我的头作保证。”(11)
  (三)东北军广大爱国官兵的推动。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们也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在前线,红军主动撤出阵地,避免双方伤亡;给东北军送水、送饭,使他们认识到红军是真正抗日的部队,经常在红军面前诉说内心的苦衷。(12)在1935年末的几次战斗中,东北军团长以下军官被俘达四五百人。他们通过学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表示拥护中共的方针,不再打内战。东北军六十七军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就是于1936年初,带着毛泽东、周恩来给张学良的信返回原部,向张详细汇报了在红军中的所见所闻及个人感受,最后向张建议:“我们应当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副司令应与共产党联合抗日啊!”(13)高福源代表了东北军广大爱国官兵的正确呼声,在推动张学良联共抗日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四)爱国进步人士的帮助。早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曾经常接近一些从事文化教育及各种实业的知名人士。这些人多属进步的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支持张学良反对日本干涉的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其中的一些人又成了推动张学良走上联共抗日道路的一股强大力量。
  杜重远原来是一位精明干练的实业家。日本侵占东北后,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1935年5月,因主编的《新生周刊》刊载了《闲话皇帝》一文,被判处徒刑下狱。经读党中央派人送去的许多马列主义书籍,提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14)10月中旬,与高崇民联名致函张学良,劝其实行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1936年初,张学良到上海秘密会见李杜将军和正在虹桥疗养院治病的杜重远,同李杜接触,对联共抗日问题取得一致看法。当张与杜重远谈话时,听杜说:东北军应当“用武于抗日疆场,立功于驱逐外侮的征战中”,更大受启发。著名民主人士胡愈之曾说:“杜重远最初是张学良与东北军转变的幕后策划者。”(15)
  (五)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东北军进入陕西后,蒋介石散布流言蜚语,破坏西北军与东北军的团结。杨虎城除冷静观察、严肃对待外,又主动接近东北军将士,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两军因事发生争吵时,总是以全局为重,批评、教育自己的部下,并力求同张学良接触。国民党“五大”召开期间,张学良在南京得到一○九师覆灭的消息心情异常沮丧。杨对张表示同情,劝张不必过于伤感,张很受感动。张、杨在1936年春的一次谈话中,当提到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愤慨地说:“不抵抗的责任,在于中央,而结果却嫁祸于我”,流露出对蒋不满,并对杨表明,东北军并无夺取西北的想法,要他放心。从此,张、杨关系日臻密切。8月末西北军与东北军联合营救共产党员宋黎,查抄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艳晚”事件,联共抗日成了共同的心声和行动。
  结论与启示
  (一)张学良的革命转变,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伟大胜利。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中国共产党便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了成立国防政府、抗日联军的口号。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正式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次年8月,致书国民党,表示愿意同对方“结成一个坚固的革命的统一路线”,9月向党内指示:“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16)从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说明中国共产党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扩大抗战阵营,取得更大胜利!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肃清立三路线的残余——关门主义冒险主义》一文中说的:“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成为我党领导中国革命到胜利之路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关键。”(17)
  (二)张学良的革命转变,说明他是识时务的俊杰。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成了东北的最高主宰者。此时形势逼迫他对日本侵略势力,必须决定:或是屈从,或是反抗。政治头脑清醒的张学良,愤于日本的杀父之仇,激于民族大义,出于爱国之心,果断地实行东北易帜,摆脱了日本的控制。“九一八”,他虽然执行了蒋介石的反共和对日不抵抗政策,但却发誓对日“不屈服,不卖国”,(18)而且在实际行动上领导和参加了对日抗战。1934年以后,“围剿”红军屡败,他能醒梦自问,接受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陕北丧师,遭到蒋介石等人的冷遇和讽刺,他深刻认识到,参加“剿”共战争是“卖命换饭吃,是无期徒刑”,(19)因而发动了西安事变。创造出一生中的光辉篇章。张学良将军“有大功于抗战事业”,(20)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作出了重大贡献,不愧为识时务的俊杰,中华民族的英雄。
  (三)张学良的转变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历史证明,统一战线是战胜强大敌人的锐利武器,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今天,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仍然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统一战线的方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21)
  注 释
  ① 《国闻周报》第6卷第2期、第8卷第38期。
  ② 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政府公报》第9卷,第279号。
  ③ 《满洲省委的卓越领导人》,1980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④ 《东北要览》第1编第35页。
  ⑤ 黑龙江省档案局,全字号80,目录号1,案卷号23、1432、945。
  ⑥ 应德田《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第41、55、50页。
  ⑦ 《从几件事看张学良的思想变化》,《辽宁文史资料》第6辑。
  ⑧ 《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37页,第2辑第177、254页。
  ⑨ 同⑥。
  ⑩ 杨中州《西安事变》,第21、19页。
  (11) 同⑧。
  (12) 同⑩。
  (13) 同⑥。
  (14) 《我的爸爸杜重远》,1979年12月12日《文汇报》。
  (15) 《回忆高崇民同志》,《沈阳文史资料》第1辑。
  (16)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二),第75页。
  (17) 1986年4月10日《火线报》。
  (18) 1931年12月11日《国际协报》。
  (19) 同⑧。
  (20) 《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48页。
  (21) 《邓小平文选》第173页。
  

张学良生涯论集:海内外专家论文精选/漠笛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