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生涯论集:海内外专家论文精选

  


张学良生涯论集:海内外专家论文精选-东北军与西安事变

周 毅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执行了南京政府“绝对抱不抵抗主义”①的命令,没有抵抗,致使东三省很快沦于敌手。20多万东北军和他们的统帅张学良,一夜之间成了亡省亡家的流亡者。他们手执东北父老用血汗钱购得的武器,却不能保卫东北父老,不能保卫祖国的边疆,而且把自己的祖宗庐墓妻子儿女和财产丢在东北,任敌人铁蹄的蹂躏。张学良深感丢失东北难辞其咎,遂违背南京政府的命令,下令组织了辽、吉、黑三省抗敌临时政府和支持义勇军的抗日斗争,但也无补于大局。
  1931年10月,日军进攻锦州,广大东北军要求抵抗,张学良向南京政府申请“给济一千二百万元”②的经费,遭到了拒绝。1932年末,日军进攻榆关(山海关),窥视热河,张学良和东北军的将领们于1933年2月发表通电指出:“当事变之初,我为尊重盟约,维持和平起见,不惜含垢忍辱,根据盟约,提请国联裁决”但是,“我讲公理,彼持强权,我愈让而彼愈争”,现在又“侵榆侵热”,所以,他主张对日作战,向南京政府申请拨款,购买军火,装备军队。行政院长汪精卫,却一连发出五封电报,③指责张学良要求“五百万”元经费,是“以餍兄一人之欲”,汪精卫甚至以自己辞职相要挟,叫张学良“以辞职谢四万万国人”。1933年春,日军进攻热河时,国民党政府不予积极支援,又加守将汤玉麟不战自退,致使承德于3月4日失守。蒋介石趁机逼张下野,出国考察,解除了他的兵权。
  东北军要求抗战,屡遭国民党政府的掣肘。当日本加紧向华北蚕食的时候,1934年春,南京政府却命张学良率东北军大部到豫鄂皖参加剿共内战,否则不予发军饷。当时东北军每月200万元的军费,南京政府只给130万元,其余的70万元由宋哲元拿协饷,④而且时断时续没有保障,同时南京政府还把抗战的东北军调出华北以利于对日妥协。
  1935年,战斗在鄂豫皖的红军西征到达陕西;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亦到达陕北,蒋介石又令东北军开赴陕甘“围剿”红军。自1935年10月1日至11月21日,50天的时间内东北军就被红军歼灭了近3个师的主力。张学良多次找蒋要求补充,蒋口头应允,却“毫无补充之事实。”⑤南京政府还下令取消一一○师的番号。大批东北军的眷属流落在西安街头,靠乞讨过活。张学良个人出资并号召团以上军官捐献在西安修建了东北新村,也无济于事。
  东北军在陕北遭到重大的打击,广大官兵极为震惊,士气低落、军心动摇,他们均感打内战“苦战无功,将来势必由损失而渐消灭。”⑥因而一致自动要求停止内战,抗日复土。有人发表公开信指出:在陕北打内战,“这样的流血,这样的掉头,这是十足表现我们的无识,十足表现着我们无耻。”“我们应踏着民族英堆先烈们的血迹,走上长白山头,去到黑龙江岸!我们不应当把我们的热血洒到华山洛川之间。我们不应当把我们的头颅掉在周秦汉唐的墓旁!”要“即刻停止内战”,枪口对准那残暴的日本,用我们最后的一滴热血,去吊慰那些困难中死亡的战士和同胞,“用我们最后的一颗头颅,去建设一个光明灿烂的东北!”⑦有的军官还自动的做抗日的准备。骑兵第七团团长陈大章为改造部队,以适应抗日的需要,经张学良批准于1935年末到北平招收了100名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组成学生队,对他们施行军政训练。他们大部分都是大专或中学学生,其中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民先队员。⑧一○九师(直罗镇战役后新组建的)六二七团团长万毅也于1936年初,组建了团的军士连(内有共产党员),培养抗日的骨干。⑨陈大章(原任张作霖的卫队连长)甚至直接致电张学良,绥东抗战爆发后,东北军学生队举行了绝食静坐斗争,都是要求张学良停止内战,率部抗战。东北军这一呼声甚高。张学良“亲赴前方视察,遍询官兵,深感不抗日无以维军心。且将酿成巨变。”因此,他“决意统率所部,抗日图存⑩。”
  中共中央和红军,自直罗镇战役后,开始了对东北军的争取工作。1935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重申了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主张。从此,更加积极的开展对东北军上、下层的争取工作。争取东北军成为抗日的革命军队,为此,提出了鲜明的、针对性很强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抗日军不打抗日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红军是东北军的友军”、“红军愿帮助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等政治口号。这些口号喊出了东北军的心声。在对峙的前线上,红军用喊话,唱抗日歌曲,进而两军阵前联欢等方法,“把东北军剿共的思想一扫而光”。(11)因此,东北军各部队纷纷与红军签订停战、通商协定。1936年2月下旬,王以哲代表六十七军与中共代表李克农签订了第一个口头停战、通商协定。继之有刘多荃的一○五师、白凤翔的骑兵第六师等部队也都签订了停战协定。东北军受命进攻红军时,朝天开枪,打假仗,以应付南京政府。
  中共中央和红军在争取东北军过程中,尤为重视上层的统一战线工作。 1936年初,彭德怀派出了已转变过来的被俘的东北军团长高福源,向张学良说明红军的主张和政策。从此,在上层搭起了红军与东北军统一战线的桥。1938年1月21日和3月5日,张学良和中共代表李克农进行了两次会谈,就联合抗日的一些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4月9日,在肤施(延安)张学良、王以哲又与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李克农进行了历史性的会谈。使张学良完全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与红军的主张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关系。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同意考虑张学良的建议放弃反蒋的口号,把蒋介石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内。从此,红军与东北军建立起真正的抗日联盟。双方各从不同角度作蒋介石的转变工作,以建立起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肤施会谈后,张学良率领东北军积极从事抗日的准备。为了宣传抗日的主张,以唤起广大民众抗日和改造东北军适应抗日的需要创办了《西京民报》;开办了长安军官训练团;成立了警卫营学生队;建立了东北军抗日的核心组织——抗日同志会;组织了东北民众抗日救亡会;同时,向广西、晋绥、新疆等地派出代表,联络各地方实力派准备联合抗日。这时,张学良决心统率东北军“拥护领袖,集中国力,长期抗战”。(12)以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失地,完成国家的统一。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人民抗日的浪潮越来越高。南京政府又不顾全国人民的呼声,对日一再妥协退让,集中全力加紧“剿共”。1935年10月,北上抗日的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蒋介石认为,这是他歼灭红军的大好时机,便在10月22飞抵西安,亲自进行军事部署。张学良向他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劝他放弃内战政策,遭到蒋介石的斥责。并于10月27日亲自到长安军官训练团训话,不指名的责骂张学良、东北军等主张抗日的高级将领说:“日寇是外敌,共产党是内患,内患是心腹之疾,内患大于外敌,内患不除,无法抗敌。”(13)他警告不积极“剿共”而主张抗日的人,是内外不分,缓急不辨,是非不明,本末倒置。还威胁说:这些人,就是危害国家,不忠不孝的人”,“我们一定给予制裁。”第二天又召见驻陕的国民党军政大员,部署“剿共”。29日飞往洛阳过50大寿。张学良假祝寿之机,再向蒋诤谏,又遭蒋的斥责。
  11月14日,日伪军进犯绥东,傅作义率部抵抗,绥远抗战爆发。11月27日,张学良致电蒋介石,恳切要求率领“东北军全部或一部,克日北上助战。”(14)蒋又予拒绝,还认为:“张学良要带兵抗日,而不愿剿共,此其做事无最后5分钟之坚定力也。”(15)山城堡战役,蒋介石起家的班底,胡宗南部被红军歼灭一个旅。他恼羞成怒,一方面要军法处置没支援胡部的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另一方面决心剿灭红军,遂从江西抽调“剿共”的嫡系部队20多个师、70多架战斗机,向西北集中。并下令逮捕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会7位领导人。同时,还查封了10几种抗日的报刊。11月29日,蒋介石在处理完两广事变善后飞抵洛阳,部署对红军的“围剿”。12月2日,张学良乘军用飞机,只身去洛阳向蒋“尸谏”,再次碰壁,他又要求蒋介石释放上海救国会7位领导人,蒋也不允。他质问蒋说:“委员长这样专制,这样摧残爱国人士和袁世凯、张宗昌有什么区别?”蒋蛮横地说,除了你没有人敢对我这样讲。“我是革命政府。我这样做就是革命。”(16)并严令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剿共”。张学良表示“剿共”命令难以贯彻,东北军要求抗日复土。蒋介石感到东北军不稳,遂于12月2日率大批军政大员抵西安,设行营于华清池,亲自坐镇督剿。并密嘱邵力子,叫《大公报》驻陕记者发表“闻蒋委员长已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共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陈诚“将以军政军次长名义指挥绥东中央军备部队”(17)的消息,给张学良施加压力。并强令张学良、杨虎诚统率所部剿共,否则将东北军调往苏、皖改编,将十七路军调往甘肃改编。张学良和杨虎诚再三向蒋诤谏,甚而哭谏,均无效。
  12月9日,西安市的爱国学生群众,举行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游行示威大会。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南京政府迅速派兵援绥”、“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蒋介石对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竟下了“格杀勿论”的命令。宪警开枪打伤了东北竞存小学的学生,激怒了游行群众,遂拉着大队直奔华清池找蒋介石请愿。沿途所布军警,准备对学生屠杀,张学良闻讯后,轻装简从驱车追至十里铺,将学生队伍拦住,告诫学生“前面并非坦途”,答应转达学生的要求,并保证一周内有事实答复学生的要求,始将学生劝回西安。12月10日,张学良向蒋介石转达学生们的爱国要求时,蒋指责他有失国府大员的身份。蒋介石顽固到底,孤行己意。这时,张学良与蒋介石政治主张上的分歧,“已经无法化解,非告一段落不可,谁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18)于是经和杨虎诚商量,决定发动兵谏,逼蒋抗日。12月12日晨,在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广大官兵的支持下,扣留了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军政大员和几十架飞机,发表了对时局主张的通电,爆发了划时代的西安事变。
  注 释
  ① 《张学良电国民党中央报告日军侵略经过和暴行》,1931年9月26日《中央日报》。
  ② 1932年1月17日《盛京时报》。
  ③ 汪精卫于1932年8月6日通电辞职,并发出致国民党中央执委令,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各部令,军委会主席蒋介石,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张学良。
  ④ 李荫春《西安事变亲历记》,《沈阳文史资料》第11辑,第140页。
  ⑤ 陈诚1936年9月20日致蒋介石电。
  ⑥ 同上。
  ⑦ 1936年12月1日《西京民报》。
  ⑧ 陈大章1984年6月10日回忆。
  ⑨ 《东北军一一二师党史》(修订稿,未刊)。
  ⑩ 同⑤。
  (11) 马万忠(原东北军一○五师连长)1985年3月21日谈话记录。
  (12) 张学良《中国出路唯有抗战》,1937年1月5日西安《解放日报》。
  (13) 《西安事变资料选辑》(人民出版社)。
  (14) 1936年12月15日西安《解放日报》。
  (15) 台湾出版《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3卷,第358页。
  (16) 张学良在西安市民大会上的讲演词,1936年12月16日。
  (17) 西安华清池五间厅展出的蒋介石给邵力子的密信手迹。
  (18) 《张学良对总部全体职员训词》,1936年l2月13日。
  

张学良生涯论集:海内外专家论文精选/漠笛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