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生涯论集:海内外专家论文精选

  


张学良生涯论集:海内外专家论文精选-论南京政府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

孙立升


  抗战前夕,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是何种因素促成的呢?却是众所纷纭的。笔者就南京政府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作用略述己见。
  一、“主和派”的政治活动,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的军政要员在如何解决西安事变,救蒋回京这个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主张用谈判的方式来解决西安事变,救蒋回京,史称为“主和派”。其主要代表是孔祥熙、宋子文、宋美龄等人。
  孔祥熙原抱病在上海私寓。当他得悉西安事变的消息和由他代理行政院长(蒋介石任行政院长)主持工作的决定后,匆匆忙忙于13日晨赶回南京。当天下午召开了中央党部常委会,商讨解决西安事变的对策。会上,孔祥熙指出,张学良和杨虎城既然已发难,势成骑虎,不易动武。“希望能以和平解决。”①何应钦等人不赞成此种意见。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激战甚久,不能统一。会后,孔祥熙以行政院长的身份,采用了一种缓解双方意见的策略方针,这就是“四方舆论之压力”,“乱其心,孤其势,怵之以力,动之以情,或可以收兵不血刃即迅救平之效果”。②并根据这个方针积极进行各种活动。
  首先,通电各地,稳定政局。13日晚,孔祥熙陆续向各地发电,表明南京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嘱咐各疆吏遵照蒋院长既定的方针,与全国上下共策国家之安全。孔的电文,恩威施展,进行攻心。对张、杨的故友则使其出面斡旋;对各省的军政要员则使其婉劝汉卿;对老成众望的阎锡山则使其出面接蒋去晋,进行面洽。
  其次,通告使者,安定外邦。孔祥熙懂得,国内的事变必定要引起国际的反响。要解决好国内的事变,必先安定各国,争取外援,否则遭到各国的谴责或反对,将会给南京政府在解决西安事变时带来一定的压力。为此,孔祥熙在事变后,立即将南京政府的态度和决策速通告驻南京政府的各国使者。同时,还指使其部下要探听各国的舆论反映,摸清各国动向。孔祥熙认为,张学良与苏联有过来往,关系密切,苏联的立场或观点将会左右张学良的行动。于是,他于13日下午亲自召见苏联驻南京政府的代表,介绍了西安事变的情况,表明了南京政府的态度,希望苏联支持南京政府,说服张学良,早日解决西安事变。孔祥熙还认为,日本已占领东北,可能利用西安事变之机会,乘虚而入关内。所以,他派要员与日本喜多(武官)进行会谈,警告日本政府应约束在华的行动,不要再滋是非。经过及时地外交活动,周密地安排,孔祥熙了解到“苏联认释蒋有利。”“日本将采不干涉的态度。”③这样,他便集中精力解决国内事变。
  宋美龄得知蒋介石被张、杨两将军扣押后,也于13日晨随孔祥熙星夜由泸驰京。到南京后,她听说何应锡等人将要要动用军队讨伐张、杨,对此极为不满。她深知,只要双方一旦打起来,蒋介石不是在乱军的搏斗中丧生,就是在飞机乱轰炸中送命。即使是能在战争中脱险,但激怒了张、杨,也会把蒋介石处死的。“论伐”之法万万用不得的,只有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西安事变,才能保全蒋介石的性命。为此,她立下誓言要以不流血的方式来解决西安事变。为实现她这一主张,她同孔祥熙等“主和派”人士对南京政府其它要员反复陈述他们的观点,耐心劝告,务镇定其态度,“各自检束忍,勿使和平绝望”。南京军校的学生,为救蒋求战心切,纷纷要求血洗西安。宋美龄认为,军校的学生盲目采取军事行动必定要上当的,为说服学生,她亲临军校演讲。劝说学生虚实尚末摸清之前,不应贸然出兵“讨伐”。
  为了弄清西安事变的真实情况,在先探蒋公之虚实,再定万全之策的思想指导下,宋美龄于14日派曾任过张学良的顾问,时任蒋介石的顾问端纳飞往西安。探清张、杨的真识用意。
  宋美龄对南京政府要动用军队来解决西安事变的作法一直是持反对的态度的。16日,南京政府下达了讨伐令时,宋坚决反对。她说:“如打时,即飞往西安,同介石同死”。④以此来要挟南京政府,同时,她还毅然决然地指出,动用军队,其实质是想在乱军中杀蒋取而代之。这就迫使何应钦等人,不管有无此用心,也不敢轻举妄动,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这在客观上抑止了何应钦等人的军事行动。为使蒋介石及时了解到南京政府的内幕,宋美龄又派端纳当日飞往西安,向蒋介石转告她所处的环境以及她阻止战争的经过。使蒋介石掌握了南京方面的动向。
  18日,蒋鼎文持蒋介石的手谕回到了南京,宋美龄和孔祥熙抓住这个良机,借用蒋介石的手谕之威力,再次抑止了何应钦的军事行动。
  19日下午,“主和派”又在孔宅进一步进行磋商,商定的结果是,在张、杨要求宋子文入陕和宋子文本人也力争以私人的资格前往的前提下,做出了宋子文(委员)以私人的资格飞往西安,营救蒋公。20日,宋子文飞往西安,经蒋的允许,代表蒋介石与张、杨两将军,中国共产党三方进行会谈。经过一番洽谈,缓和了张、杨与蒋之间的僵持局面。使双方的矛盾开始缓和。正如一电文说:“宋部长与委座晤及,西安情势亦缓和”,蒋介石“日内可安全回京”。⑤22日,宋子文和宋美龄再次飞往西安。两宋到达西安后,反复对蒋介石进行劝解说:“感觉劫持彼者,已萌悔祸之意,倘处理得宜,或可立即解决,我等目前应自制,应忍耐。”⑥蒋介石在宋氏兄妹苦口婆心地劝说下进行了自我反省。24日,宋美龄也参与了谈判。谈判进行得比较顺利,达成了协议。蒋介石经过深思后在协议上签了字。于是,迈开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第一步。
  二、“讨伐派”的军事措施,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起到了逼迫作用
  在如何解决西安事变,救蒋回京这个问题上的另一种意见则是主张用武力来逼迫张、杨放蒋回京,史称为“讨伐派”。对于“讨伐派”,人们一直认为是借“讨伐”之机,行“灭蒋”之实,别有用心。把“讨伐派”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所起到的作用一笔勾消,这是极不公道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讨伐派”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直接起到了一种逼迫张、杨早日放蒋回京的作用。
  “讨伐派”主要是由三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人是蒋介石的嫡系;另一部分人是国民党的元老派;还有一部分人是地方的“实力派”。在这三部分人中,主要的代表是何应钦,戴季陶等人。他们的主张是“中央对策宜持以坚定”,⑦以武力讨伐张、杨。这种主张一时占了上风,并于12月16日,由国民党中执委与政委会联席会议做出决定“推何应钦为讨伐军总司令,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⑧在此决定下,“讨伐派”便施展了军事措施。
  “讨伐派”的军事措施主要有两招。
  第一,施加军事压力,逼着张、杨就范。“讨伐派”认为,要想逼张、杨就范,迅速放蒋,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才能奏效。“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为即刻协调陆空军包围西安”,“迫使其觉悟,维护领袖安全,早日使领袖安返南京”。⑨为此,何应钦一边命令军队向西安逼进,造成兵临城下之局势;一边派飞机对西安附近城镇进行轰炸,以此进行威逼,迫使张、杨早日就范。张、杨发动了西安事变,其目的是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然而,目前的形势是剑拔弩张,内战一触即发。“讨伐派”强大的军事压力与局部的军事行动,逼得张、杨在放蒋这个问题上不得不早拿主意。
  第二,同蒋介石默契配合,逼张、杨速放蒋回京。“讨伐派”动用军队这张“王牌”来威逼张、杨,这是蒋介石求之不得的,梦寐以求的,因为,蒋介石心中清楚,张、杨微薄的军力,是远不如中央军强大。在解决西安事变中,兼用军事措施,则是高手妙术。因此,当蒋介石听到端纳说,中央以决定用武力“讨伐”张、杨时,他甚感“滋慰”。当听到南京政府派来的飞机轰炸南渭等地时,惊喜万分。他对宋子文说:“唯京中军事计划与兄正同也”。⑩可见,蒋介石是赞同用武力对付张、杨的。正因为如此,他在17日给何应钦下达的停战令时,只肯停三天,以三天的期限来威逼张、杨。当“讨伐派”接到蒋介石暂停轰炸的“手谕”后,一面命令空军停止轰炸;一面又警告张、杨,如果“藉希图缓兵,不于此期内送委座回京”,则“严厉执行原定计划,彻底扫荡。”(11)此时,蒋介石虽然囚于西安,但与南京政府的“讨伐派”配合得十分默契。
  上述事实足以证明,“讨伐派”并无借“讨伐”之机,行“灭蒋”之实。假若当真如此,那蒋介石的“中央应从速进兵,”(12)岂不成了如获至宝,难得的良机吗?恰恰相反,蒋介石下令停止轰炸则立即停止。内外呼应,默契配合。尽管在救蒋的过程中,“讨伐派”同“主和派”有些意见分歧,但那仅仅是在救蒋的方法上的分歧,而在“军事政治,同时并举”和“正面处置严正,营救多方运用”的大政方针上是一致的。“讨伐派”的这种军事措施,逼得张、杨不得不在放蒋这个问题上早日行动。
  三、“实力派”的不同态度,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起到了威逼和牵制的作用
  “实力派”指的是各省军政要员。尤其是晋、冀、鲁等省的军政要员的态度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西安事变一爆发,张、杨两将军与南京政府各为一方,分别通电各地“实力派”争取同情者或拥护者。
  张、杨在事变的当天,就向全国各地发了急电,申明了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主张,望各地“实力派”积极响应或给予支持。
  南京政府生怕各地“实力派”骚动,倒向张、杨一边,削弱了南京政府的力量。事变后,立即向各地发了急电,安抚各地方“实力派”,促其拥护南京政府。
  上述种种事例可见,有些地方“实力派”的态度明朗,公开同情或支持张、杨的行动,拥护张、杨的主张,遣责和揭露了南京政府的行为。
  从全国各地的“实力派”来看,虽然多数在表面上拥护南京政府,但实质上却纷纷要求南京政府用政治手段来解决西安事变。这些“实力派”的态度就牵制了南京政府“讨伐派”的军事行动,内战未爆发,西安事变才能得到和平解决。
  我们设想,假若没有“主和派”对“讨伐派”的军事行动的抑止。没有“讨伐派”对张、杨两将军的军事压力。没有一部分地方“实力振”对“讨伐派”军事行动的牵制;而另一部分地方“实力派”对张、杨两将军的军事威胁。或者无法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或者延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时间。由此可见,南京政府在和严解决西安事变中起到了不可否认的辅助作用。
  注 释
  ① 陈兴《有关冯玉祥档案中看国民党政府对西安事变的对策》,《历史档案》1985年第2期。
  ② 孔祥熙《西安事变回忆录》。
  ③ 《孔庸之先生演讲集》,第675页。
  ④ 同①。
  ⑤ 《革命文献》第94辑,第415页。
  ⑥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⑦ 孔祥熙《西安事变回忆录》,载台《孔庸之先生演讲集》,1960年版。
  ⑧ 《中国国民党中执委、政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记录》,罗家论主编《革命文献》第94辑。
  ⑨ 付斯年《论张贼叛变》,1936年12月16日南京《中央日报》。
  ⑩ 同⑦。
  (11) 《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台北黎明文业股份公司。
  (12) 蒋介石《西安半月记》。
  

张学良生涯论集:海内外专家论文精选/漠笛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