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

  


6.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为何赴南京?

(日)西村成雄

                                
  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通电全国,发表了八项主张 (西安《解放日报》1936年12月13日)。
  (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2)停止一切内战。
  (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之政治自由。
  (7)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从第一项主张“改组南京政府”来看,扣蒋介石的兵谏,带有对现存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政变”性质。当然,事变未发生在首都南京,但是,在扣蒋介石后,政治上提出改组中央政府,对中国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与6年前中原大战时,汪精卫、阎锡山等企图另组中央政府有本质的区别,是在承认南京中央政府统治正统性的前提下,提出不同意见。
  全国、世界都认为事变是突然事态。  
  中国共产党在12月1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制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决定派周恩来、秦邦宪(1907—1946)、叶剑英到西安,15日,毛泽东、朱德(1886—1976)致电南京政府:“(西安事变之发生)此实蒋氏对外退让,对内用兵,对民压迫三大错误政策之结果。……公等而果欲自别于蒋氏,复欲自别于亲日派,谓宜立下决心,接受张、杨两氏主张,停止正在发动之内战,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联合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组织统一战线政府。”(《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第43页)
  除罢免蒋介石交“国人裁判”外,中共基本上承认了张、杨的主张。但是,共产国际和苏联认为西安事变是助日本分裂中国,要加以警惕(《中国事变》,《真理报》1936年12月14日社论,《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第219—224页)。16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因电报密码故障,20日译出),指出无论张学良的意图如何,都只会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三辑,第11页)。
  对张学良来说,认为自己给日本的分裂提供可乘之机,感到非常意外,问刘鼎这是为什么(《挽危救亡的史诗》,第240页)。
  张学良的老朋友、意大利外长齐亚诺曾对张学良说,“倘参加共产党,即为吾敌。须知中华民国苟无蒋介石将军,则难自存。”
  在南京对西安扣蒋介石一事,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孔祥熙:《西安事变回忆录》,《西安事变史料》上册,第27—28页)。主战派有何应钦、黄郛(1880—1936)、戴季陶、居正(1876—1951)等,特别是军政部长何应钦是掌握当时军政实权的人物。12月 12日夜11时召开的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临时会议,讨论对西安事变的对策,主战论占了上风,决定孔祥熙 (1880—1967)代理行政院长,邀请1935年11月因枪击事件在国外治疗的汪精卫回国,撤销张学良的官职,对西北进行军事布置。令东路军总指挥刘峙向潼关进发,胡宗南的西路军从甘肃、宁夏向西安前进,空军轰炸西安,实际上,曾空袭了西安近郊。
  主和派孔祥熙、宋美龄、宋子文等宋氏家族成员、蒋介石的直系陈果夫(1892—1951)、陈立夫为中心的中央俱乐部(CC)系和张治中(1890—1969)、胡宗南等主张和平解决事件。主和派迅速采取了两个对策。第一,稳定一年前实施币制改革以来,法币的对外汇率,稳定上海金融市场,积极寻求英美的支持。第二,从孔祥熙对张、杨的“八项主张”分析看,认为有可能和平救出蒋介石,13日派W.H.端纳赴西安,探求与张、杨和平解决的办法。这些计策也是英美所希望的。
  主战派一度占据优势,但是宋氏家族的积极对应,主和派的势力逐渐扩大了。尤其是宋美龄说主战派要牺牲蒋介石不是别有用心吗?促进了以蒋介石为领袖多少有些恩顾、从属关系的军人内部的政治分化。
  西安地区军事形势是,张、杨的部分部队在洛阳、潼关一线倒向蒋介石,中央军进入洛阳、潼关,西安处境危险。本来程度不同地支持张、杨的各地方实力派在这种形势下,转而支持中央。张学良尤其对阎锡山感到失望。
  在西安被扣的蒋介石态度极为强硬,一直拒绝与张、杨对话。12月14日,原为张学良顾问,现在是蒋介石顾问,曾随张一起旅欧的端纳来到西安,证实蒋介石是安全的。15日,宋美龄从端纳的电话中得知这些情况后,确定了主和派的方针。
  宋美龄请端纳让蒋介石设法阻止何应钦的军事行动。但是,根据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决定,17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何应钦为“讨逆总司令”下了讨伐命令(《大公报》12月17日),西安城内的政治、军事紧张骤然增加。16日上午,端纳再飞回西安,向张、杨转达宋美龄的意见,下午与蒋介石会面。端纳转达了宋美龄要蒋介石设法阻止何应钦军事行动的意见,在场的蒋百里(1882—1938)也向蒋介石进言,战端一开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蒋介石终于答应,写了三天期限的停战命令。张学良听从蒋百里的建议,放与何应钦关系密切的蒋鼎文,带蒋介石的亲笔信回南京。蒋鼎文18日到南京,主和派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亲笔信,让何应钦下达停战命令。
  16日雪花飘飘,在西安革命公园,召开了两万人参加的西安各界民众大会。张学良发表演讲,表示要立于抗日战线的第一线,为使蒋介石顺从民意,发动了“一二·一二事件”,杨虎城也强调这是伟大的革命义举,现在西北在绥远后,处于抗日的前线 (《张学良文集》二,第1079—1081页)。
  17日下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刘鼎乘坐张学良的飞机前往肤施(延安)迎接,周恩来等在飞往西安的途中,听了西安事变爆发后6天的情况。到达西安后,与张学良会谈。周恩来注意到,尽管蒋介石被扣,但是他还能控制南京。
  周恩来认为,今后的发展有两条道路,一个是迫使蒋介石走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一个是杀掉蒋介石在全国引起更大规模的内战的道路。中共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只要蒋介石团结抗日,不仅释放他,而且拥护他领导抗日,这对实现全民族的抗日是有利的(《挽危救亡的史诗》,第275—276页)。
  南京方面的宋子文等要来西安,因此周恩来和张学良达成以下六点谈判条件(《周恩来与张学良商谈后给中央的报告》,《文献与研究》1986年第6期):
  (1)立即停止内战,中央军全部开出潼关。
  (2)下令全国援绥抗敌。
  (3)宋子文负责成立南京过渡政府,肃清一切亲日派。
  (4)成立抗日联军。
  (5)释放政治犯,实现民主,武装群众。
  (6)开救国会议,先在西安开准备会。 
  这里提出了比改组国民政府更具体的组织过渡政府,由宋子文负责,可见张学良与宋子文的亲密关系。
  12月19日下午2时,宋子文到达洛阳,20日飞抵西安,先与张学良会谈。张学良告诉宋子文只要委员长同意12日发表的和平解决的“八项主张”,就可以释放他,希望宋子文转告蒋介石。随后,张学良、宋子文、端纳与蒋介石面谈,蒋介石对宋子文的到来感到意外,向宋子文强调,只有军事进攻,他才能脱险。宋子文知道中共和平解决的方针后,终于放心了。当晚,宋子文再度与蒋介石会面,说明与西安方面谈判的重要性,蒋介石终于同意与西安方面谈判。
  12月19日天津《大公报》发表了逗留英国的于凤至夫人为解决事件,给张学良的劝告电报。报纸连日刊登各界“痛斥张学良叛逆,一致拥护政府”的电报,西安方面来的消息均处于管制之下,不予报道。 
  12月21日,宋子文回南京,告知各界委员长是安全的,主战派失去了解决事件的主动权。宋子文向宋美龄说明了西安的情况,表示无论如何应立即进行谈判。宋美龄告知孔祥熙,取得了他的同意,代理行政院长孔祥熙同意,也就是得到了国民党中央的允许(《挽危救亡、的史诗》,第294页)。
  22日,宋子文、宋美龄、蒋鼎文、戴笠(1896—1946)一行飞抵西安。宋美龄到西安使蒋介石更感吃惊,在高桂滋(1891— 1959)公馆,蒋介石直接听宋美龄讲南京的政治形势,得知全国舆论非常重视自己安全与否,希望行动要考虑国家前途和个人安危(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宋美龄当天与张学良进行了会谈。张学良说,兵谏是为了让委员长同意抗日,绝无加害之意。同时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派周恩来为中共代表,调停事变。
  22日上午,宋子文向西安方面提出条件,蒋介石本人不参加谈判,宋氏兄妹代之出席,协定的各项条件,蒋介石以人格担保,不签字。
  23日上午,蒋介石的代表宋子文和西安方面的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在金家巷张学良公馆开始谈判。周恩来将中共中央21日的方针和与张、杨会谈的结论,归纳为六项条件,即停战、中央军撤退,改组国民政府排除亲日派使抗日分子加入,下午谈判继续进行。宋子文提出具体方案,孔祥熙为行政院长,自己为副院长,组织过渡的抗日政府,3个月后再进行彻底改造。西安方面提出,在过渡的抗日政府领导下,先成立西北抗日联军,张学良领导东北军、17路军、红军的联合委员会等方案(周恩来:《与宋子文谈判情况》(12月23日),《周恩来选集》上卷,第70—72页)。    
  随后,按照宋子文的意见,周恩来与宋美龄会谈,周恩来提出如下主张,中共虽本未参与此事,但是希望事件和平解决,只要蒋先生同意抗战,中共完全拥护他为全国的领袖,这次会谈意义重大。
  宋美龄继续劝说蒋介石,蒋介石终于同意宋子文、宋美龄代表他与西安进入议和谈判。
  24日上午,蒋介石的代表宋子文和宋美龄开始与西安方面的张、杨、周谈判。双方围绕11个问题进行磋商,在命令停战撤兵后立即放蒋介石回南京这个问题上,张学良同意,周恩来和杨虎城认为应再考虑考虑。对前一天即23日西安方面的6项条件,蒋介石作出如下回答(《周恩来、博古致中央书记处电》(12月24日),《文献与研究》1986年第6期):
  (1)下令东路军退出潼关以东,中央军离开西北。
  (2)委托孔、宋为行政院正副院长。责孔、宋与张商组府名单。蒋下令何应钦出洋,朱绍良及中央人员离开陕甘。
  (3)蒋先回南京,后释放爱国七领袖。
  (4)联红容共,蒋主张为对外,现在红军苏区仍不变,俟抗战起再联合行动,改番号。
  (5)蒋意开国民大会。
  (6)他主张联俄联英美。
  12月25日,经宋子文斡旋,周恩来在事变后首次与蒋介石会面。根据周恩来的报告,蒋介石表示了如下的意见。
  (1)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
  (2)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我解决一切。
  (3)他回南京后,我可直接去谈判。(周恩来:《与宋子文、宋美龄谈判结果》(12月25日),《周恩来选集》上卷,第72—73页。一般认为这次会谈是在24日,这里采用杨奎松的意见,《西安事变新探》,第432页) 
  于是25日上午,就决定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剩下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释放蒋介石了。
  对这个问题,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认为立即释放,杨虎城和周恩来不同意,他们认为在没有任何政治协议文件的情况下就释放蒋介石是个问题,更不同意张学良去送,因此,张学良和周恩来、杨虎城之间进行了多次争论。
  周恩来认为应以中共中央12月24日的释放条件为前提,即第一,全部中央军首先撤出潼关,第二,南京及蒋介石通过公开的政治文件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不咎既往,并召集救国会议,第三,开始部分的释放政治犯。杨虎城对此表示赞成,张学良不同意。
  25日下午2时,张学良自己决定释放蒋介石,并告诉杨虎城自己护送蒋介石。杨城虎虽反对,结果二人还是在3时左右,送蒋介石、宋子文、宋美龄等到飞机场。下午4时,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端纳等从西安飞往洛阳,张学良也乘坐自己的飞机去洛阳。 
  12月12日开始的为期二周的西安事变终于结束。这天对信仰基督的宋美龄来说,正好是值得纪念的“圣诞节”。
  张学良在最后一刻,随蒋介石飞往洛阳。张学良在12月16日对南京的冯玉祥说:“介公果能积极实行抗日,则良等束身归罪,亦为乐为。”(《复冯玉祥电》,《张学良文集》二,第1081页)
  这种心情,表现了张学良个人对蒋介石浓厚的认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1886—1964),在事变时致书张学良:“护送介公出险,束身待罪,或可自赎于国人。”(《西安事变史料》上册,第 448页) 
  对蒋介石来说,兵谏后在南京的政治地位的确一度动摇,但是,两周后安全返回南京,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这是提高其权威的绝好机会。报上刊载全国的慰问电“如雪花纷飞”而来,全国各地放爆竹庆祝(《大公报》12月26日)。显然,中国的政治空间没有蒋介石,就不能前进,这正所谓逢凶化吉。 
  那么,停止“剿共政策”,给正在陕北地区社会发展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显然带来了军事相对安定的条件,获得了陕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和今后与中央政府交涉的两个条件。
  全国人民对中央政府国民政府的向心力提高了,保全了蒋介石作为领袖的面子,中共也得到了地方实力派那样的地盘,还得到了提高在全国政治的政治上发言权的机会。是给各方的“圣诞节礼物”。也许是巧合,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信仰基督教,周恩来和张学良4月9日的会谈也是在延安的教堂开始的。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张学良最终也未能率领东北军收复家乡东北,杨虎城其后被迫离开西北军,过着囚徒的生活,1949年9月被杀害。东北军和西北军实际上被迫解体,对西北大联合的两个力量来说,这是“痛苦的圣诞节礼物”。
  但是,从整个中国社会来看,西安事变使抗日政治的基础,深入全国人民心目之中,张学良和杨虎城承担了历史转折的重任。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送给20世纪中国的礼物。
  

张学良/ (日)西村成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