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杨虎城>杨虎城参考书架>杨虎城将军

  


杨虎城将军-护国护法 靖国军旗不倒

米暂沉

 
  一九一五年,袁世凯窃国称帝,全国人民愤怒声讨。陕西与全国一样,义军四起,矛头指向袁世凯的爪牙——陕西将军陆建章。这时,杨虎城在大荔、郃阳一带的农村已聚集了数百人。在井勿幕等一些老同盟会会员的影响和推动下,杨虎城率部在陕西东部朝邑、华县、华阴一带截击袁军,作战英勇,迭获胜利,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成为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武装力量。讨袁军事胜利结束后,陕西整编军队。一九一六年杨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三混成团王飞虎(银喜)部第一营,杨虎城任营长,进驻大荔县。
  讨袁军事胜利后,陈树藩窃取了陕西军权成为陕西督军,隶属于北洋军阀段祺瑞系统,为当时所谓督军团重要成员之一,一切均听命于段。陈在陕西横征暴敛,镇压人民,并奉段命通缉在陕同盟会会员李岐山、杨仁天、曹毓生等。李岐山等逃至杨虎城军中,共策反陈。陈勒令杨虎城将李等交出,杨虎城拒不从命。陈又改用利诱办法,允发步枪一千支,将杨部扩充为一个团作交换条件,让杨虎城交出这几位同盟会会员,也为杨虎城一口拒绝。
  在这一时期,陈树藩为了排除异己,借刀杀人:一面怂恿民党宋向辰、樊灵山率郭坚、康振邦两部于一九一七年以讨伐张勋复辟为名,渡黄河袭取山西;一面通知阎锡山准备截堵。及郭、康部队在晋南挫败,宋、樊阵亡,郭、康率残部撤军回陕时,陈又令沿河部队封锁黄河,阻其返陕。杨虎城为了团结反陈的力量,不仅掩护郭、康败兵从郃阳过河,且提供给养补充,为当时陕西各友军所称道。
  上述二事,使杨虎城和陈树藩的矛盾渐趋尖锐,而和民党的关系更加密切。
  一九一七年,孙中山在广州树起了护法大旗,就任大元帅职,号召反对北洋军阀。陕西省以于右任、井勿幕为首的进步人士积极响应,建立了靖国军,设总司令部于三原县,与陈树藩对抗。杨虎城率所部参加了靖国军,初为左翼军曹世英(俊甫)部第五游击支队,随后编为第三路第一支队,移驻于临潼栎阳镇。
  这一时期,杨虎城在他的戎马生涯中,迫切地感到学习文化的重要。开始有意识地结交一些知识分子,并请他们为自己讲解各方面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头脑,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种方法,不断地加深了对中国政治形势的认识,并逐渐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他在部队中,吸收了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如留日学生韩望尘、张瑞卿等人。并以他们为主,组成“广益社”,每周定期向部队官兵讲演中国社会政治和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以提高部队的政治文化水平。靖国军后期,在许多将领被北洋军阀收编的情况下,他和他的这支部队之所以能够大旗不倒,坚持始终,同他本人比较注重学习和教育部队的做法是不无关系的。
  陈树藩为加强北洋军阀在陕西的统治地位,首先引进镇嵩军刘镇华部入陕,并畀刘以省长职位。接着北洋政府发动了“八省援陕”:除镇嵩军外,有晋军商震、直军王鸿恩、甘军陆洪涛、川军刘存厚、奉军许兰洲、绥远军李际春、鄂军王安澜等部,企图围歼靖国军。陈树藩部署既定,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倾其大部兵力,由渭南县固市镇向西进攻,意图冲破临潼县的关山、相桥一线,直趋靖国军中心的三原、高陵。杨虎城部队以不满千人,在关山东北的界方与陈部万余之众鏖战六昼夜,虽伤亡过半,终于遏止了陈军的进攻,对靖国军的长期存在奠定了基础。战后在栎阳举行的追悼阵亡将士的大会上,于右任、井勿幕敬送了挽联:
  百战功高,魂影归随秦塞月;
  三军泪堕,哭声欲撼栎阳城。
  在整个靖国军抗击北洋军阀的围攻时期,杨部在关中地区东挡西杀,作战最多,也最为活跃。
  一九一九年二月,在南北“和平会议”时,孙中山在复于右任的信中说:“陕事为南北和议第一问题。”但会议既无结果,战争遂亦连续不断。
  一九二○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段祺瑞垮台,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统治了整个华北及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一时气焰很盛。吴佩孚派第二十师师长阎相文为陕西督军,取代了陈树藩。随阎来陕的尚有吴新田的第七师和冯玉祥的第十一师。直系军阀为了对奉系备战,对靖国军采取了分化与收编政策,此时广州的革命政府受到挫折,靖国军本身也因连年战争,疲惫不堪,既慑于直系军阀的声势,又受到入陕直军的威胁,人心涣散,各部均希图自谋出路,提出了所谓“保存实力,以图再举”,“从权受编,忍辱待机”,“假途直军,另谋出路”等等说法,为接受改编制造舆论。同时还搞出所谓国民大会,进行请愿活动。最后,在一天晚上,受编派派人摘走了靖国军总司令部的牌子,于右任不得不离开三原县城,避居于该县之东里堡。从此。靖国军中力量最大的第四路接受了收编,打起了北洋政府给予的陕西陆军第一师的旗子,于一九二二年开赴河南,参加了直系军阀对赵倜的战争。其余各部,也都先后接受了直系军阀的收编,纷纷离开陕西。
  靖国军大部既已接受改编,吴佩孚便派曹锟的参议武斌叔(山西解县人)找杨虎城谈判,愿编杨部为一独立旅,归吴直接指挥,杨虎城拒绝了。原靖国军一些将领也曾先后派童蒲生、王子中劝杨虎城受编,杨虎城又以“保全革命人格”、“人各有志,各行其是”而婉言拒之。
  在靖国军与直系接洽改编期间,孙中山先生曾有信给邓宝珊云:
  陕西靖国军起义以来,血战历年,苦心孤诣,中外共仰。乃闻立生①(胡景翼号)忽受奸人蒙蔽,召集少数无赖之徒,托名国民大会,变更靖国军名义,以堂堂护法之师,受伪廷督军之改编,不特败坏纪纲,为西南各省所不容,即于其个人节操亦有大亏。如执迷不悟,恐此后身家之安全亦不能保,郭司令坚附伪督被杀②,即其前车之鉴。闻于总司令及靖国各统兵长官咸明大义,誓不附和,为之欣慰。尚望足下坚持初志,百折不挠。现在正式政府已决定出师援鄂,文克日出巡以作士气。连日接蜀电,川中刘总司令仗义救邻,有进不退;现复大举增援,陆续进发,声威大振,肃清武汉,为期不远。陕靖国诸君万不可稍自暴弃,功亏一篑。语云:有志者事竟成,惟足下勉之。……        
  孙中山先生的这封信,极大地鼓舞了杨虎城,更加坚定了他把靖国军的大旗扛到底的决心。杨虎城及其部队当时驻在西路扶风、武功等县,乃迎于右任到武功驻地,重新建立靖国军总司令部。于右任此时正处于无所适从之境,对此喜出望外,表现出“老兵休道戎衣薄,大地阳春可唤来”的乐观态度。随后,于任命杨虎城为靖国军第三路司令,部队改编为六个营。适甘军陆洪涛由北京领到一批军械,计三十二辆马车之多,途经铁佛寺西运时,全部为杨部队截获,计有步枪一千余支,子弹六十万发。为以后在武功抗击直军进攻,提供了物质条件。
  一九二二年,直系为最后消灭靖国军杨虎城部,派阎治堂师及直军郭金榜、镇嵩军柴云升共约三万之众,进犯武功。杨部在武功以东大王店与之激战二十余日,虽迭获胜利,终以众寡悬殊,孤军作战,伤亡过重,经于右任提出“为了保存一点西北的革命种子”,遂决定向凤翔方面转移。同年夏,在凤翔县田家庄与于右任商定:一边护送于右任由甘肃南部经四川去找孙中山请示办法;一边由杨虎城率部向陕北转进,依托井岳秀部,保存实力,以待后命。
  由凤翔到陕北北部,相距一千数百里,沿途都有敌人(原靖国军受编后也成了敌人)堵截。到麟游县,遇甘军陆洪涛部,打了一仗;折由乾州出山到醴泉(今礼泉)县的甘河,遇敌军袁健吾阻击,打败了袁军;到泾阳县有原靖国军的田玉洁部拦阻,又打了一仗,方到三原县大程镇。之所以采取这个迂回曲折路线,原因是:原驻临潼雨金镇的靖国军第三路甄士仁、马青苑两部,要求杨虎城带部队到大程镇,他们愿随同开往陕北。及杨部抵达时,甄、马已接受直军改编,杨部遂折而向北。过蒲城荆姚镇时,又遇原靖国军冯子明部拦阻,经过战斗,歼灭了原为友军现属敌人的部队,但把所缴获的枪械全部退还冯子明。至此,争取友军已无希望,遂督率部队继续北进。在洛川又受到田维勤部的阻击,同时驻蒲城的缑保杰及镇嵩军憨玉琨两部又尾随追击,经两面激战后,才摆脱敌人的阻截,进入陕北镇守使井岳秀势力范围内的延安。
  ① 又作“笠僧”。——编者
  ② 靖国军第一路司令郭坚被陕西督军阎相文诱骗至西安后杀害。
  

杨虎城将军/米暂沉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