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共方面>彭德怀

  彭德怀(1898.10.24~1974.11.29.)原名彭得华,湖南湘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之一。
  1916年入湘军。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在湘军任营长、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领导平江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及军团前委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东方军司令员,陕甘支队司令员,红一方面军司令员,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36年11月26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任命彭德怀、任弼时分别为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简称"前总")的总指挥和政委,统一指挥除西路军外的红一、二、四方面军各部及其他兵团。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彭德怀、任弼时得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消息后,经过反复研究,于13日、14日致电中央军委,指出,"西安事变后对全国抗日统一战线有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目前战略方针应迅速停止内战,发动抗日战争,找机会争取宁夏、巩固兰州,一部东出绥远,与(傅作义)联合抗日"。从军事方面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一面整训部队,保证党对红军绝对领导;一面协助党中央及军委完善军事战略方针,使党中央、毛泽东得以坐镇陕北,运筹帷幄,用政治谈判和军事防御的两手策略,指导西安事变后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最终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彭德怀任副总指挥。1940年8月,彭德怀主导发动、指挥了破袭华北日本占领军交通线、据点、封锁沟为主的进攻战役,史称“百团大战”,鼓舞了当时全国抗日士气。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1943年9月回延安,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华北敌后抗战。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编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放弃延安后,指挥3万部队在陕北与敌23万人周旋作战,连战皆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战略决战阶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经过著名的五次战役,粉碎了美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2年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经过著名的五次战役,粉碎了美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2年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2年回国,取代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兼国防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六、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74年11月29日因患直肠癌在北京逝世。
  著作有《彭德怀自述》、《彭德怀军事文选》。毛泽东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