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东北军方面>高福源

  高福源(1901~1937),字绍卿,祖籍直隶(今河北)盐山,1901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县马家屯村(今大石桥市博洛铺镇神树村)。其父高玉麟曾任袁世凯时期的管带(骑兵营长)。高福源十多岁时,从家乡营口到绥远,后在北京汇文中学读书。1921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1923年秋,考入东北讲武堂第五期学习。毕业后,历任东北军连长、张学良卫队营长、少校团副、中校主任、上校团长、少将旅长等职。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高福源随东北军在南京政府“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民国日报》1931年9月27日)命令下,被迫退守关内。他在目睹了日寇给东北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总是以身为军人,在国难当头之日,未能报效祖国而引为憾事。1933年初,日寇发动了长城之战,高福源与其他爱国官兵一起勇敢地投入到抗击日寇的前线。当年秋,他升任六十七军一○七师六一九团团长。此后,高福源为了能够早日收复祖国疆土,从严治军,狠抓训练,对全团官兵既能做到严肃军纪,又能做到身体力行,深得部下的拥护和当地民众的爱戴,以致部队开拔时,驻地百姓扶老携幼为其送行,这在当时实属少见。
  1933年秋,高福源升任东北军六十七军一○七师六一九团团长。曾与东北军著名爱国将领黄显声商谈过抗日大计。1935年10月22日,与红军交战被生俘。在中国共产党教育下,他更加拥护抗日。不久,又返回东北军,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说服张学良联共抗日,说服了东北军一一○师两个营投诚,在红军同东北军之间搭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桥梁,促成了“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的局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东北军内主战的“少壮派”枪杀了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一○五师师长刘多荃误认为他也参与了杀害王以哲活动,派人于1937年2月5日将他诱杀。198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把他的骨灰盒和遗像安放在西安市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