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今日报道>回忆与访谈

  


双双国士青史铭——忆万毅谈西安事变//人民日报,1997.12.23


    61年前爆发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今年,正当我们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西安事变的亲历者万毅将军于10月31日不幸病故。他的遽然逝世,引起很大震动,人们深感悲痛,纷纷以各种形式举行了悼念活动。江泽民主席等中央领导人送了花圈;中央军委主要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冒着严寒参加了送别仪式;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万毅当年就学的东北陆军讲武堂老校长、老上司张学良将军偕夫人赵一荻女士,也从万里之外的夏威夷辗转发来唁电,表示对“万毅同志不幸先逝,悲痛万分”,体现了师生间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年来相互关怀、时有存问的深厚情谊。
    万毅将军逝世,我也不胜悲痛。在绵绵哀思中,不禁想起6年前对他的一次专访。万毅是张学良将军的学生和旧部。解放前后历任党政军要职,是老中将,中共第七、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顾委委员。他身居高位而平易近人。特别是那种儒雅的学者风度,使人很难想象,今天面对的这位慈祥长者,就是那员当年搏击疆场,令日、伪军闻风丧胆,惊呼“不怕一万,就怕万毅(一)”的虎将。十年动乱中因惨遭迫害,他的双目已完全失明。但由于长年坚持日行万步,身体还很硬朗,思维非常敏捷,记忆力更是惊人。当我向他提起西安事变的采访话题,他欣然打开记忆的闸门,万端思绪流水般一涌而出:“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是复杂的,它的爆发却是势在必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由东北而关内,步步进攻,片片蚕食,直把中国逼向亡国的危险境地。国难临头,大敌当前,全国人民本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你我,党不分国共,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挽狂澜于既倒,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中,这才是正理。此时,当权者蒋介石却与张学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区分和对待敌友这样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蒋介石说:‘第一个敌人是共产党’;张学良说:‘第一个敌人是日本人’。蒋介石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张学良认为:‘攘外则内自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西安事变正是这一场政见之争合乎逻辑的必然结局。”
    叙说至此,万毅将军凝眸深思,似已沉浸于纷繁往事的追忆和缕析之中。有顷,他接着说:“张学良将军是出于统一的愿望才去西安的。作为他的学生和部下,我也随他去了西安。1935年我任东北军105师3旅7团中校团副,调到张将军身边工作。9月,张将军派我到马鸿宾部作联络参谋。翌年元月,又调回任109师627团上校团长。西安事变爆发,我奉命率部强行军,日夜兼程赶往渭南前线阻击国民党中央军,以稳定局势。12月16日凌晨途径西安,张将军传令召见,就部队情绪等有关情势多有垂询。临别,他语重心长地谆谆嘱咐我:‘你回去一定要对全体官兵讲清楚,我们此次非常行动,完全是为了促成一致抗日,共同对敌,而不是为了抢官职或争地盘。’讲话时,眉宇之间那种精诚报国、大义凛然的庄严神色,时隔50余年,至今犹萦回脑海,难以忘怀。”
    的确,尽管沧桑变幻,往事如烟,有些历史事件或伟大人物,却能超越时空局限,犹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看起来令人感到永远是那样光彩照人,常看常新。万毅将军讲得好:“正是因为西安事变的发生,才促成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以及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此作出了巨大牺牲,同时也建树了千秋功勋。他们功在国家民族,已为举世所公认,万众所颂扬,谓为千古功臣,决非溢美之词。中国人民一向都是这样的:不论是谁,只要他为国家民族做了好事,人民就会永远感谢他,纪念他。”说着,老将军起身踱步,旋即咏成七律一首,题为《西安事变五十五周年献张、杨两将军》。诗曰:
    “寇入五年揖让行,
    独裁内战怙穷兵。
    金陵狱底政囚满,
    灞水桥边枪阵丛。
    一箭三雕谋险恶,
    四分五裂任凶横;
    双双国士同肝胆,
    仗剑降龙青史铭。”
    61年前,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导致了“对垒因之弃旧恶,同仇至此展新颜”,国共联合、一致对外的政治局面。今天,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海内外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统一既为众望所归,迟早必将成为现实。在此,我谨遥祝昔日救亡兵谏、而今名扬四海的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和与他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夫人赵一荻女士身体健康,寿登期颐,有一天能与国人举觞同贺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其时,在西安事变中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万毅将军,也当含笑九泉,无限欣慰了。(翟孟)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