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今日报道>回忆与访谈

  


留一部信史为国人───张学良文件揭秘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政协报,2002.07.09

■张学良文件中的笔记、信件、日记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为研究张学良生平者所必读。 ■张学良撰写回忆录或口述历史,总的态度是“力排主观”,力图为读者留下一部“信史”。但是,由于任何人的记忆都有局限,因此即使是一部谨严的回忆录,也难免有个别史实的失误。 ■张学良撰写的回忆材料由于年代不同,所处环境有异,因此对一些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前后有所出入。
   今年6月初,我随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考察组赴四川,在飞机上阅报,一则消息扑入眼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开张学良档案》。正巧,6月下旬我有机会到哥伦比亚大学访学,便抽出一天时间到该校总图书馆6楼浏览了部分张学良文物。该馆规定,张氏文物的所有权(知识产权)属于张将军之子张闾琳先生,复制文物需经张闾琳先生或其指定代表签准。如出版张氏文物,需与该图书馆馆长艾史珍博士(Dr.JeanAshton)接洽。现经该馆同意,根据我的印象将这批文物作一简略介绍,以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根据该馆提供的英文目录,这批文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
   一、信件。大多为1937年至晚年张学良与有关人士的通信。其中包括蒋介石、宋美龄的来函,也包括邵力子、陈果夫、陈仪、陈诚、胡宗南等国民党党政要人的来函。
   二、手稿。其中包括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反省录》、《杂忆随感漫录》。张本人起草,赵一荻代为书写。其中包括唐德刚、郭冠英和苏志平、何张志如的采访两份录音及整理稿。
   三、笔记。系张学良被幽禁后至晚年研读宗教、哲学、历史、英语的学习笔记。
   四、日记。系张学良1937年至1989年间的日记,有中断,从中可以窥见其思想变迁轨迹。
   五、艺术类。系张学良收藏的书画卷轴。张学良曾师从陈半丁大师学画,惜无恒心,学了一两个月即中断。
   六、有关出版品、年表、新闻报道。张学良晚年皈依基督教,收藏了一些港台出版的基督教读物。他收藏的新闻报道中,不仅有1936年《纽约时报》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还有《中国邮报》、《旧金山记事报》、《纽约时报》关于他晚年活动的部份报道。
   【在我看来,张学良文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的手稿(包括口述历史)、日记和信函】
   不过有两点是首先应该提醒研究者注意的:一、张学良撰写回忆录或口述历史,总的态度是“力排主观”,力图为读者留下一部“信史”。但是,由于任何人的记忆都有局限,因此即使是一部谨严的回忆录,也难免有个别史实的失误。比如他谈到宋庆龄的友人中有一位黄祺翔,是铁军的副军长,经常出现在宋的左右,“走哪带哪,她一点也不在乎”。我以为,黄祺翔显系邓演达之误。邓是宋庆龄的亲密战友,北伐战争期间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并参与叶挺率领的第四军(号称铁军)军部的指挥工作。又如,张学良晚年在谈话中曾主动承担“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亡的责任。他说,所谓不抵抗命令是他下的,当时蒋介石已下野,隐居于浙江奉化溪口,蒋“不负那个责任”。而他之所以决定不抵抗,是为所获情报误导,认为日方是想借中村震太郎失踪一事制造矛盾,扩大事端,应该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而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占领东北全境并妄图进一步鲸吞中国。张学良勇于自以为非的精神当然可嘉,他对于东三省的沦丧的确应该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但是,蒋介石下野偕宋美龄回溪口老家是当年12月22日以后的事情,而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即同年8月16日,蒋介石曾有一"铣电"致张学良,称:"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因此,揭露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卖国政策,并不是替张学良洗刷过失。二、张学良撰写的回忆材料由于年代不同,所处环境有异,因此对一些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前后有所出入。对蒋介石的态度即为一例。比如1957年元月至同年4月20日,他"自度已近花甲,岁月无多",特撰写了一部《杂忆随感漫录》。当时两岸关系日趋紧张,张学良的文稿准备请蒋介石审定:"钧座认为有应修改或增减之处,俯乞明加指示为叩。"因此他对蒋的评价和对中共领袖的评价,自然会跟1975年蒋介石逝世之后的提法有所不同,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不能把张学良一时一地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一律视为他的真实看法和最终看法。
   【张学良文件之所以引世人瞩目,究其原因无疑是这批文件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这批文件提供了张氏父子鲜为人知的生平史料。比如,张学良本姓李,世为贫苦农民,除耕种之外以烧硷为生。清代初年由老家河北省大城县逃荒至辽宁海城。到他曾祖父那一代,因本系亲属的张姓无子,领李家之子以继香火,遂冒姓张氏。张学良原名从善,取"从善如流"之意,因为太俗,故改名学良。又如,1928年6月3日,日本侵略国在皇姑屯车站炸毁了张作霖的专列,张作霖因伤势过重于次日午前9时30分去世。张学良分析了惨案发生的原因。其一是因为日本公使芳泽谦吉向他提出合资修筑吉会铁路合同的无理要求,以进一步控制满蒙五大铁路权益,为张作霖严辞所拒。其二是因为日本出兵山东,向北京政府提出维持关外治安的照会,张作霖对此提出严重抗议,正色道:“我们家中的事,不劳邻居费心。”日方见张作霖不能充当傀儡,致遭皇姑屯之难。张学良还补充说,日本侵略者当年真的请他在东北当皇帝,以不跟国民党中央合作为条件,为他所拒。出面请他当皇帝的就是土肥原。
   在一般人心目中,张作霖是个军阀加胡子的形象。作为张作霖的爱子,张学良在回忆中提供了张作霖鲜为人知的一面,如爱乡土,富于人情味……比如,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之后,有三个人刺杀张作霖,结果炸弹反炸死了两个刺客,剩下的一个被抓获。张作霖问他:"你为什幺要炸死我。"答:"因为你跟张勋搞复辟。"张作霖说:"你误会了。我跟张勋虽是亲戚,但我不仅没参与复辟活动,我还反对复辟呢!你若真为反复辟而暗杀我,那我放你一条生路,你走吧。等我今后真搞复辟,你再回来炸死我不迟。"
   【张学良文件中的独特价值,还表现在提供了他对中国现代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看法】
   对于蒋介石,张学良认为他是一个独裁者,有袁世凯当皇帝的野心而无袁世凯的魄力。蒋介石爱奴才,不惜人才,希望人人都绝对服从他,稍有违抗便视为叛徒。尤其愿意听小话,当面跟他讲抵不过底下嘀嘀咕咕。为了"安内"之事,张学良曾跟蒋介石进行过辩论。张学良断言蒋消灭不了共产党。蒋问为什幺。张答:"因为我们背后的老百姓,没有他们背后的老百姓多"。张学良讲了几个他率部跟共产党打仗的故事。有一次,他们看到一个老太婆在门口缝鞋,门旁立一个竿子,用绳拴着。原来这个老太婆是红军的情报员。她把绳一拉,竹竿倒下,就是通报国民党的军队来了。还有一次,他们部队刚到驻地,就有一群小孩来玩耍。其实这都是些儿童团员,趁玩的功夫把他们部队的人数武器都摸清了。张学良叹服道:“你没办法对付老百姓呀!”对于毛泽东,张学良的评价较为持平。有访问者告诉他:“现在中国大陆有些人非议毛泽东。你不看报吗?报上都有。”张学良回答:“我不这幺想。共产党之所以成功,毛泽东出了很大力量。不过毛泽东到了晚年不那幺谨慎了,没有像诸葛亮那样‘一生唯谨慎’。毛晚年失败在江青手里。”(陈漱渝)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