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靖国军辖区内的学校教育和学生运动

李子健


  一 靖国军区域的学校教育
  当靖国军兴起之初,曾一度兵薄西安城下,其后退守渭河以北,郭坚、樊钟秀等部且据西辅歧、凤一带,靖军已奄有关中大部地区,形成与敌夹河对峙的局面。这时从全国的局势来说,以孙中山为首的西南革命力量与盘据中央政权的北洋军阀相对抗,任何一方一时也消灭不了对方势力,形成僵持。因此,作为西南护法义师一支之陕西靖国军,与这面敌对势力——皖系军阀陈树藩军,也一时谁也奈何谁不得,势成长期战争,以待大局的变化。
  靖国军在当时是一种比较进步的势力,军中亦不乏有远见之士。故在那种长期的艰苦战争中,颇注意到兴办学校,为国家作育人材,一时各将领就其所驻城镇设立学校蔚为风尚。由此可见靖国军对北洋军阀所抗衡者,军事斗争之外,尚有其所追求之更为深远的目标。
  烽火中的新兴学校          
  辛亥以后,七、八年间,陕西教育事业也同其他工商各业一样,因大局的动荡,鲜有振兴。自革命第一任都督张凤翙,中经陆建章,以至督军陈树藩,都没有把学校教育视为急务。因此,新办的学校固然少见增加,即原有的少数学校亦奄奄无生气,容其存在,也不过为执军政者装点门面而已。迨靖国军兴,总司令于右任以次各将领咸重视教育。除先后几次选送青年入韶关讲武堂和四川讲武堂学习军事,以应军事干部培养之需外,特提倡兴办中、小学校,以赞教育之普及。原来,三原有甲种工业学校一所,是在前宏道书院基础上办起来的,是渭河以北唯一的中等学校。靖国军战事初起,几陷停顿,旋即复校,颇有革新,而最可称道的是靖国军区域内普遍增设的新学校,一时有如雨后春笋。
  1918年8月,靖国军总司令部成立,统一军令后,即注意及于地方教育之提倡。总司令部特设教育处,专司教育事业,首先在三原筹办渭北中学,后又办渭北师范学校。于右任于三原西关设民治小学,胡景翼在富平庄里镇创办立诚学校,又在三原东关设立女子中学,郭坚在凤翔设右辅中学,冯子明设富平觅子镇明道小学,于鹤九创方里镇小学。此外,将领如石象仪、杨虎城、马青苑等各在驻地淳化、栎阳、雨金等地设立学校。这些学校皆在靖国军与大于自己力量五倍以上的强敌对战中兴办起来。虽然遍地烽烟而处处校旗飘扬,弦歌不绝,确为靖国军域内一大特色。
  由渭北中学起始的新学风
  靖国军域内先后办起了很多学校。这些学校既是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办起来的,很自然,它们都和靖国军的战事成败发生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学校一个接着一个出现,这种生的气象亦正鼓舞着靖国军的战志和人心。学校师生的活动,实际上成了靖国军对敌斗争的一支政治力量。也因为如此,这些新兴学校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学风,这与当时陈树藩——刘镇华统治区的学校风气迥然不同。
  渭北一带的新学风应从渭北中学说起。渭北中学是靖国军区域内的最高学府,靖国军以所占八县资力创办斯校。办学的主要人力,大概是这样的:辛亥革命后派赴日本留学的学生,这时恰好卒业归来,其中颇有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民国二年负笈东游的。他们回国以后,目击祖国国势日非,自愿投到靖国军一方,贡献其所学,这是主力。其次,辛亥革命以来的革命志士,向不附陈树藩而奔走运动革命者,他们多愿于军政之暇,参加学校教育,宣传其革命主张;这些人中还有不少是山西的革命党人,因受反对阎锡山而来河西者。这几类人的共同点是欲挽国运,反对北洋军阀的对内压迫,对外献媚的反动政策。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以达此目的,其间不能没有很大的不同。但不满现状,要求变革,这一点是相同的。因而在对学生的教学中不拘旧规,颇有大胆革新的议论,自由民主的气氛遂漾溢于新成立的学校。
  渭北中学于1918年冬筹备,1919年春季始业,靖国军中主要将领和著名党人多任校董。记得这年6月15日补行开学典礼,除一班新生外,到军政界知识界人士600余人。讲坛之上议论风生,有的倡言科学救国,有的主张民主办学,有的畅谈学术自由,有的反对学校讲经(书)等等,洵一时盛会。渭北中学师生间共有一种蓬勃朝气。学生在校内有自治会,有各种学科的学习组织。教师在校外则有更多的学术研究组织,如数学研究会、教育讲演会等。而教育讲演会研讨范围并不限于教育问题,如教育讲演会第八次会(1919年10月26日),蔡疆丞讲题:选举权在理论上的根据;范卓甫讲题:德国革命经过之状态。第十三次会(同年11月30日),赵任卿讲题:社会主义。其所涉及者有关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新思潮传播问题,在当时确似成为一种思想解放,自由讨论的风气。
  当时条件极端困难,学校设备异常简陋。教员待遇,循靖国军规定,日给制钱四百文,许多教师从家中携来大饼、馒头,在校用白开水送下,算做一顿午餐。如此艰苦生活,而在教学与进修方面从不稍懈。这种朴素踏实奋发锐进的学风实由渭北中学起始,渐及于靖国军区域新设立之各校。
  二 渭北学生爱国运动
  渭河以北靖国军区域的各中小学校,既诞生于烽火之中,又处于作战双方比较进步的一方区域之内,时时受着一种激进的政治影响。学校师生富有民族观念。爱国思想,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加以时代潮流的激荡,主要是“五四”运动勃兴,渭北各校学生遂乘此浪潮,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爱国运动。这情况,正所谓“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
  “五四”运动在渭北
  1919年5月,北京各高等学校学生掀起了“五四”运动,高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北洋政府卖国政策,以及反对封建文化教育束缚的大旗。这一运动和由运动所扩散开来的新思潮西渐潼关,一与渭北一带反段倒陈的军事斗争相遇,一与各校师生的蓬勃朝气相遇,立刻汇合成为一股强大的洪流,波涛汹涌,冲击着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
  1919年6月6日,渭北中学以及甲种工业学校、三原县高等小学校、民治学校等三原全城中、小学校学生实行罢课,联合组成“救亡团”,举行连续三日的游行示威。游行队伍长达数里,环绕三原全城,向居民、商户、士兵进行宣传。学生手执三角旗,上写各种口号,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承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政府”、“铲除卖国贼曹、陆、章”等等。至今人们还记得当时学生们把段祺瑞三字谐音写作“断气睡”,其印象之深可知。游行至第三日,即6月8日,学生和市民群众集合于三原城隍庙内,各校师生在戏台上设讲坛,说明当时国家阽危的形势和北洋政府卖国勾当。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卖国贼,把列强侵略势力驱逐出中国去。有的学生痛哭流涕劝告商户勿购销日货,以抵制日本把我国作为它的抛售商品的市场;有的店员受到感动,当时立誓劝阻自己的店铺不再贩运日本货物;有的老先生也登台大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台下市民和学生群众听到打动他们心弦的话语时,每每跳跃挥手,高呼口号,台上台下汇成巨吼。这次罢课游行由三原学生通告渭北各县学生,各县学生亦次第响应,举行罢课示威游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发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经过这次大罢课大游行以后,“五四”思潮在渭北各学校渐渐地更为深入下去了。各学校开始讲授新文学,学生用语体文学习写作,应用新式标点,学习注音字母,逐渐掌握运用这些传播新思想的锐利武器。教师中有素养且有进步思想的人,在课堂上批判孔孟学说中的封建糟粕。曾留学日本的教师间亦有把河上肇、高畠素之等人的社会主义著述为学生宣讲者。再后,有一批从北京大学和高等师范毕业、亲身参加过“五四”运动的人回到了渭北,把“五四”新文化进一步传播到靖国军区域的渭北各学校。
  等到第一次欧战结束,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又谋宰割中国。全国各地青年学生爱国运动勃起,渭北各校学生立即响应,组成“华盛顿会议后援会”,再次掀起波澜更为壮阔的学生运动。渭北中学等三原各校学生组织宣传队,分赴渭北各县进行宣传鼓动。渭北师范学校学生张波在富平宣传演讲中,一时感情激动,当场咬破手指,大写血书,以激励听众。赴淳化山区宣传的学生跋涉长途,演讲至于舌敝声嘶,而精神不懈。
  靖国军区域的渭北各学校,既在战争艰苦环境中诞生,又在爱国运动和新思潮的激荡中成长。学生们受到比较进步的教育,这对尔后多数人参加历次革命斗争是有极大影响的。
  反映新思潮的两个话剧
  这里要提一下当时在三原学生演出的两个话剧,借以反映那时师生的新思想的一斑。
  第一个剧叫《新理想国》。剧情大要是这样的:
  一位富有资财的旧家庭老主人,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威武,次子富贵,三子生民,各人都有自己的抱负。老人临终,召三子到榻前,三分家产。惟生民不愿受,将其应分得之份,分给贫苦戚属及当地贫民。
  威武从军事上发展个人势力,卒以武力攫取政权,建立了“北大陆国”。富贵往南洋经商致富,支配当地经商,卒经议会选举成为“南洋国”总统。生民则在本地人民中进行宣传教育,唤醒群众觉悟,号召人民起来共建自由、民主、幸福的国家。
  后来,威武因穷兵黩武,侵略邻国,压迫人民,被人民起来革命,把他赶下台去。富贵因穷奢极欲,剥削人民,也被劳苦大众反对,失败逃跑。生民则宣传教育人民成熟,经过国民大会,向群众演讲他的施政纲领,得到人民一致拥护,举为“新理想国”的第一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实行新政。
  再后,因邻国进兵侵略,生民率领这个新国家的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战。生民不主张全靠武力,乃向敌阵散发传单,促敌军士兵觉悟,厌恶不义的战争,卒致发生大效,敌因士无斗志,退兵。但生民因在前线中弹受伤,临死时,遗嘱全国人民,爱护这个“新理想国”,使之发扬光大,实现人民的和平幸福生活。他最终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公理才是强权,不是强权即公理。我虽然要死了,但我是为了尽自己应尽的职责而死的!”
  第二个剧是《列宁传》。
  剧一开始是列宁因长兄亚历山大从事革命活动,谋刺沙皇被捕杀害,受到了很大刺激,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他在悲痛沉默中忽有所悟地对母亲说:“不能走那样的路”——指民粹派的暗杀手段。
  接着演出列宁在大学里宣传革命,在彼得堡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以及被放逐于西北利亚,避难芬兰,列宁处处积极进行着革命活动。十月革命前列宁回国完成革命准备,指导十月起义,炮轰冬宫。最后一幕伟大场面是列宁在苏维埃大会上宣布成立社会主义新国家和颁布“和平法令”。
  《列宁传》一剧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世界民党是我们布尔什维克,一锄一锤,这红旗要照耀万国。……博爱、平等、互助,才能真改革,无阶级,无贫富,更无黄白黑……”。
  以上两个话剧是由当时的教师编写,由学生排演,演出时受到很多人的欢迎。这可以被认为反映那时靖国军区域一部分人的新思想的。
  (原载《陕西靖国军》)
  《于右任先生》
您是第 位访客!